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商鞅、范雎這些人才在魏國得不到重用,為何到秦國卻很受重用

商鞅、范雎這些人才在魏國得不到重用,為何到秦國卻很受重用

在秦國做大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有三個謀臣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而且可以說是起決定性作用的。一個是商鞅,一個是張儀,一個是范雎。

商鞅通過成功的變法,讓秦國走上了不同於六國的獨特成長之路。這是秦國與六國的一個分水嶺,也預示著將來秦國越來越強,六國則毫無章法一團亂麻,陷入被秦國逼迫打擊的局面。

張儀是一個縱橫家,他對秦國最重要的功績,不是他騙了魏國多少城,或者騙死了楚王,而是他先騙過蜀國,又和司馬錯一起,滅了蜀國巴國苴國。因為滅掉巴蜀,讓秦國在擁有了秦川之地大糧倉以外,又擁有了巴蜀之地大糧倉。而這也使得秦國雖然連年打仗,挑戰六國,依然具有足夠的糧食。

范雎對秦國的重要意義,更是毋庸置疑。其「遠交近攻」的策略,讓秦國避免了被六國合起來攻擊的被動局面,而得以順利地滅掉六國,實現統一大業。

有趣的是,這三個重要人物,都是出自魏國,或者說是魏國培養出來的人才。那麼問題來了,魏國培養出來的人才,為什麼沒能在魏國取得成功,而是在秦國取得了成功呢?

一、牆裡開花牆外香。

商鞅在魏國的時候,就表現出了卓越的才幹。公孫痤在臨死前,把他推薦給魏王,但是魏王並沒有當回事。於是公孫痤說,要麼你就用他,要麼你就殺了他。他要是給別人用了,咱們魏國就有麻煩了。但是魏王既不用他,也不殺他。總之一句話,不把他當回事。正是這樣,商鞅才離開魏國到了秦國。

范雎也是在魏國時候就表現出了卓越的才能,以至於齊王都聽說了。因此范雎和魏國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的時候,齊王才會偷偷給范雎送禮。范雎雖然堅決拒絕了,但是這一事件卻遭到須賈的嫉妒,於是他回來對魏王說,范雎通敵。

事實上,如果魏王有一點眼光,他就應該想想,為什麼齊王會給范雎送禮,同時范雎又不要?因為魏王從來沒往才能上去考慮,根本就沒覺得范雎是一個人才,所以他才會聽須賈的話,跟著處罰范雎,從而造成范雎逃到秦國。

包括張儀在內,在魏國時,也沒受到重用。等到張儀在秦國當過相國後,魏王才用他當相國。沒想到張儀那時候已經恨透了魏王,所以當了秦王的姦細,幫助秦王削弱魏王。

如果張儀沒有在秦國當相國的經歷,魏王怎麼會重用他呢?

總之,這都是「牆裡開花牆外香」的表現。

二、外來的和尚會念經。

商鞅、張儀、范雎對於秦王來說,都可以稱得上是「外來的和尚」。

他們所講的那些觀點,秦國本土的人,有沒有向秦王講過這些呢?肯定也是有的。但是,秦王並不相信本國的人,而是只相信外來的商鞅、張儀、范雎講的是對的。這就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

為什麼「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呢?其一,因為是外來的人,因此秦王相信他們有國際視野,他們看得更開闊。這種思維,不只是戰國時期是這樣,今天其實也還是這樣。其二,因為是外來的,他在本國沒有勢力範圍,不是利益集團,不需要維護什麼。因此,秦王相信他們說的話更可靠,更準確。

正因為秦王有這樣的考慮。所以,他們才絕對相信商鞅等人的話。而商鞅如果沒有秦孝公的極力支持,他也不可能獲得商鞅變法的勝利。范雎和張儀,也符合這種情況。

三、看別人的錯誤看得最清楚。

商鞅、張儀和范雎所推崇的法家和縱橫家,在魏國以及在別的國家是實施過的,並不是只在秦國才開始實施。比如,魏國曾進行過李悝變法,楚國曾進行過吳起變法,縱橫家蘇秦曾佩戴過六國相印。

無論是李悝變法,還是吳起變法,還是蘇秦相六國,都讓站在一邊的秦國,看到了法家、縱橫家的巨大力量。同時也看到,正是因為各國的利益集團錯綜複雜,這些變法才沒有成功。

秦國因為看得很清楚,所以,他們力避利益集團參與,堅決支持商鞅等人那樣做。最終取得了成功。而且,秦孝公為了讓商鞅變法的勝利果實不受影響,不在他去世後,像吳起變法那樣中途夭折,甚至提出了要把國君之位傳給商鞅的想法。

總之,秦國文化不深厚,也沒有培養人才的老師及相關機構,人才(尤其是文才)產生匱乏。但是,他們卻能夠用好外來的人才,尤其是誕生於中原文化腹心的魏國的人才,因此他們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參考資料:《史記》《左傳》《戰國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生全歷史真相 的精彩文章:

末代沙皇全家被害後,為何在柏林街頭,有人自稱是沙皇小女兒
確保普京當總統幾十年平安無事的貼身保鏢,究竟有多大的本事

TAG:張生全歷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