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教化眾生時空性守持很重要

教化眾生時空性守持很重要

饒益利樂眾生,文中解說有九句話:自得度,令他得度;自解脫,令他解脫;自調伏,令他調伏;自寂靜,令他寂靜;自安隱,令他安隱;自離垢,令他離垢;自清凈,令他清凈;自涅盤,令他涅盤;自快樂,令他快樂。

九句應該少了一句,少了一句還是十句。就是在梵文里是十句話,翻譯成中文,有兩句雷同的地方,被它並在一起了。有一些梵文裡頭的字義太複雜,翻成中文必須把他拆開,分成兩句,就會變成十一句,原則上是十句。不管九句、十一句,都是十句,那是語言文字翻譯的過程里產生的現象。

這九句不詳細講,每一句都是一大理論。九句講基本上講的就是第三段教學法的妙用部分。九個通通是講成就,成就的境界,成就的狀態。一個人的成就,不是成就兩個字,自成就令他成就,當然是可以,但是成就裡有這九種狀態,你是在那一部份成就,重點是這一個。十個部份都成就,叫十號具足。

佛有十號,十號具足圓滿,十號圓滿才叫做妙覺,十個其實是從十號圓滿來的,換句話說,要得十號圓滿,要得這十個成就,第十個沒有,自得利令他得利給加上去。得度是一個,解脫一個,調伏一個,寂靜一個,安穩、離垢、清凈、涅盤、快樂,每一個都是一個性德。

我們生命因素有哪些?很難去分類,按照十號圓滿來解釋,生命因素可以分這十大類,得度是一大類、解脫是一大類、調伏是一大類、寂靜一大類,安穩、離垢、清凈、涅盤、快樂各一大類。把它分開以後,假如要研究生命因素,看到一個菩薩名字,把他歸類,歸在這十個里。

我們一般歸類是四大菩薩,悲智願行,分四大類,這裡分十大類,更微細一點。要分幾大類,其實自己可以決定,但是要有依據,這是一個依據。

生命性德展開,一個一個分類,這是一個方法。大日經胎藏界十三大院,分十三大類,可以把它分類分到裡面去,有護法類,有智德門兩大類,福德門兩大類,地藏、觀音兩大類,智德門的除蓋障跟金剛部兩大院,把他分開。再從般若院,就是文殊院、釋迦院、遍知院,下來是般若院、虛空藏院,這樣子把他排下來。

分類,有哪些是屬於那一類,慢慢慢慢就會發現到,用現在的語言跟理論工具來講,它是很有系統的。可是古代他不用這些系統,他沒有這些理論工具,所以不這樣分,可是分院的時候就有了,這裡的十個也是分類,古代也有分類不是沒分類,只是當時不用這些工具,不用並不表示他沒有。

這幾個詞,大家都很清楚,不必解釋,它簡單的講就是,證得空性這個關鍵以後,還要再繼續成長,透過自利利他的這樣一個原則,生命可以全方位展開,這叫做無盡的超越,要一再的超越。

我們不是如何教導的問題,而是空性這個東西是什麼,這是個關鍵,因為前面講過生死涅盤,只是舉一個例子了,一切諸行通達生死及與涅盤,那是我們,生死涅盤對立,要怎麼把它轉成圓融?圓融就是站在涅盤的立場,對於生死是隨緣。

任何人修行者,現在不管有沒有成就,基本戒律是你的立場。因地以戒為師,果地以空性為師。自度以後是以空性為師,現在因地什麼都沒有,只好以戒為師。因地行者一定以戒為師,果地的人他就超越了,他是以空性為師,以饒益眾生為師。

前面講「唯除方便教化眾生」,就是空性開始行菩薩道的時候,是以教化眾生為主,剛開始才要方便教化眾生,還是要以空性為主。空性很簡單講叫做「方便教化眾生而不舍於一切智心」,這是前面的一個原則。

因果兩種狀況是不同的,在因地不要看果地,因為看不懂人家作什麼,看人家這樣可以,那樣可以,他可以,你不行。我們自己要懂得有一個方便,但是方便有原則,不是自己來的,因為我們還不成熟。

這是一個自己得度與不得度之間的一個關係,得度以後要令眾生得度,這裡面也有原則:第一個,固然是以空性為師,但是在教化眾生的時候,變化多端,當然饒益眾生為主,但自己的空性守持是很重要的,在第一階段里,就是在這個要度眾生的階段裡頭的初期階段,這個階段里,是守住一切智心為主,守住一切智的這種心態為主。

因此在早期教化眾生的時候,都是只論道,不談世間法。佛涅盤後,出家在家眾有千部異論,於末劫五濁出現,就是有各種的論,都是因地行者自己假借方便要度眾生,才有這些異論。這裡面有種種纏縛,什麼國論、女論,亂七八糟論通通出來,都是假借度化眾生的,真正的,不是。

早期即使已經得度了,要教化眾生,還是以在正法上論道,世間法都不講,都不講世間法。到後期階段,已經很成熟了,而且相應法,相應就是瑜伽行很成就了,自己境界能現前,那個時候,才可以講種種論,要不然一般人是不行的。

這個地方講自度度他的時候,不是我們想的,我想幫助眾生叫做度他,想幫助眾生,可能想要攀援,知道嗎?那個不算。攀援不算度眾生,攀援是你的心貪,自己都還不得度怎麼度眾生呢?這是個關鍵處!(海雲師演行,圓明撮意Ⅲ2-30)

願超越一切的平靜與你同在!

國學深廣浩瀚,解碼增慧添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師子吼 的精彩文章:

親近善知識最主要是與法相應
對己如法參究 對他善巧方便

TAG:師子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