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乾貨!任正非對話美國兩位思想家觀點收錄!

乾貨!任正非對話美國兩位思想家觀點收錄!

6月17日,華為創始人、CEO任正非在深圳與《福布斯》著名撰稿人喬治·吉爾德和美國《連線》雜誌專欄作家尼古拉斯·內格羅蓬特進行交流和談話。

在長達100分鐘的交談中,任正非、喬治·吉爾德、尼古拉斯·內格羅蓬特分別就華為現狀、對美國企業的態度、網路信息安全等問題進行交流

華為現狀及未來計劃

交流中,任正非透露,美國打擊華為的戰略決心大、打擊面寬。不僅打擊零部件供應,還不能參加很多國際組織,不能跟大學加強合作,不能私有美國成分任何東西

任正非坦言,受此影響,未來兩年,華為公司會減產。「預計會下降300億美金,今年和明年的銷售收入都會在1000億美元左右。2021年我們可以重新煥發出新生機,重新為人類社會提供服務。」

任正非表示,接下來兩年,華為要進行很多版本的切換,版本切換需要時間,而且需要一個磨合,需要一個時間的檢驗。但這些東西阻撓不了華為前進的步伐。

「雖然我們的財務受到一定打擊,但科研投入不會減少。」任正非表示,華為將在未來五年內投1000億美金,對網路架構進行重構,從而使它變得更簡單、更快捷、更安全、更可信。

此外,任正非表示,未來不會分離或出售其他業務。對於海底光纜業務出售,是很早之前就做好的決定,出售原因是因為這項業務不屬於華為的核心業務範疇。而對於其他業務,不會出現分離或出售的情況。

「我們可能會縮小業務規模,會儘快將員工轉移至核心業務部門,不會大規模裁員,但調整一直在進行。」任正非以兩年前重組軟體部門為例說,該部門擁有2300名員工,每年耗資大約100到200多億美元,但沒有研發出任何具有說服力的產品。因此,華為決定關閉此業務。「當時我還怕員工有情緒,跟人事悄悄說要給這些員工漲了工資再走,但後來才發現,他們等不到漲錢就走了。」

華為與美國問題的性質

喬治·吉爾德認為技術上的問題華為可以解決,美國用一些不正當的行為來禁止華為的業務,這種重塑整個網路的格局或者說讓整個網路崩潰、瓦解,讓人與人之間彼此不再互信。

尼古拉斯·內格羅蓬特將目前華為與美國之間的問題歸結為文化上的問題。「不管怎麼樣,我同意的是美國目前正在犯一個非常大的錯誤,就是把華為作為對象。我的想法是,我們推崇的是開放信息、開放的技術,不僅僅要重視貿易,還要重視商務、合作,我們更關注的還是知識,我們更多的其實考慮的是人。」

尼古拉斯·內格羅蓬特說,只有在一開始的時候就保持開放,才能夠彼此互信。世界應該更多地開展協作,而不是在科學領域進行敵對,世界更應該以合作為基礎。

任正非認為社會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創造財富,使更多的人擺脫貧窮。社會一定是合作共贏的,在信息社會,每個國家不可能是孤立發展的,國際上一定是走向開放合作的。只有開放合作,才能趕上人類文明的需求,才能以更低的成本使更多人享受到新技術帶來的福祉。

所以,人類社會走向一種共同的合作發展,才是一條真正的道路。經濟走向全球化是西方先提出來的,這個口號是非常正確的。但是全球化的過程中,會有波瀾,這個波瀾出現以後要正確對待,是要以一種發明、各種規則去調節、去解決,而不是採取一種極端的方法。

基礎研究還需向西方學習

當主持人問及任正非對美國大學實驗室停止與華為合作的看法時,他表示,中國在工程上的創造能力是強大的,但在理論上的創造力還比較弱,在基礎研究方面還需要向西方學習

華為公司雖然每年投入巨額的資金,並擁有8萬多工程師,但主要貢獻在工程能力上。「首先,移動通信不是華為發明的,光纖通信不是華為發明的,移動互聯網也不是華為發明的,只是這些東西我們做得最好。我們公司在社會發明上對人類的貢獻還是小的,主要是在工程能力上起到了作用。」

雖然在基礎研究方面與西方仍有差距,但任正非認為,並不會因為受到打擊就萎縮、放棄,「我們繼續努力,美國大學不跟我們合作,還有很多大學跟我們合作。其實美國還有很多大學也是跟我們在合作的,只是一兩所大學他們可能有點看法,是可以理解的,這是個短期行為,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我們。」任正非說。

