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遊戲 > 游光掠影:「怪獸之王」哥斯拉的歷史漫談—昭和篇

游光掠影:「怪獸之王」哥斯拉的歷史漫談—昭和篇

伴隨著響徹整個東京灣的咆哮,他帶著人類最原始的恐懼和自然的憤怒,君臨這個世界!你們有沒有幻想過這樣的場景,你在沙灘上悠閑的曬著太陽,海水卻被一頭高達50米的巨型怪獸分開,當他捲起巨大的海嘯,帶著大地的震顫,從你身邊緩緩行過,當人類自豪的科技和文明都輕易的被毀滅。或許這個時候,我們才會開始反思哪怕是自稱萬物靈長的我們,對於自然來說,是一個多麼渺小的物種。

而這頭巨獸,有一個非常響亮且讓人提起就自帶震懾光環的名字—哥斯拉(ゴジラ)。

1954年11月3日,由導演本多豬四郎,特效師圓谷英二,製片人田中友幸聯合打造,標籤打著「怪獸」「特攝」「驚悚」「科幻」的《哥斯拉》在日本上映。他有著暴龍的身體,劍龍的背鰭,擒龍的雙爪,哥斯拉自出生起,便承載著創作者們的許多期望,名字由「大猩猩(ゴリラ)」同「鯨魚(クジラ)」所組成,象徵著哥斯拉如大猩猩一般孔武有力,也像鯨魚一樣巨大,還可以在海中和陸地上自由的行動。

無論是背景設定還是在電影中的表現,哥斯拉都無愧於「怪獸之王」的名號。

從1954年到2019年,哥斯拉的系列電影已經上映了36部,從真人穿著皮套拍攝的特攝,到CG特效製作,這個橫跨了65年36部系列電影的巨無霸,是靠著什麼來吸引3代觀眾?是名為哥斯拉的怪獸個人魅力?亦或是隱藏在哥斯拉這個系列下,幾代創作者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對於人文情懷不斷的探索?

正如文章標題所說的,今天我們的目的,就是探究「哥斯拉」這個系列起起落落的60餘年發展,找到「怪獸之王」為什麼會如此讓人神往的原因。

1954年的遠洋漁船「第五福龍丸」因為在比基尼島環礁遭到美軍試放的氫彈核輻射,導致船員喪生,比基尼島環礁附近水域更是一片死寂。這一事件,讓當時依舊生活在核武器陰影下的日本人民越發惶恐不安,也激發了當時文化從業者的創作熱情。

東寶的「哥斯拉」就此誕生,在電影的設定中,哥斯拉是一頭侏羅紀至白堊紀,區別於恐龍的生物,是由海生爬蟲進化的陸生兩棲生物,因為在深海有獨立棲息地,躲過了當時的物種滅絕,但因為氫彈試爆的核輻射影響,最終讓他變異成為身高50米「怪獸之王」的樣子。

初代《哥斯拉》就電影定位而言,應該可以被歸到「驚悚片」這一類型,因為在電影中,讓當時的觀眾汗毛倒立的驚悚鏡頭非常多,比如民眾在山上尋找哥斯拉的蹤跡時,山的背後突然探出的怪獸頭顱;哥斯拉在東京品川登錄後一路將人類文明破壞殆盡,所過之處皆是婦女和兒童的哭聲、殘垣斷壁;初代哥斯拉的叫聲也不如現在版本中那麼高亢,而是由皮手套摩擦過低音提琴而合成,給人的感覺既煩躁且壓抑。

但電影作為娛樂的載體,初代《哥斯拉》所做的貢獻絕不只是嚇壞觀眾那麼簡單。當時經歷二戰之後的日本,人民甚至不敢提起「核」這個字,是《哥斯拉》,讓人民在公眾場合也有了談起「核」的勇氣。「怪獸之王」成為了當時日本人民對於原子彈的壓抑情緒能夠得到宣洩的重要管道。

