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唯物史觀視角下的文化傳承與文化認同關係

唯物史觀視角下的文化傳承與文化認同關係

內容摘要:近年來世界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在這個背景之下,「文化認同」就成為了人們經常提及的一個詞語,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之下,人們已經產生了文化認同危機。我國文化認同危機問題出現較早,並且在當今時代這個問題愈發嚴重,所以就現階段的任務來看,文化認同重建的過程實質上可以將其視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這就需要馬克思主義立足於現階段我國實踐的實際需求,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重構文化認同以成為現階段人們認同的主流文化。

關鍵詞:唯物史觀;傳統文化;文化傳承;文化認同

當前我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已經進入到了新階段,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只有解決政治認同才能更好地推進民族的文化認同,讓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現代文化佔有一席之地,無疑這需要我國現代文化擁有鮮明的文化內容和明確的價值取向。近年來,我國對文化問題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文化認同也就成為了其中一個重要維度,本文針對這些問題展開論述。

一、文化認同產生和發展源自於文化內部的矛盾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一切事物發展的動力就是矛盾,人類社會的發展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文化,文化內部也存在著矛盾性,這主要集中在自在性和超越性上。文化產生的同時往往伴隨著一定的穩定性,這也就成為其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前提,另外文化又會不斷超越自身,經由打破現存形式的方法來進行自我完善,但在這種情況下就往往難以避免出現新文化和舊文化之間的衝突。所以,總結起來,文化存在的前提是自在性、文化發展的前提是超越性,文化的自在性制約著文化認同的產生,文化的超越性決定文化的發展,無論是自在性還是超越性,我們都不可偏廢,一旦文化超越性可以發展成為文化的自在性,那麼文化認同也就隨之更新並確定,並不斷得到完善和發展,所以這也是一個漸進發展的過程。

文化自在性的穩定性非常強,可以在精神層面上給人們一個歸屬感,找到生活的意義、獲得生存的尊嚴。但文化超越性一直蘊藏在文化自在性當中,不斷審視著自在性,一旦時機成熟就會加以突破,完成文化的更新。這樣看來,文化的自在性一直處於被批判的境地,並且在一定條件下會被超越。但是,由於其穩定性的存在,經常會出現經濟高速發展、物質資源豐富但文化模式相對落後,無法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其起到的就是消極作用了。這就需要我們不斷批判文化,保證文化的發展,加速文化的轉變,使其為社會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受到一系列人為因素干涉,文化超越性經常過於強勢,打破了文化的自在性,導致新的文化模式和價值觀念的過早出現,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是不利於新的文化模式被人們所接受。文化自在性所體現出的穩定性,可以讓人們感受到文化價值和文化模式的存在,讓其更好地規範自身的行為,而文化的超越性又可以讓人們體驗到更為理想的生活狀態,實現和諧的人生價值。所以總結起來,文化自在性決定人們的文化認同的存在,而文化超越性則代表了人們的發展需求,也就決定了文化認同的發展。

二、文化認同的產生和發展是人自身存在的矛盾性

文化自在性和文化超越性之間應該保持一定的張力,才能保證文化認同的穩定,一旦張力被打破,此階段的文化認同就會產生動蕩,甚至是坍塌。如果在文化超越性作用過程中發展出了新的、積極的文化發展模式,就會產生新的文化認同,經過一系列更新和發展,重新回歸穩定狀態。在文化上,自在性和超越性之間的矛盾根源又是什麼?其根源就在於人自身的矛盾性。在這個問題的探究上,馬克思主義將人和文化結合了起來,無疑可以更為接近文化發展的本質和規律,也更有利於我們探尋文化認同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

文化認同的主體是人,其產生和發展也和人自身的矛盾性關係密切。人對於自然世界有著很高的依賴程度,但又具有創造性,通過大量的主觀活動進行創造,不斷突破客觀環境的限制。所以總結起來,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無論是人類本身,還是實踐活動,都有一定程度的矛盾性。首先,實踐活動的主體是人,並且是主體進行的一種具有目的性的活動,這也就說明了理性、情感和意志在人的主觀意識中是關鍵因素,體現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其次,實踐活動也是人類利用工具等各種手段來和客觀世界進行交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對於理想的追求和現實勞動工具也就形成了一對矛盾,人類認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客觀存在的,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和歷史性,這種內在的矛盾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發展而實現進步。上述這些就是馬克思主義人類實踐活動中的矛盾性。但是人的存在往往是現實的,具有一定的缺陷,人類活動的本質也就是在有限中追求無限,在缺陷中追求完美和理想。從物質層面來看,人生活在物理世界中,但人又在語言、信仰等要素構成的意義世界中存在,這就成為了一個更重要的意義。人雖然要在文化中存在,但也由於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和矛盾性,所以無法始終存在於一種文化中,文化的超越性也就成為了必然。文化認同的產生可以滿足人們暫時性的實際需求,但是人們一旦對這個問題進行反思,伴隨的往往就是審視和批判,不斷突破現有的文化模式來實現人們自身更高層面的追求,這種情況下產生的趨勢,就可以被我們稱為認同危機,認同危機往往會產生新的文化認同。不難發現,文化認同可以滿足於現階段生活的狀態,但由於人們對於理想生活的追求,所以文化認同也會被不斷突破和創新,這也足以證明人們不斷突破現實的限制,追求理想的世界。

