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蘇東坡書法,為何最難學?

蘇東坡書法,為何最難學?

蘇軾書法取法王羲之、李北海、顏真卿、楊凝式等人。黃庭堅《山谷題跋》:「東坡道人少日學《蘭亭》,故其書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酬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勁似柳誠懸,中歲喜學顏魯公、楊風子書,其合處不減李北海。至於筆圓而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推為第一。」

蘇軾書善則善矣,然千年來學習蘇軾書法少有登堂入室者。

正如清代書畫家錢泳所說:「余年過五十餘,無有進境亦不能成家,擬以蘇書終其身孰知寫未三四年,毛疵百出旋復去之。乃知坡公之書未易學也。」因此,他甚至認為:「四家皆不可學,學之輒有病。蘇黃米三家尤不可學,學之不可醫也。」

其觀點似有偏頗,但蘇軾書法確實難學。蘇軾天資聰穎,隨手寫去修短合度,他說:「我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他的書法「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得晉之韻、唐之法,並開創宋之意,其玄妙自不可言,故難以企及。學習蘇軾書法我認為有幾個門檻是很重要的。

蘇軾書法,信筆處最難感悟

眾所周知,書法和其他任何藝術一樣,都是有法度可循的。可以「出新意於法度之中」,但不可以沒有法度的信筆揮灑。而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論用筆》里說:「東坡書筆俱重落,米襄陽謂之畫字,此言有信筆處耳。」東坡的信筆處,是法度之外而又情理之中,是「我書意造」,是「無意於佳。」

書法,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書法尚意,蘇軾滋味猶濃。然韻可追,法可循,意不可學。「意」是書者當時的情思勃發,是真性情躍然紙上。如果學習者除了追求形似神似外,還要把字裡行間的「意」寫出來,那只有一個路徑:了解當時的寫作背景,身臨其境、心手兩忘,「無我」地去臨習。字裡行間,見情見性,就算臨習到家了。例如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我們需要了解它是寫於宋元豐五年(1082年),當時蘇軾因 「烏台詩案」被貶至黃州,生活上的窮困潦倒和政治上的失意,讓他感到落寞無比,於是在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寫下了這兩首五言詩:

一曰:「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卧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須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書寫此卷的時間大約在翌年,或元豐七年離開黃州以後。其詩蒼勁沉鬱,飽含著生活凄苦,心境悲涼的感傷,富有強烈的感染力。其書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故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於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聯,渾然天成。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筆酣墨飽,神充氣足,恣肆跌宕,飛揚飄灑,巧妙地將詩情、畫意、書境三者融為一體,體現了蘇軾「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的創作狀態。難怪黃庭堅嘆曰:「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蘇軾「無意為書家」的書法作品,其信筆處往往是情在胸中,意在筆下,心手相暢的結果。其酣暢淋漓表現出來的「爛漫」,清代書法家包世臣認為「在東坡,病處亦覺其妍,但恐學者未得其妍,先受其病。」故其信筆處,乃難學處也。

蘇軾書法,超邁處最難企及

蘇軾書法里還裹挾了其雄文大筆的氣魄,故其書法肉豐而骨勁,寬博而秀偉。理學家朱熹說蘇軾「筆力雄健,不能居人後,故其臨帖,物色牝牡,不復可以形似較量,而其英風逸韻,高視古人。」

正如朱熹所說,東坡書法追慕成風,然其超邁處人們總是無法逾越。雄才偉略的康熙皇帝年輕時便仰慕蘇軾,酷愛蘇軾書法的以跌宕取勢,以雄秀取態。康熙早年有《御臨蘇軾中呂滿庭芳》,但終歸不是書法家,沒有能臨出其恢弘的氣勢來。清代書法家吳德旋說自己「余年三十餘始留意書學,即好東坡、思白二家。而苦無入處。」他感到「東坡筆力雄放,逸氣橫霄,故肥而不俗。要知坡公文章氣節,事事皆為第一流。餘事作書,便有俯視一切之概,動於天然而不自知。」由此可見,蘇軾書法的超邁處,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魄,呈現出「工夫深,雖枯亦潤,精神足,雖瘦亦肥」的境界。

我們不妨看看蘇軾書寫的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此碑宋刻在安徽全椒縣,四川眉山三蘇祠有當代的重刻本。1998年,我到三蘇祠考察,見到了眉山重新鐫刻的《醉翁亭記》,深深被其神采和氣勢所震撼,可謂刻工細膩,十分逼真地展現了蘇軾的書法特點。此碑書於歐陽修逝世後近二十年。其震撼靈魂之處在於:用筆厚重,結字縝密,筆畫的披拂之間既有遒勁,又顯洒脫。其超逸處在於巧寓對比,錯綜變化,顯示靈逸。此書法有貼近歐陽修《醉翁亭記》的瀟洒縱橫,也有蘇軾外柔內剛,綿里裹鐵的氣脈,二者巧妙地融合為超邁大氣,堪稱「雙絕」的藝術精品。其成功在其筆下,更在其思想和境界的深處。

蘇軾書法,創新處最值得學習

藝術不是一灘死水,藝術的成功要「為有源頭活水來。」唐詩、宋詞、元曲,都是各自時代特點的藝術展現,這也是藝術為時代接受的必然要求。蘇東坡的藝術價值取向與創作心態是和積學深至、不斷實踐有機結合在一起的。

他說:「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體現出蘇軾強烈的變革求新思想。

蘇軾從傳統中廣泛吸收營養,其書法中的許多特點都可以在前輩書家中找到根據。然而蘇東坡高人之處在於他能食古而化,知法而變,勇於和善於創新,終於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他學古人輕形求意,明確提出:「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極力稱揚尚意書風。宋代崇尚的是「亞聖」顏真卿的書法,蔡襄、歐陽修、司馬光等,都以顏真卿為宗,他們在繼承與創新中,未能擺脫唐代書風。首開宋一代「尚意」書風的,就是蘇軾。

蘇軾元豐五年(1082年)與友人暢遊赤壁,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前赤壁賦》。此賦用筆鋒正力勁,在寬厚豐腴的字形中,筆力凝聚收斂在筋骨中,此謂「純綿裹鐵」。這種力又往往從鋒芒、挑踢、轉折中閃爍出來,就像寬博的相貌中時有神采奕奕的目光流觀顧盼。特別耐人尋味的是,蘇軾選用行楷表現出一種靜穆而深遠的氣息。明董其昌讚揚此書墨法:「每波畫盡處每每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傳耳。」《前赤壁賦卷》表現出的特點是字形扁闊豐肥,左秀右枯,用墨必濃,成為蘇軾別於前期書法,也有別於前人書法的蘇體特點。

蘇軾在《柳氏二外甥求筆跡》里說:「退筆成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他告誡學書者,「作字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字是要下工夫練的,但如果只知埋頭寫字而不知讀書,則只能成為書匠,而不能成為書法家。也就是說,書法的「門檻」絕不僅僅是書法本身。蘇軾的書法里,包含了蘇軾的諸多修養,學好蘇軾書法,除了觀其詩書畫論,走入他絕妙天下的藝術世界外,還要體味他充滿樂觀精神的生活態度,充滿擔當的人生氣派,充滿真知灼見的人生智慧。

~歡迎點贊留言分享~

LOVE.謝雲逸

雲逸書院有益分享

發現書法的美好

全國地級首個《商家一點通》小程序落戶台州

熱烈祝賀《臨海掌上論壇》低調上線!版主火熱招募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逸書院 的精彩文章:

贊一個!最全蔣介石書法作品欣賞!
最美小楷《靈飛經》教程

TAG:雲逸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