據任正非介紹,華為現在對外部的300個大學、900多個科研機構給予了支持,也力圖將來在理論創新上做一些貢獻。

網路信息安全問題

喬治·吉爾德認為,所有這些企業都必須要擁有公平的安全條件,創新也依賴於安全的環境。

尼古拉斯·內格羅蓬特則認為不一定非要有那麼精確的信息安全標準,應該把重點放在協作方面,在技術的基礎上要進行合作。

任正非談到,網路安全與信息安全是兩碼事。為人類提供連接的網路不能出故障、出問題,這是網路安全,華為為人類30億人進行連接,30年在170個國家證明華為的網路是安全的,沒有怎麼癱瘓過。

對於信息安全,任正非表示,華為提供的只是水龍頭,至於流出來的是水還是油,並非華為所能掌控,但可以保證百分之百沒有後門,華為願意與任何國家簽訂「無後門協定」,願意當「樣本」成為第一個跟國家層面簽訂「無後門協定」的公司

同時,任正非表示,安全與不安全是相對的,大氣雲厚1000公里,信息雲未來可能更加龐大,如此龐大的結構總會出現錯誤,但應該解決錯誤、處理錯誤。未來雲社會介面會越來越多,也會有更多錯誤,如果一個錯誤都不能出,社會就保守了。

對美國企業的態度

當主持人問及面對來自美國政府的打擊,華為是否還會和美國企業加強合作時,任正非表示,美國的每個公司是富有道德良心的,華為過去30年多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對華為的支持。華為現在受到一些挫折不是發自他們的本心,而是發自於政治家對事物的看法。

「當我們走完這一步,我們已經變得更堅強。以前不堅強的時候,我們都要加強跟美國公司合作,更堅強以後,為啥不跟美國公司合作?我不害怕使用美國人,也不害怕使用美國的要素。我們已經很堅強了,我們是打不死的鳥。」任正非說。

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互聯網聖經著作者

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1943年出生於紐約,他是美國計算機科學家,他是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的三位創辦人之一。

1992年,他以少數投資者的身份參與美國著名科技媒體《連線》的創刊。尼葛洛龐帝也是多家公司的董事,如摩托羅拉、Ambient Devices等。

1995年,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出版《數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一書,書中也包含他的知名推測:互動世界、娛樂世界、資訊世界終將合而為一。此書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1997年進入中國,被稱為互聯網聖經。不過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後,此書快速過時。

尼葛洛龐帝也投資超過眾多創業公司。1996年,留學MIT的張朝陽意欲回國創業,卻在資金籌措方面多次碰壁,是尼葛洛龐帝首先投給他了22.5萬美元創業基金。隨後,張朝陽回國創辦搜狐。

此外,從1982年開始,尼葛洛龐帝便開始了一項名為「百元筆記本」的公益項目,力圖推廣電腦在世界發展中國家邊遠村落的普及。

喬治·吉爾德:通信革命倡導者

喬治·吉爾德(George Gilder)1939年出生於紐約,他是當今美國著名未來學家、經濟學家,曾經是科技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技術分析師。

1990年,喬治·吉爾德出版了其職業生涯最重要的一本著作——《通信革命:無限帶寬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Life After Television),書中熱切闡述了各類通信產業新技術將帶來的變革與市場機遇,引起科技界極大轟動。

隨後,從90年代中期開始,喬治·吉爾德開始在其個人月刊中分析技術趨勢、推薦潛力股票,進入他的推薦名單的股票會在1小時內上漲50%以上,高通、博通、AMCC等皆在其列,一時洛陽紙貴。喬治·吉爾德也被稱為鼓吹「電信泡沫」的第一旗手。

然而到了2000年,互聯網泡沫開始破滅,股市瀕臨崩潰,通信科技股票大幅跳水,投資人與喬治·吉爾德都損失慘重。

2018年,喬治·吉爾德出版新書《後谷歌時代:大數據的沒落與區塊鏈經濟的崛起》(Life After Google),書中認為,以區塊鏈為代表的新技術與新架構有望顛覆以谷歌為代表的世界網路體系。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芯師爺 的精彩文章:

格力造芯 「花光20億」能否夢想成真?
詳解華為晶元供應鏈,半導體產業機遇挑戰並存!

TAG:芯師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