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高登義:我與「斯瓦爾巴條約」情緣

高登義:我與「斯瓦爾巴條約」情緣

近來,古籍微信公眾號等媒體朋友播送了關於「斯瓦爾巴條約」與中國北極權力的千絲萬縷聯繫,引起網友們關注。其中,也提到了我發現「斯瓦爾巴條約」的往事。

作為一位「當事人」,首先非常感謝這些網路媒體對此事的關心與宣傳,這是對我國政府發表的「中國北極政策白皮書」的輿論支持;另外,我也義不容辭應該與網友們交流,儘可能地還原歷史事實真相。

北洋軍閥政府為中國爭得了北極的部分權力

1920年2月9日在巴黎簽訂了「斯瓦爾巴條約」(「斯瓦爾巴章程」 )。

在1920年2月9日的巴黎和平會議上,挪威、美國、丹麥、法國、義大利、日本、荷蘭、英國(大不列顛、愛爾蘭和不列顛擁有的海外區域)、瑞典等9個國家參加了這個會議。在這個會議上,挪威得到代管斯瓦爾巴群島的權利。這就是,在這個會議上,誕生了「Spitsbergen條約」,該條約規定了參加條約的國家在斯瓦爾巴群島上的權利和義務。

其中,凡參加該條約的國家有權在斯瓦爾巴群島建立科學考察站、開礦、辦學校等。

這些國家的政府先後在下列時間正式批准了「斯瓦爾巴條約」,條約存放在巴黎。

荷蘭,1920年9月3日;英國,1923年12月29日;丹麥,1924年1月24日;美國,1924年4月2日;義大利,1924年8月6日;法國,1924年9月6日;瑞典,1924年9月15日;挪威,1924年10月8日;日本,1925年4月2日。

3.1925年8月14日,有如下國家加入了「斯瓦爾巴條約」,使得這個條約從總體上變得更加權威。在 1925年8月14日,比利時、摩洛哥、瑞士、中國、南斯拉夫、羅馬尼亞、芬蘭、埃及、希臘、保加利亞、西班牙、德國、漢志、阿富汗、多米尼亞、阿根廷、葡萄牙、匈牙利、委內瑞拉、智利、澳大利亞、愛沙尼亞、阿爾巴尼亞、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蘇聯等29個國家加入「斯瓦爾巴條約」。

當時,中國北洋軍閥政府派遣外交官參加簽訂了「斯瓦爾巴條約」,為中國爭得了北極的部分權力。例如,在斯瓦爾巴群島建立科學考察站、開礦、辦學等等。

我們應該感謝他們!

在前不久,我國政府發表了關於中國北極政策的「白皮書」,應該是簽訂「斯瓦爾巴條約」的繼續,每一位中國公民都應該全力擁護!

我與斯瓦爾巴條約情緣

1991年夏天,應挪威卑爾根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Y.葉新教授邀請,並得到當時「南極考察辦公室」的差旅費支持,作者參加了由挪威、蘇聯、中國和冰島四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北極科學考察。

1991年8月5日,我在參加北極國際科學考察中,挪威卑爾根大學Y.葉新教授送我一本《Arctic Pilot》(北極指南)(照片1、2),從中我第一次看到了SVALBARD TREATY(斯瓦爾巴條約)原文,知道中國已經於1925年成為條約的成員國(照片3),知道凡條約國都可以在斯瓦爾巴群島上建立科學考察站。

從此,這令人興奮的信息一直激勵我為促進在北極斯瓦爾巴群島上建立科學考察站而不懈努力。

照片1.《北極指南》封面

照片2.挪威卑爾根大學Y.葉新教授等贈送簽名

照片3.斯瓦爾巴條約(1925)部分內容

請教挪威科學家和相關政府部門

1991年8月6日中午,我向Y.葉新教授請教關於在北極建站事情。Y.葉新很興奮地對我說,「高,中國是斯瓦爾巴條約的成員國,你為什麼不組織中國的科學家來這兒科學考察並建立中國人的科學考察站呢?!」

