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優勝美地酋長岩 The Nose 2019 春季攀登報告

優勝美地酋長岩 The Nose 2019 春季攀登報告

攀登背景

酋長岩 El Capitan 在 2018 年底因為電影 Free Solo 名聲大噪,從攀岩界的宇宙中心開始走向大眾世界。酋長岩是地球上最大的單體岩壁,這整塊 900 米的花崗岩上集合了數不清的經典大岩壁線路,The Nose 則是其中最為知名的,也被稱為是全球最佳攀岩線路(Mountain Project 評語)。器械攀登定級 5.9 C2,或者自由攀登 5.14a,31 段繩距。目前記錄在案全世界僅有 5 人完成自由攀登 The Nose,部分高手包括 Adam Ondra 曾經嘗試自由攀登 The Nose,也並沒有成功。

酋長岩在所有攀岩愛好者的心目中都是一個特別的存在,2019 年 6 月 10 日,吳爭和田野以大岩壁攀爬方式完攀 The Nose,完成了多年來的一個小目標,也是目前已知的第三支完攀的中國隊伍(2013 年秋天周律、Leo,2017 年春天 Apple、笨笨)。二人從前人留下的攀登報告中得到了不少幫助,尤其是周律,多年來一直悉心指導,特別加以感謝。

來優勝美地攀岩對於中國人來說其實很方便,國內各大城市都有直飛舊金山的航班,下了飛機如果不堵車,4 個小時就能開車到達山谷里,山谷有吃有喝有信號,有營地有洗澡,甚至去年還開了星巴克。春秋攀登季的機票經常極其便宜,2-3 千人民幣往返。可能比北京上海去雲南黎明都要方便和便宜。

下面是給對攀岩感興趣的觀眾的問答環節

提問:攀登花了多久?

3.5 天。在岩壁上睡了兩個晚上。前 0.5 天攀登了前四段,固定了繩索,並把拖包掛上了第四段頂上的平台。正式攀登時沿著固定繩索上升到第四段頂上開始攀登。

提問:繩子怎麼掛上去的?

攀登者一個領攀,一個跟攀。領攀者隨身攜帶保護裝置器(機械塞、岩塞等),遇到合適的地方,會把保護裝置器放置好(一般是裂縫裡),然後把繩子扣上,這樣如果失手,領攀者只會有短距離的沖墜,比較安全。領攀者到達繩距結束的地方(保護站)的時候,固定好繩子,跟攀者再上,同時取掉保護,在岩壁上不留痕迹。

提問:帶了多少裝備,怎麼帶上去的?

除了隨身的攀登裝備,露營裝備、大部分食物和水都放在拖包里,由領攀者到達保護站之後用身體的重量通過 1:1 滑輪拖上去。沒有稱過拖包的重量,不過因為帶了 25 公斤水,估計加上攀登裝備總重可能有 50 公斤。

提問:岩壁上睡哪裡?

The Nose 上面有不少天然平台可以露宿,所以我們沒有帶吊帳。當然這樣做的風險是,萬一線路上人很多,到達露營點的時候位置已經被佔了,那就只能繼續往上爬。降低這種風險最好的辦法就是起的比別人早,爬得比別人快。

提問:怎麼上廁所?

可以直接撒尿,但是盡量不要弄髒線路。糞便需要用專用的袋子搜集打包然後帶下來,不污染岩壁。

提問:你什麼時候去free solo?

作為一個攀岩者,我其實是十分不喜歡被這樣問。雖然提問者可能沒有惡意,但是這樣的提問,和問什麼時候去死是差不多的意思。雖然偶有事故,但攀岩本身是一項非常安全和科學的運動,大部分事故也是因為攀登者的錯誤操作導致的。但是 Free Solo 不同,不管提前準備多麼細緻,總是有萬一的失手可能性。Free solo 只有兩種結局,要麼是不玩了,要麼是摔死了。我個人很喜歡 Alex Honnold,還有過幾張合影,但是真心希望他早日停止 Free Solo,追求些別的極致也好。另外再次科普,Free Climb 和 Free Solo 是兩回事。前者指的是徒手自由攀登,器械只做保護作用,後者也是徒手,但是沒有任何保護器械。還有一種是不帶 Free 的 Solo,一般指單人攀登,但是很可能帶了保護器械。

下面是給一些有攀岩基礎的觀眾的問答環節

提問:從傳統攀岩到大岩壁,再到 The Nose 最主要需要加強的是什麼?

一個是保證長時間攀登的耐力,另一個是對複雜裝備系統的熟練操作。而且這兩個能力都不建議在 The Nose 上面進行訓練,而應該提前準備好。因為 The Nose 是非常熱門的線路,如果一個團隊行動過慢,會給其他攀登者帶來麻煩。

提問:怎麼理解長時間攀登的耐力?