總而言之,文化矛盾性源於人的自身矛盾性,文化認同的產生和發展取決於文化的超越性和自在性,人自身的矛盾性就是文化認同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釐清了這個關係,對於我們探討文化認同的本質和找到重構文化認同的對策有著重大意義。

三、文化認同發展的基礎是實踐

在唯物史觀視角下,文化認同的直接原因是文化的矛盾性,而根本原因又是人的矛盾性,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實踐活動在文化認同中的基礎性地位。文化認同的產生並非是虛無的,而是通過實踐活動產生和發展的。人是實踐活動的主體,沒有主體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同樣脫離了實踐活動的人也是沒有意義的,而文化之中也必然存在人的實踐活動,理解了實踐才能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進而理解文化認同的機制。

首先,文化認同無論是產生和發展都直接源自於實踐活動。所謂認同,就是將他人的態度和習俗行為結合起來,這是人生存的心理需要和生理需要。人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提高社會化,可以對社會符號實體做出應有的反應,這一切的基礎就是人的實踐活動,也是人和其他生物最為本質的區別。但是在實踐過程中,也難免會受到很多局限性因素的影響,這對於追求理想的人而言,感受是更加強烈的,通過獲取他人的認同來獲取優勢地位,進而突破局限。換而言之,實踐活動本身具有一定的社會性,需要推進文化認同才能將其擴展到集體認同上。

其次,確定文化認同是否形成或是否合理,唯一的標準就是實踐活動。人的本質和人所生產的資料相一致,所以如果想要探尋人的本質,不能單純從人的天性出發,而要在社會關係中尋找。人的思想本身和人進行思考的實踐活動其方式是一致的,可以體現出人的訴求,所以實踐活動可以檢驗文化認同是否已經形成。如果文化認同已經形成,就會對人的實踐活動產生影響,對大多數社會成員的實踐活動進行規範,讓人們可以自覺地遵守社會中的文化價值,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們的生活和行為。所以在實踐活動中,人們所呈現出的價值觀以及對價值觀的認可程度可以直接體現出文化認同是否已經形成。

通過實踐活動也能直接檢驗人們的文化認同是否正確,文化認同是在實踐活動中產生的,但是一旦形成了,就會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是我們需要不斷探討其是否是正確的、是否具有合法性,在這個問題上,最為常用的辦法就是通過分析文化價值對人的實踐的指導情況進行評判。如果一種文化價值可以給實踐帶來指導,從更深層次滿足人們的需求,給人們帶來幸福感和滿足感,符合我們現階段的狀態和需求,就是合理的正確的;反之就是一種和現階段需求不符合的文化認同。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判斷一種文化價值是否可以被人們所接受認可,就需要從實踐活動中確立,在實踐活動中,正確而合理的文化認同可以正確地對人的實踐活動進行引導,滿足人們的需求、實現人們的理想和價值,這樣的文化認同才會得以存續和發展。

實踐活動可以推動文化認同的發展,並且影響到文化認同的具體內容和性質。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參與到確立和發展文化認同的過程中,並且經由實踐活動自身的矛盾性所決定出文化認同的內容和性質。實踐活動雖然有人的主觀色彩,但也由於客觀世界的存在,所以往往存在著打破限制、實現理想的過程,所以文化也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創造的,如果某種文化能夠滿足於人們現階段的實際需求,這種文化就會呈現出自在性特點,發揮出穩定性來給人們的實踐帶來一定的指引作用。但往往由於人具有批判性的特點,隨時都會向更為理想化的狀態追求,所以文化也往往具有一定的批判色彩。

在人們不滿足於現狀的追求下,經常會尋找具有更高意義的生活方式,但是這樣一來,舊有文化模式的穩定性就會被動搖,隨之而來的就是文化認同的合理性會迅速降低,由於無法對人們的生活進行規範而無法滿足於人們的實際生活需求,進而遭到人們的懷疑,最終被摒棄和替代,建立起新的文化模式之後,新的文化認同就會隨之產生。

不難發現,文化認同實現和發展的基礎是實踐活動,如果脫離了實踐活動,文化認同就將不復存在,實踐和文化認同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並且也可以決定文化認同的內容,進而也就規定了文化認同的性質。認識實踐活動和文化認同之間的關係,我們不能過分誇大文化認同,應該在實踐過程中實現對文化認同的發展,這樣才能讓文化認同滿足於人類發展的需求。

當代中國文化建設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將文化認同的建構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結合起來,構建普遍性、民族性和時代性兼備的中國文化新形態。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其中無論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是新型民主的建設,都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價值品格和道德境界,其中都和中國的文化認同建設關係非常密切。如何讓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認同感更加牢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政治認同是重要根基,是重建民族認同的重要前提。新文化的構建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不斷增強文化認同,這些仍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使命。

(作者單位: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百年變局中的上合組織——機遇與前景
人民日報評論員:正當其時的重大主題教育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