在創作者的妙手下,《哥斯拉》還充斥著諷刺當時日本社會問題的黑色幽默,比如電影中哥斯拉即將在品川登錄,而執政黨和在野黨就是否該公開哥斯拉的存在展開激烈爭論,最終在野黨女議員大罵首相為「庸才(馬鹿野郎)」,諷刺前一年因為過度親美而下台的首相吉田茂的「庸才解散」事件;在破壞神哥斯拉的面前,電影中出現了一名無法撤離的婦女,只能護著子女,喃喃的說道「馬上我們就要和爸爸相會了」,諷刺的是因為二戰時期,士兵客死異鄉所造成國內大量「二戰孤兒」出現的社會問題。

最終,面對普通武器束手無策的怪獸之王,人類運用了名為「水氧破壞素(能將一片海域中的氧氣包括需要氧氣存活的生物都殺死)」的武器,哥斯拉化成一具白骨,沉入海底,同時那一片海域也成為了死海。在電影的結局中,借著主人公山根恭平博士口,創作者傳達出了「只要人類繼續核試驗,下一頭哥斯拉就會再次出現」的想法。

《哥斯拉》非常巧妙的融合了SF(科學幻想)的設定和人文關懷,因此在《哥斯拉》之前,即使已經有著1933年版的《金剛》和1953年版的《原子怪獸》這樣的「怪獸電影」,但哥斯拉依然是公認的「怪獸特攝片」的開端

次年(1955年),《哥斯拉的逆襲》上映,山根恭平博士的預言就實現了,第二頭哥斯拉被發現,同樣被發現的還有一頭名為安吉拉斯(アンギラス)的怪獸,這次遭殃的是日本大阪,大阪城在哥斯拉和安吉拉斯的鬥爭下化為了廢墟,水氧破壞素也因為過於「機械降神」,在前作的結尾同發明者芹澤博士一起和哥斯拉殞命於大海中。

因此在《哥斯拉的逆襲》結局,人類的尋常武器依然無法對哥斯拉造成傷害,最終由轟炸機群轟炸引發雪崩將哥斯拉暫時冰封起來,故事暫時告一段落。

而東寶的「怪獸宇宙」也就此展開了頗為波瀾壯闊的一生。

在《哥斯拉》和《哥斯拉的逆襲》大獲成功之後,東寶也發現了「怪獸電影」這一巨大的商業市場,因此在1956年-1961年間,先後推出了《空中大怪獸拉頓》《地球防衛軍》《魔斯拉》等多部怪獸電影。

但大家都知道的,限制於當時的技術條件,這些怪獸都是由皮套 真人特攝演員扮演的,皮套高昂的製作成本讓素來「摳門」的東寶動起了一點小心思—把怪獸們拉一起,讓他們打個架,然後找個理由維護地球和平。

1962年?《哥斯拉大戰金剛》上映,講述了《哥斯拉的逆襲》同世界觀下那隻被冰封的哥斯拉再度蘇醒,束手無策的人類最終借著法老島的守護神「金剛」之手,同哥斯拉對決,並將它沉入大海,而這部電影在當時創下了1255萬觀賞人次的票房神話。

這個本來有點「耍滑頭」的小心思,卻陰差陽錯地為東寶的怪獸電影開拓了「怪獸對決 怪獸宇宙」兩大主題。

1964年?的《摩斯拉對哥斯拉》、1964年下半年的?《三大怪獸地球對決》、1965年的?《怪獸大戰爭》,將之前提到的「拉頓」「魔斯拉」等知名怪獸的世界觀都同哥斯拉相融合,東寶的怪獸電影漸漸走上了年貨化的道路,哥斯拉、拉頓、魔斯拉因為其奠定者地位和多次出場,也被並稱為「東寶三大怪獸」。

