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同樣是投江而亡,為何屈原之後就有了端午節,而她卻成為字謎鼻祖

同樣是投江而亡,為何屈原之後就有了端午節,而她卻成為字謎鼻祖

聽一段傳奇,講一場經典,歡迎來到台台說歷史。

說起端午節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特別是在今日高考和端午重疊的時刻,很多人結合起來還起了一個「一舉高棕」的新鮮詞語,但對於今年來說非常合適,熟悉端午的人都知道,端午其實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屈原的節日。

屈原的人物生平想必沒必要多做介紹,他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也是政治家,力主連齊抗秦,但因為受到楚國貴族排擠,曾多次流放,後來秦國攻破楚國都城郢都,屈原也有感於國破家亡,而後自沉汨羅江,捐軀殉國了。他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的「楚辭」也對後世的詩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古代投江的可不是止他一個,還有一個人也投了江。

她就是東漢時期的一個女性人物,曹娥了,故事是這樣的,說曹娥的父親有一次不小心墜江了,而且數日不見屍體,曹娥是一個大孝女,當時的她年齡僅僅14歲,部分黑天白夜的就在江邊上尋找父親的屍體,過了十七天,也就是農曆五月五日,曹娥也投了江去尋找父親的屍體,三天後果然抱出她父親的屍體。

這在古代認為是非常大的孝行,於是就給曹娥立了一塊曹娥碑,並且改舜江為曹娥江,這塊曹娥碑就寫了曹娥的孝行,到後來東漢大文學家蔡邕,也就是哭董卓的那一位,路過曹娥江,看到了曹娥碑以後,有感而發,就寫了:「黃絹幼婦,外孫齏臼」這八個字。

當時誰也不懂,再過了一些時間,曹操和楊修路過此地,看到曹娥碑上的這八個字,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後來還是楊修有小聰明,將這八個字解釋出來,黃娟就是帶顏色的絲綢,於是就是「絕」字,而幼婦就是少女,於是就是個「妙」字,孫外就是子女,於是就是一個「好」字,而齏臼是受五辛之器,所以就是一個「辭」字,合起來就是「絕妙好辭」。

而正因為這段字謎的傳說,也讓曹娥碑成了中國最早字謎,被稱中國文字隱語的圖騰,字謎的鼻祖,甚至因為這個典故,在燈謎中還專門設立的有迷格「曹娥格」。

你看,同樣都是投江,只不過一個為國,一個為父,結果卻成為兩種結果,關於這點,您怎麼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台台講歷史 的精彩文章:

日本是學徒還是獨立的文明,它如同加水的中國文化,意味著什麼
徐福是日本一代神武天皇?為何日本拒不承認?其中緣由令人感慨

TAG:台台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