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十年京官,一生清貧,留得身後千古名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十年京官,一生清貧,留得身後千古名

文/高飛

01、清貧京官劉光第

在戊戌六君子中,劉光第的遭遇最令我痛心。每次讀到有關劉光第的事迹,總忍不住感嘆。如果我有一天遇見他,我一定要問他:"你為啥要做那個破官?"如果按照個人利益來計算,他那個官當得實在不值,很窩囊。為什麼呢?官職卑微,十年間竟沒有一次升職;薪水微薄,連一家人的生活都不能保障,更別說過得體面了。來看看他當京官到底有多窩囊。

首先他官職卑微

劉光第出身四川的貧苦家庭,史書上說他"家貧,勤讀"。因刻苦讀書,在光緒九年(1883年)中了癸未科進士,殿試排名二甲第八十八名。被朝廷授刑部候補主事。這本來是喜事,但是對劉光第來說卻不見得。他中進士返鄉後,竟沒有錢到京赴任。加之這期間他老母親又病逝了,更使得他的生活雪上加霜。中進士五年之後,光緒十四年(1888年)他才在一位族叔和朋友的資助下,上京赴任。從1888年至1898年,十年間沒有一次升遷,這個"候補主事"一候就是十年。這對一個年輕人來說,也太久了。

直到1898年8月,湖南巡撫陳寶箴才向光緒皇帝舉薦他,說他"器識宏遠,廉正有為",可擔大任。光緒皇帝因急於變法,需要人才,接到舉薦奏摺不久,就召見了劉光第。劉光第積極變法,說 "國勢艱危,與中外積弊,非力矯冗濫,無以圖治",得到了光緒皇帝的賞識。接見的次日,光緒就下詔授予劉光第四品卿銜,任軍機章京行走,與譚嗣同、楊銳、林旭合稱"軍機四卿"。

這是他劉光第宦海生涯的頂點。其實這個職位並沒有什麼實權,唯一的好處是得皇帝信任,有機會親近皇帝。就是這樣一個四品官,劉光第屁股還沒坐熱,就被抓了。而他作為光緒皇帝親自任命的年輕官員,自然成了慈禧清除的首要對象。於是"軍機四卿"無一倖免,都被殺。

其次,收入卑微,生活清貧

有人形容劉光第的生活是"清貧刻骨",這一點兒也不假。他的妻子和孩子都隨他居住在京城,一家人的生活都指望他的工資。而清朝京官的工資是很低的,根本無法保障生活。我們從他們一家的吃穿住行來看看他的生活有多清貧。

首先是吃。晚清時期,國家很窮,發給中下級京官的祿米都是劣質米,甚至有發霉變質的。普通京官是不吃這種米的,他們領來一般都低價賣掉。唯獨劉光第一家是自己吃掉。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幸好家裡人都不挑食,這些老米還能糊口。

其次是穿。劉光第一家穿衣十分樸素。他的一件袍服,十年都沒有換過。他除了一件禮服之外,平日"周身無一絲羅"。他的夫人穿得十分樸素,根本不像一位官太太。他的兒女們"敝衣破褲,若乞人子"。

其次是住和行。劉光第在京城當官,朝廷並不負擔他的住房,房子要自己租。他為了省錢,租了城外一個廢棄的院子,茅屋數間,一家人勉強能遮風避雨。這樣,劉光第每天去上班就要走很遠的路,他自己曾說:"從寓至署,迴轉二十里",他又沒錢坐車,平時都是步行,只有在下雨天路爛的時候才會坐車。

因為窮,他很少參與京官的各種聚會,也幾乎不參加別人的宴請。下班後就回家。偶爾有親近的朋友來訪,"則沽白酒,煮芋麥餉客"。他待客就是煮點而芋頭喝一壺酒,可見"清貧刻骨"四個字是多麼貼切。

02、他為何這麼窮?源於他高度自律

晚清京官生活之窮,是出了名的。但也不至於像劉光第這樣"刻骨"吧!劉光第為什麼這麼窮?除了他原生家庭本來就很窮、無法資助之外,還在於他的高度自律使得他不像其他京官一樣"同流合污"。