從這幾部作品中,我們很明顯的感覺到,哥斯拉已經從提醒人類小心核危害的警示和諷刺時事的形象,慢慢開始為了娛樂大眾而服務。這也剛好可以對應在上世界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日本戰後經濟高速恢復,人民在發泄了對於「核」的壓抑情緒和物質需求漸漸得到滿足後,對於正常娛樂的精神需求開始覺醒,而哥斯拉的這次轉型也剛好契合了日本人民的這一心路。

從《三大怪獸地球對決》開始,哥斯拉甚至拋棄了「破壞神」這一名號,漸漸開始成為了地球的「守護神」,哪怕在東映的生硬的安排下,一開始的轉型略顯滑稽而牽強。比如《三大怪獸地球對決》中,哥斯拉和拉頓在一開始還打得不可開交完全不顧人類的死活,在宇宙怪獸「王者基多拉」的入侵和作為調節者魔斯拉的勸解下,兩大怪獸開始為了守護地球而戰。

在《怪獸大戰爭》中,一開始X星人精神控制了哥斯拉、拉頓、基多拉企圖讓人類屈服成為奴隸,在魔斯拉的幫助下,哥斯拉和拉頓清醒,然後便有了更為合理的理由一起對抗外星人對地球的入侵。

在1965年之後的哥斯拉觀眾的認知里,已經基本和初代「恐懼的化身」的認知產生了斷層,因為在1966年開始,為了吸引戰後第一批擁有相對完善的物質供給的兒童觀眾群體,哥斯拉從設定上就成為了「正義的一方」,也就是說,哥斯拉開始變得「子供向」起來。

從1966年?的《哥斯拉、伊比拉、摩斯拉?南海大決戰》開始,1967年?的《哥斯拉之子》、1968年?的《怪獸總進擊》、1969年?的《哥斯拉對加巴拉?所有怪獸大進擊》先後上映。在《哥斯拉之子》中,哥斯拉甚至有了孩子—迷你拉,電影中更是轉變成為一個溫柔而不失嚴厲的父親形象。

拋開哥斯拉對於老觀眾來說略顯突兀的轉型不談,《哥斯拉之子》和《怪獸總進擊》的可看性依然不差。《哥斯拉之子》中,為了應對人口在二戰後的劇烈增長和工業進步帶來的環境問題,人類妄想操控天氣變化改變地球環境,最終創造出怪獸「卡瑪奇拉斯」和「庫蒙卡」,最終被哥斯拉帶領迷你拉打敗。創作者也是緊跟時事,通過電影和觀眾討論了一波工業爆炸帶來的危害和人類在自然中的地位。

而在《怪獸總進擊》中,創作者更是幻想出了一個30年後的世界(1990年),人類在當時已經可以和怪獸實現共生關係,怪獸被規範在怪獸島上,為了同人類一起改善環境而「努力工作」,雖然被反派齊拉星人精神操縱開始破壞地球,最終一眾怪獸還是在怪獸之王哥斯拉的帶領下,迎戰王者基多拉(又是這可憐的老哥,放心基多拉還會作為反派出場N多次)並將其殺死。不得不說人類和怪獸(自然)實現友好共存的設想,在當時保護環境的主基調下顯得非常應景。

直到全球影迷一致認同「哥斯拉系列最爛」的《哥斯拉對加巴拉?所有怪獸大進擊》的上映,「所有怪獸大進擊」有多爛,首先近5成的戰鬥場面都是前作中有的片段剪輯;主角也是破天荒的選了一個小學生來擔任;電影的主題從前作里非常高大上的「核問題、環境問題、人類在自然中的定位」降格成為了反校園欺凌。倒也不是說反校園欺凌這個選題有多差,只是粉絲一致對於哥斯拉從破壞神轉型地球保護神,最終淪為小學生保護神的設定接受不能。

終於在相比前作《怪獸總進擊》258萬觀影人次,《所有怪獸大進擊》跳水式地創下了148萬人的觀影人次新低之後,哥斯拉的魅力已經完全不復往日,過度宣揚其人性的怪獸之王在那個時候就像是一隻沒了牙的老虎,讓人有些惋惜。

