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用刺血療法,治癒疑難病例9則

用刺血療法,治癒疑難病例9則

想免費系統的學習中醫課程,頭條評論+私信電話:學習中醫,即可免費領取針灸學習視頻哦!

用刺血療法,治癒疑難病例9則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I導讀:婁紹昆老師應用刺血療法治病,真可謂爐火純青,從這9則醫案就能窺見一斑。婁老師非常注重針刺艾灸療法與湯劑的聯合使用,是婁老師幾十年來臨床經驗的系統總結。

用刺血療法,治癒疑難病例9則

刺血療法臨床舉隅

作者/婁紹昆

一、膝關節結核

王某某,男,21歲,狀元鎮農民。

1973年10月5日初診。患者於5個月前不慎跌傷左膝關節,日漸紅腫灼痛,運動受限,在當地醫院穿刺,抽出膿液並進行抗炎治療,病情無好轉。

檢查:痛苦面容,形體豐偉,左腿呈半屈曲位,活動度約15度,膝關節變形腫脹,壓痛明顯,局部灼熱,有波動感,股四頭肌明顯萎縮,兩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實驗室檢查:白細胞18000/立方毫米,中性68%,淋巴20%,血沉65毫米/小時。

X線攝片:關節面骨質損害。診斷為左膝關節結核伴混合感染。

中醫四診:脈澀,舌暗紅,黃膩苔。左少腹相當於結腸處觸及索狀物,並有抵抗與壓痛,尚有便秘、煩躁、小便短黃,為瘀熱相結之證候。

治療:乃予針刺放血委中(雙)、陽陵泉(左)。

10月20日複診:左膝關節腫脹消退,能扶牆緩慢行走。白細胞10000/立方毫米,血沉17毫米/小時。再予針刺放血:委中(雙)、陽交(左),血海(左)。

11月20日:患腿膝關節已活動自如,腫痛全部消失。X線攝片複查:左膝關節骨質光滑,間隙整齊,無明顯骨質破壞及增生現象、左少腹索狀物、壓痛均消失,僅見口苦、苔黃膩等濕熱殘留之證。予以四妙丸料5劑,以善其後。

此病臨床痊癒後,追蹤觀察8年,未複發,能參加一切重體力勞動。

  • 體會

骨與關節結核,中醫學稱為「骨癆」「流注」,X線檢查對本病診斷非常重要。

本病發病多屬隱漸,初起時有低熱、倦怠、納減與體重減輕,局部疼痛多不劇烈;晚期則關節功能障礙明顯,甚至出現關節強直或各種畸形、局部壓痛,可在病灶附近發現不紅不熱的寒性膿瘍,體虛者多見,但局部有代謝產物瀦留,病程較長。

而針刺放血療法常有顯效,可以縮短療程,如配以藥物辨證施治,則更為理想。

二、半月板損傷

張某某,男,28歲,店員,永強永中鎮人。

1975年9月15日初診。患者小跑時滑倒,左膝著地,關節腫脹疼痛,不能行走已三月。經大醫院檢查,診斷為左膝(外側)半月板損傷。骨科建議手術,因家人反對求診於中醫針刺。

檢查:左腿呈半屈曲位,左膝外側壓痛腫脹,左股四頭肌及腓腸肌輕度萎縮。

中醫四診所見:脈濡細,舌胖嫩,形寒肢冷,便溏不爽,證為陽氣寒凝。

治療:予服甘草附子湯,每日一劑,附子量為30g、針刺委中(雙)、陽陵泉(左)。

9月30日二診:左腿膝關節輕鬆,能屈伸,痛感大減,針委中出血。

10月15日三診:左膝疼痛基本消失,囑服金匱腎氣丸每日二次,每次5g,以調養陽氣,連服一月。三年後隨訪,未見複發,僅患膝在過勞時稍感酸軟無力。

  • 體會

半月板損傷多見於青年人,是膝關節中最常見的損傷,多於膝半屈曲位時產生,當一側下肢負重,足部固定而身體忽然向前朝中線扭轉時,股骨踝急驟內旋擠壓半月板發生破裂,或股骨踝急驟外旋時,亦可引起半月板損傷。

