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如山的父愛,深厚寬廣,如何來報答您——我親愛的父親?

如山的父愛,深厚寬廣,如何來報答您——我親愛的父親?

小時候,他是無所不能的超級英雄,坐在他的肩上,我就可以把星星摘下。

長大後,他是固執己見的專橫帝王,站在他的面前,我用年輕氣盛蓋過他的鋒芒。

再後來,他突然老去,沉默溫柔, 我們坐下來喝茶,說一些過去未來的話。

今天是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父親節。說到父親,大概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幅關於父親的畫像,或者慈愛,或者威嚴,或者頑固不化,或者剛強暴躁。但這些形象都不是最終的確認,隨著時間的潛移,父親似乎總在變化,而他變化的唯一動力——是對我們的愛。

悉達多太子決定離家修行時,他的父親凈飯王流下了傷心的眼淚。他無法滿足兒子「永遠不老、永遠不病、永遠不死」的心愿,他的痛苦因為無奈而更顯深重。在太子終於離開宮廷的那一天,凈飯王情急攻心,暈倒在地。

後來,當聽到佛陀在苦行林修苦行,日食一麻一麥,瘦得形銷骨立時,凈飯王又心如刀剮!作為父親就是這樣,當你的理想與他的願想發生了衝突,強制無效,專制失靈時,他唯一還能做的,就是去沉默地接受和認同你的選擇,而他的愛會在此時演化為成倍的心疼和挂念。

佛陀成道後,回到迦毗羅衛國度化父親,令凈飯王當下證得須陀洹的果位。後來父親病重即將圓寂時,佛陀又親自趕回,握著父親的手,安慰他,為他解除死亡的恐懼。同時安排好皇位繼承等一系列事務,令父親心無掛礙順利往生。等到出殯時,佛陀又和其他三位王子一起抬棺走出王宮,為父王舉行火化。

這裡面,就展現出佛陀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覺者,也是一名非常合格的兒子,所有世間長子的義務他都盡到了。最後又以自己證得的出世間的妙法,完成了對父親最好的報恩。

父親的愛,如天,如山,廣闊並且厚重。對於子女,他們絕少有自私佔有的心理,在他們心中,兒女能走一條光明正道,就是他作為一家之主最大的榮耀。

我的父親,留在我記憶里最鮮明的印象就是永遠聽黨的話,聽國家的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己家的事都不算事。人緣也好,走在外面,對誰都是笑臉相迎。這些對我其實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對於我的出家修行,父親沒有過多的干涉和制止,在他看來,能利他的事就要去做,只不過出家這種形式是他一時不能明白的。但即便如此,出家後我每次回去,他總會說,你出家了,就是佛門弟子,要聽你師父的話,好好為佛門做事,不要回來看我們。

父親的這樣一種覺悟,及至今天依然帶給我巨大的力量。作為他個人,一輩子抽煙喝酒,殺業也重,但他依然有那種胸懷與眼界,站到他也許並沒有完全理解的高度作出一位父親對兒子的叮囑。然後,令我更欣慰的,是在我出家多年以後,父親終於也走進佛門,皈依三寶,與他的兒子一同踏上了那條光明的解脫之路。

我出家後六年不收供養,就是為了以清凈的修行回報父母的恩情。父親每次身體不好,我都會有感應,有時做夢都會做到。一感應到,我就馬上為他做佛事,給他超度。後來也了解到,我每一次有感應時父親確實都病了,甚至是病危。只是每一次他都不許家裡人告訴我,怕我分心。

直到他臨終前,哥哥們才不得已給我打了電話。等我趕到,父親瞳孔已經渙散,但當我在他嘴裡餵了一粒甘露丸後,他的眼神又逐漸聚攏,看著我,說:「你回來啦?」

我回來了,拉著他的手,父子倆相伴了整整一天。第二天他在我的佛號聲中安詳地告別了這個世界。

在我出家前,因為對父親擔心比較多,有一天晚上做夢就夢到他已升到天界享受天福。但現在,我相信我的父親一定是在彌陀的國度等待著與我重逢。

父母是有形之天地,天地是無形之父母。作為子女,報恩行孝是立身之本。但所謂「孝」,其實也有三個層次:承歡膝下,敬侍甘美,這是小孝;繼承父母志願,心繫天下,精忠報國,這是大孝;探索真理,出離三界,自利利他,同證極樂,這是至孝。

以至孝來回報父母最無私偉大的愛,我想這才是最恰當也最動人的。而這「至孝」的方法,是釋迦佛陀親自證得並傳授給我們的,所以佛陀被稱為「四生慈父」,是我們所有眾生慈悲又智慧的老父親。

因此在今天,這樣一個溫馨而又充滿正能量的日子裡,我們既要感恩自己的父親,他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句叮嚀、每一個背影都讓我們在前進路上變得更堅定、更溫暖、更寬闊。

我們更要感恩「慈父」佛陀,因為有他,我們將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們將可以用更好的方法去安排父親的未來,去真正回報那如山如海的恩情。

迴向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聲 明

本文由「佛教慧日」微信平台原創

轉載請註明出處

公眾號:fojiaohuiri60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喜法師 的精彩文章:

如何改變過去已造的罪業?敏公上人教你六種方法!
慶祝新中國七十華誕,走近中國佛教協會第一任會長圓瑛大師

TAG:傳喜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