而且在次年的1970年,又發生了一件震撼特攝界的大事,特效大師圓谷英二去世,享年70歲,失去了最有力的翅膀,也因為前一年的《所有怪獸大進擊》的大失敗,哥斯拉系列理所當然的迎來的一次非常短暫的「休息」。

很快製作人田中友幸找到了當時哥斯拉的助理導演坂野義光,籌划了下一部的哥斯拉電影。在圓谷英二去世的次年1971年,坂野義光就帶來了《哥斯拉對黑多拉》,相比於前作的子供向,也不同於舊昭和時代破壞神的形象,《哥斯拉對黑多拉》的整體風格變得黑暗獵奇起來。電影中出現了非常多能讓小孩子看了產生「童年陰影」的鏡頭,比如黑多拉從空中略過,其身上撒下的液體在接觸人群之後,人們紛紛倒下,然後被迅速腐蝕成滿地的白骨。

黑多拉是由人類污染環境所產生的怪獸,其形象和之前怪獸由野獸而創作的完全不同,由蝌蚪突變而來的黑多拉,就像是一坨凝固了的爛泥。沒有了圓谷英二的傳統束縛,也是象徵著人類對於環境破壞的不可控性,黑多拉還是哥斯拉系列中第一隻能多段進化的怪獸。

在《哥斯拉對黑多拉》中有一段非常有趣的逸聞,因為黑多拉有飛行能力,水陸兩棲的哥斯拉在設定上本來是具有天然的劣勢,但是坂野義光給哥斯拉加了一個非常滑稽的設定,通過噴射熱線的反作用力實現飛行,這也就是粉絲們非常熟悉的那個滑稽鏡頭的出處。而製作人田中友幸對於這個設定是非常反對的,坂野義光最終在田中友幸生病住院期間在電影中強加了這個鏡頭,最終導致兩人的決裂,坂野義光從此被排除在了哥斯拉系列電影的創作者之外,而《哥斯拉對黑多拉》也並沒有成為愈發頹勢的「哥斯拉拯救者」。

在「哥斯拉的昭和時代」即將終結的的幾年裡,哥斯拉的發展也變得搖擺不定,盡顯怪獸之王的迷惘之態。既有1972年?《哥斯拉對蓋剛》這樣宇宙怪獸(二代王者基多拉)入侵,地球上的怪獸聯合保護地球的王道故事;也有短暫的回歸兒童向的1973年?《哥斯拉對梅甲龍》中,藉由當時另一大特攝系列《奧特曼》的火熱而出現的變身英雄「噴射杰特」;在1974年?《哥斯拉對機械哥斯拉》和1975年?《機械哥斯拉的逆襲》里,機械哥斯拉的設定也非常新穎,還請到了1955年版《哥斯拉》中芹澤博士的飾演者平田昭彥回歸,可最終《機械哥斯拉的逆襲》僅僅97萬的觀賞人次宣告了「昭和哥斯拉」的掙扎以失敗而告終。

1955年到1975年,剛好20年總計15部系列電影,哥斯拉的昭和故事就這麼結束了,東寶在《機械哥斯拉的逆襲》大敗後選擇了雪藏這個「怪獸之王」。哥斯拉從誕生到快速走上巔峰,最後一點點走向下坡,這段故事一點都不完美,讓喜歡哥斯拉的粉絲頗有些「怒其不爭」的情緒在裡面。

可別忘了,哥斯拉遠遠沒有完結,在剩下的21部電影中,哥斯拉又會用怎樣的表現挽回粉絲們的青睞呢?怪獸特攝片又該如何抵禦CG技術成熟後的技術大革命呢?那就要等下一篇—平成篇來揭曉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遊俠網 的精彩文章:

E3:《微軟模擬飛行》新作預告公布 真實飛行體驗
E3:《遺落文字:超出頁面》最新宣傳片賞 12月發售

TAG:遊俠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