損傷後,在委中、陽陵泉、膝眼或以上孔穴周圍即會出現怒漲的紫青色血管,如在以上位置針刺放血效果可靠,對久治不愈而現陽虛寒凝之象者,必須配合中藥治療。

三、骨折後遺症

李某某,女,30歲,家庭婦女,龍灣區狀元鎮人。

1983年5月5日初診。診見患者左腕腫痛,屈曲受限,不能持物。據謂半年前於家務勞動中不慎跌倒,左腕著地,腕關節受傷,劇痛。

經醫院拍片檢查,左腕關節撓骨下端骨折,傷科常規治療三個月後,骨折癒合,但腕肘有疼痛、腫脹、麻木。

中醫四診所見:舌苔正常,脈浮緊,時有惡寒煩熱。證屬寒濕束表之象。

治療方法:給服麻黃加術湯三劑,同時在左腕之太淵附近用三棱針點刺擠出紫黑色瘀血。

5月10日二診時,腕關節疼痛見輕,而仍有麻木感,惡寒煩熱脈浮緊諸象,卻均已消失。乃予刺血太淵(左)、陽池(左)。

5月20日三診:左腕疼痛、腫脹、麻木均消失,能持重。為了鞏固療效,囑服活絡效靈丸料五劑,隨訪一年,未見複發。

  • 體會

骨折後功能障礙,大多隨著骨折癒合而逐漸克服,但個別病例因外邪束表或局部脈絡阻塞,於骨折癒合後仍有後遺症。臨床之際要注意先行解表祛邪,同時要在患處周圍穴位尋找靜脈明顯暴露處給以刺血排除痕血,方能收到滿意效果。

四、增生性脊椎炎

黃某某,男,65歲,永強村人。

1985年7月8日初診。患者腰痛二年余,前屈、後伸受限,經X線檢查診為腰3~5椎骨質增生、退行性脊椎病。理療、推拿治療均不見明顯進步。

中醫四診所見:面色黧黑,消瘦,佝僂,舌淡白,苔白膩,脈沉微。患者逢氣候陰雨而腰痛加劇,證為腎氣不足而寒濕凝滯。

治療:以局部三棱針刺血(華佗夾脊)與內服獨活寄生湯。

7月15日二診時,腰痛大減,屈伸幅度已加大,治法同上。

7月30日三診時,癥狀已不明顯。為了鞏固療效,在委中(雙)放血後加拔火罐。

8月15日四診時已一如常人,但X線複查,骨質增生現象仍見。

  • 體會

增生性脊椎炎,又稱肥大性脊椎炎,主要為脊椎邊沿唇狀增生或骨刺形成,脊椎小關節邊緣銳利,關節面骨質緻密,關節間隙變窄為主。多見於中年以上,以腰椎發病率最高,其次是胸椎與頸椎。X線檢查為重要診斷依據。

但人體是一個對立統一的整體,對脊椎肥大骨刺的形成,不僅要看到是致病因素、畸變與發病的一面,還要看到機體修復、適應、代償的另一面。同時脊椎肥大的程度與臨床自覺癥狀的輕重並不是同步的,而臨床癥狀的消除對患者是首要的。

對這種退行性病變,補益肝腎,強筋壯骨的中藥配合使用也是值得重視的。而針刺治療對氣血的暢通,疼痛的緩解更能起了主導作用。

五、骨髓炎

楊某某,樂清翁詳人,男,40歲,農民。

1988年10月23日初診:患者32歲時,右腿疼痛,繼則大腿下端近膝關節處疼痛劇烈,經種種抗炎治療,曾切開排膿,傷口久不癒合,確診為慢性骨髓炎,累治無效而求診。

中醫四診所見:神疲乏力,語聲低微,形寒肢冷。大便溏薄,小便頻數,色黃而短。右腿強直,生活難以自理。舌淡嫩而有齒痕,脈細無力。

檢查:右大腿下段有一個瘡口,約2x3厘米,已形成瘺管流黃水,瘡面周圍皮色晦暗。X線攝片,右股骨下端有明顯破壞,並見有遊離死骨。

治療:內服陽和湯。針刺委中(右)、足三里(右)出血。

11月3日二診:局部膿腐稠厚,先後排出3片小碎骨片,右腿疼痛減輕,腫脹漸消退,瘡面肉芽較前新鮮。針刺委中(右)、陰陵泉(右)出血,內服陽和湯。

11月17日三診:癥狀進一步緩解,可緩步行走。刺血委陽(右)、血海(右)。

11月28日四診:瘡口已癒合,時有隱痛,神色見好,舌脈明顯趨向正常。針刺伏兔(右)、委中(右)出血,血色鮮亮。

12月15日五診:全身狀況大為改觀。雖瘡面仍有隱痛存在,而腿的活動功能卻已恢復。治療以八珍湯調養氣血而愈。追訪2年,情況一直良好。

  • 體會

化膿性骨髓炎是骨組織的化膿性感染,其病理變化是骨髓出現炎症性充血及滲出,形成瀰漫性蜂窩組織炎或局限性膿腫,導致骨組織血液循環障礙,久之局部骨組織供血阻斷,遂有死骨形成,遷延成慢性骨髓炎。

針刺治療使血流通暢,消除髓腔炎症,骨組織得到正常血液供應,逐漸修復,使功能恢復正常,而陽和湯為治療陰性瘡瘍的效方,對本病的治療起著溫陽補和、散滯祛毒的作用,增強了機體的抗病能力。

