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劉穎:好奇是我做研究的核心動力

劉穎:好奇是我做研究的核心動力

「80%的實驗計劃都是可以砍掉的,你只要做那20%真正能夠深入你的課題的實驗就好。這就像我們要做一個蛋糕,這20%的內容是蛋糕胚子,那80%的內容都是蛋糕上的裱花。如果你連蛋糕胚子都沒有做好,那你去糾結是做糖霜裱花,還是奶油裱花,又有什麼意義呢?」

「快請進!」門內的聲音意外的甜美,似乎和記者想像中的年輕女博導的形象有點出入。帶著這樣的好奇進門之後,眼前親切迷人的女士令記者眼前一亮——劉穎老師面容清秀,身穿活潑靚麗的紅色短外套,嘴角帶著溫和的微笑,親切的眼神中帶有一種獨特的幹練和颯爽。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美國霍華德·休斯研究所國際研究學者、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眾多的頭銜和光環都屬於這位年僅29歲的年輕女科學家。

劉穎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細胞應激和穩態調控機制。「就是細胞怎樣感知自身的能量和營養物質的狀態,以及如何在能量或營養狀態不充足的時候進行應激性的協調反應,」劉穎耐心地解釋說,「這些應激協調反應對於細胞和人體至關重要。應激狀態的失衡會導致很多疾病。我們的研究成果對代謝相關疾病的治療以及抗衰老都具有理論上的指導意義,並且還可能具有臨床轉化的應用前景。」

搞科研也像跑馬拉松

劉穎喜歡跑步,也跑過一些馬拉松比賽。跑過馬拉松的人都有體會,跑到一定距離後就會有「跑不動,不想跑了,腿腳不聽使喚」的感覺,這種現象被稱為「撞牆」。而搞科研也像跑馬拉松,會遇到「撞牆」的時刻。劉穎是怎麼堅持下來的呢?

作為一名成功的年輕科學家,劉穎將自己的科研心得濃縮為三個關鍵詞——好奇、勤奮和思考。

「對生命現象的好奇是我做科研的核心動力。」對於很多人來說,「好奇」似乎只是「淺嘗輒止」的代名詞,在艱苦卓絕的科學研究中並非舉足輕重的要素。但於劉穎而言,好奇心是她胸中最寶貴的火焰,總在迷茫和黑暗中給她帶來指引和力量。

「我們做實驗的時候,90%以上的概率會得到和事前預想不同的實驗結果。」「身經百戰」之後,實驗中的失敗和意外已經不再是劉穎難以消化的焦慮,而是鋪就了她通向成功的台階。但在以前,劉穎也面臨著和現在很多同學一樣的情緒困境。

「我是一個特別喜歡給自己定目標、定計劃的那種人。我剛去美國讀博士的時候,和我現在帶的學生一樣信心滿滿,對自己有很大的期許。但像我們這種實驗科學,其實是一種不斷嘗試的過程,結果往往不是你想計劃就計划得來的。所以我讀博士的頭兩年也非常不順利,前後換了四五個課題都做不下去。於是各方面的壓力都來了,我不由得想『博士是不是要延期了,我還能不能畢業』,心情也挺受影響的。」談及自己這段經歷,劉穎語氣中帶著過來人的平靜。

「但是由於我一直對探知生命現象本質有著強烈的好奇,因此我沒有放棄,而是通過積極的心理調整,漸漸地對做科研有了全新的認識。再次面對意料之外的實驗結果時,我不再沉溺於失敗的沮喪中,而是更加理性地看待它——和預期不一致的實驗結果並不是失敗,它其實也告訴了我們很多信息。而且早一天知道這條路走不通,那我就可以早一天往一個更正確的方向上走,可能會得到一個更好的結果,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劉穎說道,她後來的經歷也證明了這樣的想法是對的。「前兩年的嘗試也不都是白費的,通過前兩年實驗技術和思維能力的積累,我在博士二年級下學期的課題進展忽然就柳暗花明了,之後大概三四個月就基本拿到了需要的實驗結果,並且順利投出了文章。」當老師後,劉穎也經常用她這段經歷來開導那些遇到低谷的學生。