說起原生家庭,前文提到,他出身貧苦家庭,母親在他進京做官前就去世了。他進京後,家裡不可能再資助他。關於原生家庭這一點,我們可以將他和其他京官作個對比。同是戊戌六君子的譚嗣同家裡非常有錢,他父親是湖北巡撫,他在北京當官,根本不在乎收入的多寡。楊銳也不缺錢花,他是張之洞的親信,入京前曾是張之洞的幕僚。進京後負責在北京為張之洞搜集各類京城情報,張之洞每個月都會給他寄銀兩,資助他的生活和交友。劉光第的前輩曾國藩,也曾長期在京當官。他也是高度自律,和劉光第很像。但是曾國藩老家每隔一段時間都要給他寄錢或食物,讓他在京安心當官。就是這樣,他的錢也不夠用,還經常找朋友借錢。

和他們相比,劉光第要慘很多。

在工資很低的情況下,劉光第既沒有家庭的支持,自身品格又高潔,杜絕了絕大多數灰色收入,更不存在貪污受賄。他的日子當然就過得很清貧了。

03、劉光第的臨死一問

在戊戌六君子中,劉光第的名氣不如譚嗣同,因為那兩句家喻戶曉的詩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朗朗上口而且豪邁異常,確有英雄氣概。譚嗣同臨死前還寫過一首絕命詩: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詩中透露出的悲涼和磊落也十分感人。

相比譚嗣同的狂傲和磊落,臨死前的劉光第更多了一份理智。

光緒二十三年(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下令軟禁光緒皇帝,並拘捕"康黨"。劉光第是光緒皇帝剛提拔的"新人",力主變法,他自然在拘捕的名單之列。三天後,劉光第在軍機處自己的辦公室里被捕。

劉光第是四川自貢市富順縣人。他被捕的消息傳出後,在京的四川籍官員非常震驚,迅速組織人員營救。楊銳也是四川人,而且他還是張之洞的人,和張之洞關係密切。這些四川籍官員聯名"具疏",要求釋放劉光第、楊銳等人。就連張之洞都緊急給京城發電報,請求朋友們設法營救。但是,四川籍京官和張之洞的努力都沒能挽救劉光第和楊銳等人。9月28日,在沒有任何審訊、複核的情況下,慈禧下令將劉光第、楊銳等六人斬首。得知消息後,劉光第並沒有像譚嗣同一樣,慷慨就義。而是提出強烈抗議,他高呼:"未訊而誅,何哉?"

現場的官吏沒有一個人敢回答他。

在去刑場的路上,他嘆息說:"吾屬死,正氣盡!"什麼意思呢?國家濫殺無辜,毫無法律可言,在這樣的國家,哪裡還有什麼正氣存在?臨刑時,他又一次提出質問:"祖制雖強盜臨刑呼冤,當復訊。吾輩縱不足惜,如國體何?如祖制何?" 監斬者無言以對。

劉光第的臨死感嘆,我個人覺得比譚嗣同的"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更震撼。因為他把自己的死和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了一起。"如國體何?如祖制何?"慈禧殺了六君子,則大清毫無國體可言,毫無祖制可言。六君子雖死,但大清之亡亦在眼前。

文質彬彬的劉光第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顯得異常頑強堅定。劊子手強按他跪下;他崛立不從,"神氣沖夷,淡定如平日"。受刑後,頭被砍了,身軀還"挺立不化"。圍觀的群眾莫不為之驚心動魄,有的甚至拿出香蠟紙燭為他招魂。

04、詩書耕讀,未嘗不可以是一種選擇

對於劉光第來說,詩書耕讀,未嘗不可以是一種選擇。"國有道則仕,國無道則隱"(語出《史記·范睢蔡澤列傳》:"進退盈縮,與時變化,聖人之常道也。故"國有道則仕,國無道則隱""。)劉光第初中進士的時候還很年輕,銳意進取是對的。但是在京城呆幾年後,對國家的積弊是有清醒認識的,不然他也不可能受到陳寶箴和光緒皇帝的賞識。既然有所認識,憑自己又無法改變,而自己又不願意同流合污,為何不離開呢?"國無道則隱",帶著家人回到四川老家,耕讀度日。雖然一樣是清貧度日,但至少可報自己平安,可保家人平安啊!

歷史不可假設,"詩書耕讀"只是我個人的自私狹隘之見,劉光第作為一個有責任擔當的人,願為國家犧牲個人性命,這是個人的一種選擇,而且是崇高的選擇,時代需要這樣的人,歷史也會一直銘記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控 的精彩文章:

胡適童年二三事:幼年喪父,因少年老成被周圍人戲稱糜先生
1942年的東北,抗日戰爭尚未勝利,冰天雪地的哈爾濱景色很美

TAG:文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