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軍入關後京官南逃,為了籠絡人心,多爾袞做了哪些事?

清軍入關後京官南逃,為了籠絡人心,多爾袞做了哪些事?

公元1644年,清軍在吳三桂的引導下入關,清軍的入關使得京城人心惶惶,尤其是那些原明朝京官,他們很多人已經投降了李自成的大順朝,但是轉眼間清軍又進了北京城,何去何從是擺在他們面前的一個重要選擇。

在當時,選擇並不困難,因為清朝是少數民族政權,和大順政權有著本質的區別,很多人處於民族大義而不願意投降清朝。清朝吏部左侍郎在奏疏中寫道:「大清入來,規模宏大,安民和眾,恩已著矣。而京官南去不返,似懷避地之心;高人決志林藏,似多避世之舉。」很多原明朝官員在清朝入關後或選擇南逃投奔南京的南明弘光政權,或者做個隱士,不願意配合出仕。

清軍

人才是一個政權的最重要的資源,而這些明朝的京官雖然其中很多人腐朽不堪,但是卻也是清朝所急需的人才,因為清朝剛剛入關,要統治關內如此之大的地方,必須要有一套龐大的官僚系統來支撐。清朝原本的朝廷規模明顯不能滿足現狀的需求,而明朝的京官則是清朝朝廷最佳的人才補充,所以能否籠絡這些明朝京官的人選,決定這清朝的成敗,「此興朝第一急務也」。那麼作為清朝的實際統治者,攝政王多爾袞是如何來籠絡這些京官的人心呢?

首先,多爾袞做了一件讓明朝從上到下都頗為「感激」的事情,進入北京後的第三天,多爾袞便下令:「官民人等為崇禎帝服喪三日,以展輿情。著禮部、太常寺備帝禮具葬。」多爾袞以為明朝崇禎皇帝討賊復仇為旗號,命官兵、人民為崇禎皇帝服喪三日,還命禮部等部門準備以皇帝的禮儀厚葬崇禎皇帝。這些表面的工作無疑「收買」了很多人心,讓很多明朝官民放鬆了對清朝和多爾袞等的戒備心理,甚至以為清朝真的只是來為明朝復仇而已,並沒有佔據關內的想法。增加認同感,這是多爾袞的第一步棋,事實證明效果很好。

第二步,繼續任用原明朝政府和大順政權的官員,而且官職只升不降。清軍進入北京城之後,多爾袞則不拘一格,四處張貼告示,「令在京內閣、六部、都察院等衙門官員,俱以原官同滿官一體辦事」,這一舉措很好地保留了原來明朝的行政體系,能夠幫助滿族的官員迅速穩定社會秩序,對弈穩固清朝的統治大有幫助。因為很多在京的明朝官員在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都選擇了歸順大順朝,所以為了打消這一部分官僚的心理負擔,多爾袞明確宣布:「凡文武官員軍民人等,不亂原屬流賊,或為流賊逼勒投降者,若能歸服我朝,仍准錄用。」而且這些官員在清朝朝廷之中的官職只升不降,原本在明朝或者大順朝的任職,在清朝朝廷之中的職位不低於前面兩者之高者。

明朝官員

第三步,多爾袞則給予這些官員們實際的經濟利益,大順朝入京後,實施「追贓助餉」運動,很多官員的家庭財產和田產等都被大順政權收繳,很多人甚至在嚴刑拷打之下傾家蕩產。清軍進京後,多爾袞宣布一切田產「歸還本主」,「前朝勛戚賜田、已業,俱備照舊」。那些在京官員們在得到了這些實惠之後,怎麼可能還不對清朝統治者感恩戴德,至於什麼民族大義恐怕已經不在考慮之列了。

多爾袞

在多爾袞的幾招之後,在京官員基本已經被穩定住了,他們很多人放棄南逃,也不再隱居,而是選擇與清朝統治者合作,在新的朝廷之中任職。1645年正月,吏科都給事中的一份奏疏說道:「去歲(1644年)五、六月間,人心粗定,引避者多,寮署一空,班行落寞。乃攝政殿下寬仁好善之意,播於遠邇,暨聖主膺篆御圖以後,瑞葉天人,然後東西響應,多士雲集,乃有今日,豈易易哉。」

由此可見,當時人心不穩,多爾袞頒布了多項穩定人心的政策,這才穩定住了人心,也穩定了清朝新興的政權,而這個過程也是相當不容易的。

參考文獻:《南明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漫談南明 的精彩文章:

朱棣五次親征蒙古卻收效不大,為何他還樂此不疲?有四大原因

TAG:漫談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