我向Y.葉新教授討教如何才能在斯瓦爾巴群島建立中國的科學考察站。他認為很簡單,只要與挪威的一個大學或者研究機構合作就可以,他建議中國科學探險協會與挪威卑爾根大學合作來實現中國人的北極科學站夢想。在我們乘《南森》號考察船到達朗伊爾賓市的當天,Y.葉新就帶我拜訪了該市的市長。當我們談及在斯瓦爾巴群島建立科學考察站的事情時,市長表示熱烈歡迎,並建議我們與挪威駐中國的大使館聯繫。

中國科學院積極支持北極建站

1991年8月下旬,我參加北極考察回國後,首先向當時的南極辦郭琨主任彙報北極建站事情,南極辦領導很為難,因為南極辦不能管北極的事情,建議我向中國科學院彙報。

1991年9月初,中國科學院孫鴻烈副院長聽了我的關於建立北極站的彙報後,非常支持,指示在科學院的「九五」重大科研項目(極地與全球環境變化)中專門設立了「斯瓦爾巴群島建站調查研究」子課題,由我兼任該子課題負責人,積極籌建在斯瓦爾巴群島的科學考察站。

1991年9月下旬,在中國科學院的關懷下,中國科學探險協會與挪威卑爾根大學簽訂了有關中挪北極與青藏高原合作科學考察的意向書(照片4~6),為中國科學家赴北極斯瓦爾巴群島考察和挪威科學家赴青藏高原科學考察提供了條件。

照片4中挪合作考察意向書(中文)

照片5 中挪合作考察意向書(英文)

照片6 簽訂「中挪合作考察意向書」(1991年9月)(右1高登義,右2左1、挪威卑爾根大學兩位校長,左2毛如柏)

1995年5月,中國科學院組織代表團(團長陳宜瑜副院長,團員秦大河、高登義、張興根)訪問挪威,中國駐挪威大使館積極協助安排與挪威有關部門會談(照片7),我們除了探討中挪科學研究合作事宜外,專門就中國北極建站事宜與挪威科學技術部、環境部、極地研究所、卑爾根大學等商談。挪威政府各部門熱烈歡迎中國去北極斯瓦爾巴群島科學考察和建站(照片8)。

照片7.我們與中國駐挪威大使館同志合影留念

照片8.中科院代表團(右起張興根、陳宜瑜、秦大河、高登義)與挪威環境部商談

加入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

1991~1994年,中國科學院先後與挪威卑爾根大學和美國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區簽訂了北極科學考察研究的合作協議。之後,高登義、張青松、竺菁等科學家陸續在北極斯瓦爾巴地區、阿拉斯加地區多次參與大氣科學、地學和生物學的國際合作考察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科學成果。

根據申請加入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IASC)的條件(5年以上的北極科學考察歷史和相應的論文)來看,中國已基本具備了加入的條件。為此,中國科學院於1995年10月向IASC提出了正式申請。1995年12月4~10日,中國科學院派出以秦大河為首的6人科學代表團(成員有高登義、張青松、劉健、劉小漢、趙進平)參加在美國漢諾威(Hanover NH)舉行的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的北極研究規劃會。來自20多個國家的270名代表參加了會議,並對IASC提出的北極研究的四個優先領域和10個優先項目進行了分組討論。我代表團的6名專家分別參加了6個工作組的討論。在參加各組的討論中,中國科學家提出了一些有意義的科學建議,豐富了國際北極科學研究的內容,為我國加入IASC奠定了基礎。

12月6日,由秦大河團長主持,中國科學院代表團與IASC的主席M.Magnusson教授和秘書長O.Rogne教授舉行了會談,探討了中國加入IASC的有關事宜(照片7);IASC主席已決定把中國提出加入IASC並成為正式成員的申請列入下屆理事會會議(1996年4月23~25日,德國布來梅)的第一項議程。秘書長O.Rogne教授表示將邀請中國代表先以觀察員的身份參會,並在大會上簡要報告10分鐘,介紹中國申請加入的理由、資格和計劃開展的優先研究領域。我們介紹完後退場,由成員國代表討論通過後,中國科學院代表就以IASC正式成員的身份繼續參加下面的會議。按照慣例,當晚中國科學院代表團設晚宴招待了IASC執委成員。