走好科研與生活的平衡木

閱讀人文學科書籍、學習蛋糕裱花、跑馬拉松,這些看似「無用之事」,卻是劉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說:「做些所謂的『無用之事』,一方面是在忙碌的科研工作之餘給自己一個『放空』的機會,及時調整自己的狀態;另一方面也可以給自己的科研帶來更多的靈感。」

劉穎在平時和學生的交流中,也常常用自己生活中的感悟給他們以指導。「不少學生都會有一種『錯覺』:他們把每天的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做很多的實驗,從早到晚『無縫銜接』地忙碌,好像只有這樣他們才覺得心安,覺得自己『沒有虛度光陰』。但我告訴他們,其中80%的實驗計劃都是可以砍掉的,你只要做那20%真正能夠深入你的課題的實驗就好。這就像我們要做一個蛋糕,這20%的內容是蛋糕胚子,那80%的內容都是蛋糕上的裱花。如果你連蛋糕胚子都沒有做好,那你去糾結是做糖霜裱花,還是奶油裱花,又有什麼意義呢?」

「邏輯思考也是十分重要的。」劉穎認為積極靈活的邏輯分析在科研中至關重要。她說:「在我們的研究過程中,開始是從信息中提煉出有價值的假設,然後根據自己的假設設計後續實驗,最後再對實驗結果進行驗證,其中每一步都是環環相扣的,有一個縝密的邏輯關係貫穿始終。如果不能很好地釐清這些邏輯,往往會事倍功半,浪費時間和精力。」

這樣的邏輯思考也體現在很多其他方面。閱讀文獻是科研工作者的必修課,但「怎樣」閱讀文獻,學生們常常會有一些困惑。對此,劉穎建議說,在閱讀文獻的時候,不要「被文獻牽著鼻子走」,應該有一種「質疑」的態度:既要從中了解該領域的知識背景,釐清文獻中實驗的設計邏輯,學習前人使用的技術手段;又要去觀察實驗的細節,觀察每一張實驗結果圖,思考實驗設計本身是否存在漏洞、是否有可以改進的地方;或是分析文獻中實驗和結論的關係,看看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

劉穎拿起手邊一個厚厚的筆記本,說道:「我專門準備了這樣一個本子,隨時記錄我的想法,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回頭翻一翻,找找有沒有什麼可以挖掘的研究方向。這裡面有的想法是我讀文獻時想到的,有的是我去聽科學報告時記下的。」劉穎也鼓勵她的學生多涉獵其他領域的知識和研究進展,因為學科交叉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豐富自己的思維方式、激發靈感。她常對學生說:「你們不要只聽我們自己研究領域的報告,多去參加其他方向的學術報告會,學習領域內其他課題組的長處和優勢。」

不給自己設定上限

今年4月,劉穎榮獲由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和歐萊雅(中國)有限公司共同設立的「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該獎項設立於2004年,旨在表彰獎勵在科學領域取得重大和創新性科技成果的女性青年科技工作者,激勵廣大女性青年科技工作者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貢獻力量,鼓勵引導更多的女性從事自然科學工作。

劉穎告訴記者:「不管是上電視節目,還是接受採訪,我其實一直希望能以自身的經歷來激勵熱愛科研事業,但需要勇氣的女孩子們:科研和家庭不是一道單選題。我也擁有幸福的家庭,我也在享受為人父母的幸福感,你可以在工作和家庭中找到平衡點,你們有這樣的能力。」

劉穎認為,儘管有不少的困難,女性科研工作者們不能退縮,要自信地展現出女性在科研工作中獨有的優勢,勇於追求自己熱愛的科研事業。而且,只有更多的女性在科研道路上堅持下去,在社會中展現出自己的風采,才會湧現出越來越多卓越的女性科學家。

就像劉穎對自己學生說的那樣:「你是有可能性的,而且你又喜歡,那你不逼自己一把,怎麼知道自己到底能夠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水平?」(通訊員 王雪純)

《中國教育報》2019年06月17日第7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殷健靈 探索成長中的心靈世界
美國喬治城大學教授喬丹?桑德攜新書《本土東京》在北京林業大學舉辦講座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