六、急性睾丸炎

張某某,男,40歲。永強龍灣瑤溪村人。

初診:1990年5月10日。一月前發熱,全身酸痛,左側睾丸下墜脹痛、腫大,向上影響到腹股溝,左側腰部也劇痛,活動不利,急診到市XX醫院住院治療,診斷為急性睾丸炎、經注射青、鏈黴素後,發熱略退,而局部疼痛仍舊,腰部不能直立,大便一周始解,小便短澀而痛,西醫認為保守療法未效,決定先引流,後手術扎除。

檢查:左側陰囊紅腫光亮,壓之疼痛,質地堅硬,睾丸、附睾、精索皆腫大,睾丸鞘膜臟層與壁層粘連,左腰背有叩擊痛。白細胞15000/立方毫米,中性80%。尿常規:紅細胞1~2,白細胞7~9。

舌質暗紅,苔黃膩而厚,脈弦數。證屬肝膽實火濕熱下注,瘀阻肝絡。擬以三棱針在大敦、太沖、行間刺血,血出紫黑色,刺血後自覺痛減。予以龍膽瀉肝湯加丹參、桃仁、大黃2劑,停用所有西醫治療。

二診:5月12日。葯後大便三次,陰囊腫脹疼痛已減,質地稍硬,腰痛稍安,黃膩苔也略化,脈弦數,再按上法出入。刺左肝俞,左委中、太衝出血,予龍膽瀉肝湯加桔核、桃仁、苡仁,5劑。

三診:5月18日。陰囊腫脹退減,睾丸、附睾丸仍稍腫大,精索稍硬而腫。給刺大敦、行間、血海出血,血色比先二次為鮮,而出血量已減少,再以三妙丸加丹參、桃仁、當歸清化下焦濕熱通絡化瘀為治。

四診:6月3日。經治後除左側精索稍硬外,別無他苦。脈弦細,舌質稍暗紅,苔薄。刺肝俞(雙)、膽俞(雙),血海(雙)。停葯觀察。

7月5日隨訪,已痊癒。每日駕駛手扶拖拉機搞運輸,壯健如前。一年後再訪,無複發。自述左側睾丸丸比前略小。

  • 體會

急性睾丸炎,中醫叫「子癰」,一般由濕熱下注厥陰之絡,以致氣滯血瘀凝結而成。用肝經刺血加龍膽瀉肝湯加活血行瘀藥方是正法,血海一穴,既能活血,又能健脾化濕,故取之。

本例經西醫月余治療乏效而準備施行手術治療時,改用上法予治,竟能迅速見效,實在令人驚訝不已。於此亦可見刺血療法之偉功也。

七、頭痛(腦震蕩後遺症)

王某某,男,28歲,溫州市龍灣區人

初診:1990年3月5日。患者於三月前一次勞動中,因不慎後跌,頭顱著地碰傷後腦,曾引起強烈頭痛並昏厥半小時之久。經西醫醫治,效果不顯,再更中醫治療,亦時愈時發。

現感左後頭角痛,耳鳴,面潮紅,健忘,夜眠欠安,脈弦實,舌質暗紅,苔厚黃膩。證屬腦部外傷後脈絡瘀阻兼有肝陽化火之象,而所服之葯,亦是活血化瘀,清肝化濕之劑,辨證無差,但治療卻無效,故決定先行刺血。

委中(雙)、太陽(左)(穴上方靜脈怒張處),陽陵泉(雙),出血後加拔火罐5分鐘。

二診:3月20日。刺血後頭痛大減而未止,耳鳴,面紅稍減,脈弦,舌質暗紅,苔薄白。治已得手,再予刺血通絡行瘀止痛,刺左太陽,加拔火罐。

三診:4月5日。頭痛已差,眠尚欠安,舌質紅,少苔,予涼血和血安神中藥5劑以善後。半年後隨訪,已痊癒,僅於外感後仍有耳鳴,而外感愈後耳鳴即停止。

按:刺血對腦震蕩後遺頭痛諸證效果明顯,在太陽穴周圍有青色怒張絡脈處刺血,最為緊要。每據臨床證狀之變化加增其他穴位。如肝火旺加陽陵泉、太沖。濕濁內阻加陰陵泉、足三里。癥狀消失後,可據脈證給予中藥以善後。

八、非化膿性中耳炎

陳某某,男,61歲,樂清縣翁樣鎮農民。

1993年1月11日初診。患者於二月前外感發熱後兩耳聽力下降,經溫州市某醫院五官科檢查,診為「非化膿性中耳炎」、「鼓室積水」、「鼓膜膨隆外凸」,採用咽鼓管吹張術與鼓膜穿刺抽液,結合西藥內服(具體藥物不詳)。