照片9.中科院代表團(右4秦大河)與IASC主席(左3)等會談(1995)

12月8日,中國代表團舉辦了中國專題「青藏高原和極區對全球變化研究的貢獻」報告會。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丹麥、哈薩克等國的專家出席並發表了各自的看法。中國專題由秦大河教授主持,我和張青松教授分別介紹了中國關於青藏高原與全球變化研究,秦大河教授介紹了中國全球變化研究。

照片10.秦大河主持「青藏高原和極區對全球變化研究的貢獻」報告會

1996年,中國派出以陳立奇(極地辦主任)、秦大河為首的代表團出席IASC會議,從此,中國科學家以中國政府的名義成為IASC的成員。

挪威政府發函邀請赴斯瓦爾巴建站

加入IASC是中國科學家介入國際北極科學研究的重要途徑,建立中國的北極科學考察研究站則是中國科學家從事北極科學研究的必要條件,正如中國南極科學研究必須建立南極科學站一樣。

1997年,挪威王國駐中國大使館以「CHINESE ARCTICBASE IN SVALBAD ISLANDS, NORWAY」為題,致函中國科學院,歡迎我們去斯瓦爾巴群島建站。2001年初,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收到挪威駐中國大使館關於「CHINA MULINARCTIC 2001」的正式函件,再次歡迎我們去斯瓦爾巴群島建站(照片11)。

照片11. 挪威大使館發給中國科學探險協會的北極建站邀請函(2001)

科學事業與企業和媒體相結合

儘管挪威政府熱情歡迎我們去斯瓦爾巴群島建站,儘管我們曾多方求助,然而,建站經費成了北極建站的首要困難,中國科學家希望在北極有科學研究基地的夢想一時難以實現。

在1998~2000年期間,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根據中國科協「五大」精神,嘗試走一條科學事業與企業和媒體相結合的道路,完成了徒步穿越雅魯藏布大峽谷科學探險考察等多個項目,並從中總結出了今後進行科學探險考察研究的道路,即,走與企業、新聞媒體相結合的科學探險考察研究道路,並將它納入國家事業的軌道,力爭為國家事業做出點滴貢獻。

2001年初,當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收到挪威駐中國大使館的正式函件,邀請中國科學家去斯瓦爾巴群島建站的同時,中國科學探險協會與國內企業簽署協議,共同合作建立「中國伊力特·沐林北極科學探險考察站」(照片12)。中國科協批准了中國科學探險協會赴北極斯瓦爾巴群島建站的報告,中國科學家在北極建站的夢想有了實現的可能。

照片12.中國伊力特·沐林北極科學探險考察新聞發布會(2001年9月7日)

眾人拾柴火焰高

2002年7月25日,赴北極建立「中國伊力特·沐林北極科學探險考察站」活動終於如期成行了。

人民日報社新華社和中央電視台等新聞媒體積极參与 2001年10~11月,中央電視台和中國新華社隨隊赴北極斯瓦爾巴地區預考察,並作了相應的宣傳報道,在國內外影響較大。通過我國新聞媒體的適時宣傳報道,中國人開始知道了「斯瓦爾巴條約」,知道了中國是「斯瓦爾巴條約」成員國之一,知道了中國人在斯瓦爾巴群島有建立科學站、開礦、經商等自由,知道了中國人要在北極斯瓦爾巴群島上建立短期的科學探險考察站,知道了中國政府將儘快在北極斯瓦爾巴群島上建立永久的科學考察站……這是一件大好事。2001年11月20日,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宋健親筆寫信,高度讚揚中國科學探險協會組織的北極科學探險建站活動:「現北極站China, MULIN-ARCTIC-2001 也已落實,極好,這是中國科學家們『走出去』的一項很有價值的活動。祝你們在新的方向上取得成功。明年夏大概是去SVAIBARD 的好時機!敬祝探險事業大成。」(照片13)人民日報社、中央電視台等6家新聞媒體組織記者隨隊採訪報道,為中國伊力特·沐林北極科學探險考察活動助陣宣傳,促進了中國人的北極科學建站活動。

