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這座寺院名字聽著像廚房,卻是養蠶之人的福地

這座寺院名字聽著像廚房,卻是養蠶之人的福地

舊時的風俗節慶繁多,春節及元宵節剛過不足一月,又有一全民齊游的傳統節日「花朝節」。農曆二月,春暖今幵,萬物復甦,這月十二日正是傳說中百花神的生日。是日,無論鄉間農人,還是城裡的士民都要四處賞花游春。

而花朝之日至穀雨來臨前的數十天,不但風和日麗,是出遊踏春的絕好時令,也是蠶忙前的閑期。得此空閑,江南蠶農們相約結伴來到天堂佛地杭州朝山進香,祈神賜福,即人們常說的「借佛游春」。

蘇杭之地,早在數千年前就與蠶桑結下不解之緣,城裡字型大小貨庄大多經營絲綢錦緞,鄉村農家則戶戶栽桑養蠶。養蠶是個精細的勞作,孵化、喂桑、結繭,每一環節不得有絲毫的馬虎,稍有偏差,都將導致前功盡棄。因此在蠶忙之前,蠶婦們即使借貸典當,也要湊足盤纏香錢在開春時到西湖燃香拜佛,祈求蠶桑豐收。世世代代,相沿成俗。

每年正月剛過,浙間杭州、嘉興、湖州,蘇南無錫、常州、蘇州等地鄉村的蠶婦們便帶著香粽米糕,沿運河而下,結伴前往杭城朝聖。進香的隊伍少則二三十,多則上百人,清一色的明黃香袋、藍花布衣,頭上還戴著一朵用絨線紮成的蠶花。

南下的香船,經運河,過拱宸,入湖墅,至大兜路時迎來入杭後的首座大寺香積寺。一路舟船勞頓的蠶婦香客們莫不在此泊舟登岸,燒入杭後的頭—炷香,以祈求神明保佑,消災賜福。

香積寺,吳越時期的一座千年古剎,始建於978年,這一年在中國歷史上並非一個十分重要的年份,但對於吳越百萬民眾而言,則是最值得紀念的一年。此年的5月4曰,吳越王錢弘俶尊「如遇真君主宜速歸附」的祖訓,審時度勢,率吳越八十六縣五十五萬戶及十餘萬將士納土歸宋,成為十國中唯一沒有經歷戰爭浩劫而和平統一的國家。而在此之前,楚地、蜀地、粵地、吳地等則在大宋王朝的統—戰爭中,生靈慘遭塗炭,所築梵宇琳宮也皆付之一炬。蘇東坡曾這樣盛讚錢氏:「其民至於老死,不識兵革……其有德於斯民甚厚。」建於此年的香積寺既是吳越國最後一座佛教寺院,也算是對吳越錢氏「納土歸宋」這一蔭及後世功德的歷史見證。

香積禪寺位於「銀湖墅」的大兜路,千百年來始為舟楫輳幅,市廛繁盛之水路要津,常年香煙繚繞,鐘磬誦經聲不絕。雖不及天竺、靈隱、昭慶、吳山等地香火,但「杭城運河第—香」的美名還是引得許多城中和外埠的商販爭先恐後地趕來擺攤搭棚。香燭紙錢、桂糖果品、泥人玩偶等各類攤席店鋪雲集成市,鱗次櫛比,佔滿了寺廟山門前的香積寺巷。燃完頭炷香後,蠶婦們繼續乘船沿運河南下,泊舟武林門外的松木場,由此登岸沿西湖群山朝拜諸寺,直到她們認為所有神仙菩薩都拜完了,敬到了,才去城裡買些土特產品結隊返回鄉下,安下心來伺候那些即將孵出來的蠶寶寶。

如今每年開春之後,仍能在西湖靈隱的遊人潮中看見一隊隊的上香大軍,除了身上的衣服多了些顏色款式,那背著的明黃色香袋、別著的絲絨蠶花,仍還如同昨日。

解放後,「杭城運河第一香」最終還是斷了香火。有著990年歷史的吳越古剎被改為了運輸設備廠。又過了數十年,香積寺殿堂香房因修建廠房車間而被拆毀殆盡,僅留下一座白石佛塔,據說這也是杭州城至今唯一尚存的清代石塔。石塔始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由香積寺祥文禪師拓建寺院時主持修築,原為雙塔,分立於寺前東西兩側。

1968年,東塔被拆毀,今僅剩西塔一座。西塔九級八面,峻拔聳秀,塔身由太湖石砌築而成,每層皆飾釘鈸壺門,壺門兩側浮雕經文和菩薩天王侍者像,造像或端莊凝重,妙相莊嚴,或身裹甲胄,威武凜然。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因政治上的某種需要,人們徹底砸掉了這座千年佛剎。新千年過後,人們又因旅遊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原舊址基礎上復建了香積禪寺,重續上了香火。寺前老巷,在時隔半個多世紀後,又再次擺上了那些消失已久的香燭小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走讀梵 的精彩文章:

TAG:走讀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