抽液之後雖當即感到聽覺有所好轉,而一周後,聽力又逐漸下降,一連診治一個多月,療效越來越差。後經人介紹,求診於余。

證見:脈沉細,舌淡苔白膩,形寒肢冷,夜尿頻頻,耳中憋悶如塞,耳聾。大聲叫喊方能聽見。脈證合參,顯屬腎陽不足,痰阻竅閉。

乃予針刺放血翳風(雙)、豐隆(雙)。方葯予以金匱腎氣丸。

1月15日複診:聽力大有好轉,耳中閉悶感亦減,夜尿次數也比前減少。再予針刺放血:翳風(雙),耳門(雙)、豐隆(雙)。方葯仍守金匱腎氣丸。

2月14日三診:經以上治療後,患者聽力已恢復正常,僅現肢涼等腎陽稍有不足之象,再予以金匱腎氣丸一月量,以善其後。後隨訪半年,未見複發。

按:此症,中醫謂之「耳脹」「耳閉」。古代亦有稱「氣塞耳聾」,列入「暴聾」範疇之中。本病的病理關鍵是咽鼓管阻塞,中耳有滲出,積液,這在中醫可視為「氣滯血瘀」和「痰蒙清竅」。

本案患者,年過花甲,病程兩月,一派腎陽不足之候。腎主水,開竅於耳,腎氣腎陽不足,無陽光以制腎水,則水液上泛,停滯耳竅成痰致疾。此屬虛中夾實之證,針刺放血,通絡開竅,化痰啟閉;腎氣丸溫補腎氣。標本並治、故奏效迅速。

九、充血性青光眼

王某某,女,63歲,溫州市龍灣區瑤溪鎮皇吞村農婦。

1990年5月18日初診:患者二年來時發眼球脹痛、頭痛、視物模糊,由於每次發作時持續時間較短能自行復原,致未積極就醫。

半月前,因工作勞累及精神刺激又度急性發作,自覺劇烈眼痛、頭痛、噁心、嘔吐、視力嚴重減退,始往市xx醫院眼科診治。診為充血性青光眼。用縮瞳劑及降眼壓葯未能控制病情。西醫建議施行雙眼虹膜嵌頓手術,以患者不同意手術療法,故來求診於余。

四診:舌質紅絳,脈細弦,頭、目疼痛呈陣發性,面部常時升火,耳鳴,心中煩熱,易怒,甚而徹夜失眠,兩眼角膜水腫呈霧狀混濁,瞳孔放大,指壓眼球堅硬如石,視力僅有光感。

綜合諸證,此案顯屬腎陽不足,水不涵木,肝陽上亢,本虛而標實。乃以針刺放血結合方葯之法予治。

穴取太陽(雙)、風池(雙)、太沖(雙)均刺血;內服鎮肝熄風湯5劑。

經針刺放血後,自覺諸證驟減,頭目明顯輕鬆,視力亦有所好轉,惟尚不耐久視。

5月24日二診:頭目持續性疼痛已見緩和,發作時疼痛程度亦較前輕減。此法既效,仍守本法。給予刺血太陽(雙)、風池(雙)、行間(雙)三穴,並於太陽穴針刺放血後加拔火罐5分鐘,血出呈紫黯色。

術罷諸證又見減輕,視力大有好轉,按壓眼球,其硬度也稍減。再予以原方半月量。

6月11日三診:通過上法治理後,頭目疼痛已悉除,兩眼視力也恢復正常。眠安,納增,嘔惡止。舌紅少苔,脈紅弦。惟因按壓其眼球尚稍有硬象,乃再予針刺攢竹(雙)放血後,囑回去長服中藥杞菊地黃丸一段時間(三個月)以鞏固療效。此案經如此給以治癒後,三年來追蹤隨訪,未見複發。

  • 體會

充血性青光眼,系一眼內壓增高為主征的病變。在其急性發作持續發展時,會促使視神經萎縮而導致失明。此症與中醫所謂的「五風變內障」相類同。

本案由於患者情志不舒,肝鬱化火,風火相煽,灼津傷陰,陰虛陽亢,氣逆絡阻,蒙蔽清竅所致。肝開竅於目,目失血養,而病暴盲。刺血太陽、風池、太沖、行間、攢竹等穴,系疏通少陽、厥陰經絡,使目受血而能視。方葯鎮肝熄風湯及杞菊地黃丸,能滋陰潛陽,與刺血療法相配合致相得益彰。

來源:中醫書友會,本文摘自《針灸臨床雜誌》1994年第10卷第1期。轉載請註明出處。

用刺血療法,治癒疑難病例9則

註:文中所涉及到各類針灸方法僅供參考學習,不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台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外國人都開始學中醫了,你還在等什麼?

學習中醫,請私信回復:學習中醫。

*註:文中所涉及到各類中醫養生方法僅供參考學習,不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台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名醫提醒:摧毀你健康的,是人人信以為真的這七大好習慣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