照片13. 宋健同志對北極建站的賀信(2001年11月20日)

企業家的支持 新疆伊力特集團和湖南沐林集團一如既往,繼續支持我們的北極科學探險考察和建站活動,分別派出周榮祖高工(新疆伊力特集團副總經理)和顏衛彬高工(湖南沐林集團副總經理)隨隊考察;臨出發前,海南養生堂葯業有限公司積極支持此次考察活動,為科考隊員贈送「龜鱉丸」,助北極科學探險考察一臂之力(照片14)。

照片14.海南養生堂在我們出發前送來支援物品

知名科學家「指點江山」 以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名譽主席劉東生院士為主任、前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葉篤正、孫鴻烈院士為副主任的「中國伊力特·沐林北極科學探險考察科學指導委員會」將此次考察研究的題目確定為「北極斯瓦爾巴地區與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系統對比研究」,頗具匠心(照片15)。其一,這種對比研究在世界上當屬首次,可望取得碩果;其二,二者確有類比之處,如,植物種類接近,北大西洋暖流對斯瓦爾巴群島及其鄰近海域氣候環境影響與雅魯藏布大峽谷水汽通道作用對青藏高原東南部氣候環境影響相似,北極斯瓦爾巴群島及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空與青藏高原上空臭氧低值中心現象和形成原因頗為相似……知名青藏高原植物學家武素功和楊永平、地質學家劉嘉麒、冰川學家張文敬、大氣物理學家陸龍驊、鄒捍教授和北京大學的教育部長江學者朱彤教授等加盟此次活動,更使此項對比研究項目錦上添花。

照片15. 中國伊力特·沐林北極科學探險考察科學指導委員會聽取作者彙報北極建站科學考察內容

葉篤正、劉東生院士接見了企業家代表(照片16)。

照片16.劉東生(左1)葉篤正(左2)院士與兩位贊助企業家在一起

挪威駐中國大使館鼎力相助 由於某些客觀原因,中央電視台參加此次北極科考隊隊員的護照一直到7月22日上午才送到挪威駐中國大使館。在不到兩個工作日的時間要拿到簽證,在正常情況下根本不可能。然而,挪威王國駐北京大使館積極支持中國伊力特·沐林北極科學探險考察活動,在文化專員Rigmor Kristin Johnsen(中文名字是梅園梅)的幫助下,破例在7月24日下午1時讓我們拿到了簽證。這樣,此次科考活動才得以如期成行。

中國人有了自己的北極科學考察站

在中國科協關懷下,在挪威駐中國大使館的大力支持下,在人民日報社、中國新華社、中央電視台、北京青年報、廣州日報、廣州信息報、北京青年報和天津日報等新聞媒體的積极參与下,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氣象局、西藏自治區等有關單位科學家組成的「中國伊力特·沐林北極科學探險考察隊」於2001~2002年兩度赴北極斯瓦爾巴群島選址、建站和科學考察,「中國伊力特·沐林北極科學探險考察站」終於在北極朗伊爾賓建立起來了(照片17)。

由於我國最主要新聞媒體的大力宣傳,我國政府於2003年批准了國家海洋局極地辦公室的北極建站申請報告,於2004年在北極斯瓦爾巴群島建立了中國北極黃河站(照片18)。

中國五星紅旗從此永遠在北極上空飄揚,中國科學家從此有了自己的科學考察站。

照片17中國人的第一個北極科學探險考察站(2002)

照片18 中國北極黃河科學考察站(2004,卞林根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劉希偉:清代教育考試中的幾個概念辨正
繆鉞:談談陳壽的《三國志》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