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棣五次親征蒙古皆獲勝,為什麼明朝反而喪失了對塞外的控制?

朱棣五次親征蒙古皆獲勝,為什麼明朝反而喪失了對塞外的控制?

自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政權後,蒙古統治者就逃回到塞外。此後明朝曾對蒙古發動過多次軍事行動,雖然有效打擊了蒙古人的勢力,但卻始終無法根除北部邊患問題。

永樂皇帝朱棣登基後,明朝與蒙古的矛盾依舊沒有得到絲毫緩解。當時蒙古內部已經分裂成多個大小不一的部落,於是朱棣就打算採取分而治之,以夷制夷的策略對付難纏的蒙古人。他通過賜給禮物、頭銜和優惠的朝貢貿易為條件,成功籠絡了西蒙古瓦剌部。

瓦剌首領馬合木親自帶隊來到明朝京師朝見皇帝,並接受了永樂皇帝賜予的順寧王封號。然而,當朱棣派使臣前往東蒙古進行遊說,要求對方與明朝建立朝貢關係時,蒙古人卻以斬殺使臣作為回應。憤怒的永樂皇帝當即決定出兵進行討伐。

1409年9月,朱棣派他最依仗的將領丘福率十萬大軍出征漠北。可是,過分自信的丘福卻在追擊蒙古軍途中落入了對方的圈套,結果明軍大敗,丘福本人也戰死沙場。為了挽回顏面,朱棣於1410年3月率三十萬大軍御駕親征。僅用幾個月時間,他就輕鬆擊潰了東蒙古的主力,獲得第一次征討蒙古的勝利。

此後十幾年時間裡,朱棣又先後四次率軍親征蒙古,每戰皆獲得勝利。五征漠北,五戰五捷,成為後世誇耀朱棣文治武功的重要宣傳材料。但是,和這一連串勝利不相符的是,明朝在朱棣執政時期對塞外的控制力不但沒有加強,反而還不如朱元璋時期,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首先一個原因就是朱棣五征漠北的輝煌戰績其實應該打上引號。因為除了前兩次明軍和蒙古軍正式發生過交戰外,後三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朱棣親率的數十萬大軍基本撲了個空。東蒙古太師阿魯台帶著自己的部隊迂迴騰挪,成功避開明軍主力。反倒是明朝方面為了這五次御駕親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所以從性價比方面而言,明朝其實是吃了大虧。

其次,明軍在幾次交鋒上雖然都取得了勝利,但卻沒能轉化為對漠北地區的持久佔領。造成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還是由於朱棣五次親征蒙古卻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導致的。明軍如果只留少量部隊駐守漠北,則無法抵禦住蒙古人的突襲。如果留下大量部隊駐守,則花費太過巨大。後來朱棣為了節省開支,乾脆放棄了長城以北幾個朱元璋時期留下的關鍵衛所。這就使得明朝徹底喪失了對塞外地區的控制,也間接導致了1449年明朝軍隊在「土木堡之變」中遭受慘敗。

朱棣一開始打算對蒙古人實施分而治之的想法本來很高明。在第一次親征蒙古的過程中,西蒙古瓦剌部派大軍協助明軍作戰,並取得了驕人的戰績。事實證明,以夷制夷的辦法非常管用。

然而,在第一次御駕親徵結束後,朱棣卻天真的認為東蒙古已經徹底玩完,於是就把西蒙古瓦剌部拋在一邊不聞不問,這就導致了瓦剌人的極度不滿。最終,瓦剌與明朝關係迅速惡化,雙方很快兵戎相見,因此才有了朱棣的第二次御駕親征。然而當明軍付出慘重代價擊潰瓦剌人後,東蒙古勢力又捲土重來。幾年後,朱棣不得不開始了他的第三次親自……

從客觀上來說,正是朱棣自己在外交政策上的重大失誤,才導致明朝徹底喪失了對塞外的控制。後來三次御駕親征既沒有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又沒有開拓更多疆土,甚至連原來的控制區都被拱手讓出。這樣的勝利,除了勞民傷財以外,又能有何實質意義?

參考文獻:《中國對蒙古的遠征》、《明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夜讀史書 的精彩文章:

秦朝為什麼滅亡?商鞅的強秦之策成了罪魁禍首
康熙皇帝為什麼要整死重臣索額圖?

TAG:夜讀史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