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遼寧古墓挖出兩個「銅環」,專家:慕容復祖先的發明改變歐洲歷史

遼寧古墓挖出兩個「銅環」,專家:慕容復祖先的發明改變歐洲歷史

導讀:已故大師金庸先生在小說《天龍八部》中,刻畫了一位滿腦子恢復大燕國,最後落得身敗名裂的人物形象,這個人就是與蕭峰齊名的慕容復。史書記載,慕容復要恢復的大燕國,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由少數民族鮮卑人建立的前燕、後燕、北燕三個國家(史稱三燕)。

真正的歷史上,慕容復的祖先確實英勇無敵,在北方崛起之後,還曾多次問鼎中原,與其他英雄豪傑爭霸天下。慕容鮮卑為什麼能夠飛快的崛起,僅僅幾年就建立起強大的帝國?難道真的是依靠慕容氏的成名武功「斗轉星移」?要想弄清這件事情,就不得不從戰爭中的騎兵說起……

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的方式很簡單,雙方將戰車、步兵依次排開陣勢,然後是「車轂相錯」的衝鋒,往往一次衝鋒過後勝負已分。那時的戰場上戰車是絕對的主力,相反騎兵只是一種偵查、放哨的輔助力量,「一車當十騎」就是當時最真實的寫照。

騎兵不受重視,與自身的發展也有很大的關係。根據《騎兵起源》記載,古代一匹戰馬的裝備主要包括三部分:銜鑣、鞍、鐙,這三件裝備缺一不可,但是直到秦朝,馬鐙還沒有出現。沒有馬鐙的騎士,很難在飛奔的馬背上發揮出力量,所以在馬鐙出現之前,騎兵並沒有真正發揮出它的實力。

1974年,陝西秦始皇陵發現了秦朝的地下軍隊——兵馬俑,當考古隊清理出與真馬大小相同的陶馬時,發現馬身上的裝備非常齊全,甚至已經有了馬鞍,但唯獨沒有馬鐙這一關鍵的裝備。那麼馬鐙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最早使用馬鐙的又是誰呢?

1965年,遼寧省一座五胡十六國時期的貴族墓葬被盜,考古隊得知消息後立刻趕到現場進行搶救性發掘,由於墓葬歷史上多次被盜,出土的文物非常有限,但仍然有一對「銅環」引起了考古專家的注意。

經過清理後,這對「銅環」露出了它的廬山真面目,原來它是一對製作精美的外包銅皮的木質馬鐙。根據墓中出土的墓志銘記載,這座墓葬的主人名叫馮素弗,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燕開國皇帝馮跋的弟弟,長時間擔任宰相一職,是北燕的二號人物。

根據考古專家介紹說,這不是遼寧第一次出土馬蹬,在之前發掘的前燕、後燕、北燕几十座墓葬中,先後出土了十多匹殉葬的馬匹,每一匹都配有馬鐙,這說明當時慕容鮮卑人建立的燕國,馬鐙的使用早已經普及了,並且運用到了騎兵作戰中。

公元338年,強大的後趙派遣30萬大軍進攻前燕,結果前燕的皇子慕容恪僅僅率領2000騎兵就大破趙軍,先後斬殺趙軍數萬人。根據研究,史學家認為,當時前燕正是憑藉裝備齊全的騎兵,才能屢創以少勝多的奇蹟。

遼西慕容鮮卑發明的馬鐙,不僅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甚至也改變了遙遠的歐洲歷史。根據李約瑟編寫的《劍橋中國史》記載,歐洲馬鐙出現要比中國晚2個多世紀,最早發現是在6世紀的匈牙利阿瓦爾人的墓葬中。

根據專家考證,生活在匈牙利等地的阿瓦爾人,祖先是來自蒙古草原的柔然人,公元5世紀,柔然人被北魏擊敗,在首領的帶領下一路西遷,最後在歐洲的多瑙河一帶定居下來,因此歐洲學者一致認為是柔然人把中國馬鐙傳到了歐洲。

李約瑟對馬鐙傳入歐洲的評價非常高,甚至把它與火藥相提並論,認為馬鐙的發明促進了歐洲的歷史進程。「只有極少的發明像腳鐙(馬鐙)這樣簡單,但卻在歷史上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催化影響……中國的馬鐙在最初幫助了歐洲封建制度的建立。」——《劍橋中國史》

參考文獻:《北史》、《資治通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講官 的精彩文章:

陝西一座宰相墓被盜,盜墓賊被抓拒不認罪,大喊:我祖先是姜子牙
山東一小山村,埋著梁山孫二娘的寶藏,專家:放豬娃曾一夜暴富

TAG:國史講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