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新元素的中文名是怎麼來的?

新元素的中文名是怎麼來的?

相信大家對於中學化學課上必背的元素周期表並不陌生,每一個化學元素都有對應的中文名稱,但是有些元素名卻十分難寫,甚至很多人都不認識。那麼大家知道這些化學元素的中文名到底是怎麼取的嗎?

新元素的中文名是怎麼來的?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當我們展開元素周期表時,不難發現元素周期表最後幾位元素總是以Uu開頭,這是一種臨時的命名規則,這種命名辦法被稱作為IUPAC元素系統命名法。在這種命名法中,為未發現元素和已發現但尚未正式命名的元素取一個臨時西方文字名稱並規定一個代用元素符號。此規則易懂且使用方便,而且解決了對新發現元素搶先命名的惡性競爭問題,使得新元素的命名有了依據。

原則上,只有IUPAC(國際理論與應用化學聯合會)擁有對新元素命名的權利。當然,新的元素獲得了正式名稱以後,它的臨時名稱和符號就不再繼續使用了。

但是要給新元素取一個中文名,僅僅尊重IUPAC元素命名法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按照元素的中文命名原則,同時還要考慮到其推廣性、用字的一致性等諸多方面的問題。比如,我們看到的一些金屬元素名稱用「金」為形旁,在常溫下為固、液、氣態的非金屬元素的單質分別以「石」「三點水」和「氣字頭」為偏旁,盡量採用左右結構、左形右聲的形聲字。

新元素的中文名是怎麼來的?

儘管漢字博大精深,但是出現一些新元素時,我們還是會採用新造漢字,這主要是因為漢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不能像印歐語系的各語言之間那樣,在引進科技名詞時可採用轉寫的方式。要從氣、石、金部中尋找一個形聲字而不與其他常用字重複是很困難的。其次,元素定名還必須符合1932年以來的「元素命名原則」——元素用字的右半邊為聲旁的慣例。因此,元素的中文命名要準確、唯一和使用便利,很難從已有漢字中選出。何況,新元素髮現的周期比一般辭彙增長的周期要長,並不會妨礙漢字規範。因此,在選字未果的情況下,新造漢字是必要的。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徐壽,他是我國近代化學的啟蒙者、清代化學家。他鑒於西方的文字和我國的方塊漢字在造字原則上有很大的差別,在反覆推敲後採取音譯為主,意譯為輔,並根據元素的性質創造了新字,基本上解決了由拉丁文譯為漢字的問題。例如,鈉、鈣、砷等是根據拉丁語前兩個字母的音,再加偏旁區別金屬與非金屬。這些元素的漢字名稱至今仍被採用,但也有的名稱經過科學的實踐已有了改變。正因為從徐壽翻譯化學書籍開始,我國才有一套系統的中文化學名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鈣片和維D因被曝長期服用致癌跌下神壇?現在知道還不晚
健胃消食片竟成時尚零食?這些人不要多吃

TAG:科普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