是在持續攀登 20 段繩距或者 2 天之後,還有耐力做出一些不那麼難的動作。順暢攀登 The Nose,推薦攀登者具有 5.10- 的傳統先鋒能力,而且要保持在爬了一整天的情況下,還能穩定輸出這種能力。還有具備較強的綜合體力,能讓人不因為疲勞導致精神低落而放棄攀登。拿跑步做比喻,抱石能力像是 100 米速度,先鋒紅點能力像是 10 公里成績,那麼多段傳統攀是馬拉松,大岩壁就是百公里超馬,12 小時內速攀 The Nose 就像 24 小時內跑完 UTMB(環勃朗峰超級越野跑),是世界高手水平。每種運動都不太一樣,都需要專項訓練。

提問:裝備系統怎麼複雜了?

大岩壁攀登比傳統多繩距攀登多了一整個拖包和上升器系統,包括第二條繩子。對於保護站的管理來說,基本是加倍的工作量。如果操作不熟練,在每個站多花 15 分鐘,那麼 30 段,就會多花 450 分鐘,即 7.5 小時。事實上我們兩個人攀登的交接在攀登 The Nose 之前就已經非常熟練,每次到站,固定繩索、收繩、掛拖拽裝備、喝水吃東西、拖包、跟攀、互說666、交換裝備,都能控制在 5-10 分鐘。少數幾次耗時久了一點,是因為收繩的時候偷懶,導致兩條繩子繞在一起了。

提問:還有什麼要注意的嗎?

精神力量。在相信自己準備好了之後,除非遇到生命威脅,就永遠向上,不要撤退。不論疲勞、黑夜、肌肉酸痛、磕傷、噁心、疼痛、困頓、難受,其實很多時候只要多爬一天,甚至多爬 12 個小時,就能夠到達頂峰。

提問:怎麼提高自己的精神力量?

首先是經驗,知道痛苦是怎麼樣的,就不會對痛苦產生恐懼,知道夜爬是什麼感覺,就不會在黑夜裡產生絕望的感覺。其次是搭檔之間的鼓勵,可以互相協調工作量,切換領攀等,但是盡量不要做第一個提出要下撤的人。最後,就是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提高自己的能力,就不這麼容易在正式攀登的時候觸及到自己的極限。

提問:在攀登Nose之前你們的攀登能力和經驗是怎麼樣的?

業餘愛好者,岩齡 6 年。運動攀紅點能力 5.12,傳統攀 onsight 5.11-,除了傳統攀(400 段繩距攀登經驗)之外,攀登過如下大岩壁線路:Touchstone (Zion,爬了 4 段器械攀登)、The Prow (Yosemite,爬了 5 段器械攀登,過夜)、Half Dome Northwest Face (Yosemite,完攀,過夜) 、Rainbow Wall Original Route (Red Rock,完攀,過夜)。

以下內容涉及較多攀登技術解釋,如不太了解,可以跳過文字只看圖片

攀登策略

The Nose 的線路特點是大部分攀登較為簡單,為 5.10 或以下的裂縫攀登。理論上如果不受體力干擾攀登能力穩定輸出,只有 4 個繩距需要使用繩梯進行器械攀登,其他的可以徒手或者手抓塞子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策略,從 2 個小時(2018 年速攀世界紀錄)到 47 天(1958 年首攀耗時)都有。如果攀登能力不足,純器械攀登所有的繩距可能需要花 7 天。水和食物重量成倍增加,還需要帶多個拖包,帶的負重越多,累的越快,失敗的概率就越大。所以成功攀登的關鍵之一,就是輕快,能 free 的地方就盡量別用器械,最差也就是手抓保護器(即French Free,大部分時間自由攀登,偶爾通過抓快掛/塞子通過難點)。

針對我們的能力水平,我們採取了多日攀登裡面偏輕快的策略。

Day 0.5:攀爬 1-4 段,到達 Sickle Ledge 平台之後建立固定繩索,下降回地面把拖包拖上 Sickle Ledge 固定。再下降回地面吃飯洗澡睡覺。

Day 1:攀爬 5-14 段,露宿 El Cap Tower。如果到達時間早,會把第 15 段的煙囪爬了做好固定繩索。對我們的能力來說,這天的攀爬基本不會有難點,除了第 15 段的煙囪因為只有一個掛片保護,可能會有精神上的壓力。

Day 2:攀爬 15-24 段,露宿 Camp 5。普遍來說這是最難的一天,難點有 King Swing 大擺盪、Great Roof 大屋檐等。而且體能已經有所下降,效率不會有第一天高。

Day 3:攀爬 25-31 段,登頂下撤。雖然繩距不多,但是有 Changing Corners 等幾個依賴器械攀登的繩距,而且體力會最差。另外 El Cap 下撤的東坡路線在夜裡找路不是很容易,所以要盡量早點登頂趁著白天下撤。

事實上,我們直到 Taxes Flake 上面的 Bolt Ladder(一連串的 bolt 岩釘,往往出現在大光板上,可以通過繩梯 aid 通過),也就是第一個強制用繩梯進行器械攀登的繩距之前,全都沒有用繩梯。這大大提高了我們的效率。到第二天,不出意料受到了疲勞的影響,使用繩梯的頻率就上來了。

兩人分工方面,計劃 Day 0.5 1-4 段由田野領攀以及掛繩拖包,Day 1 吳爭領攀到達營地,掛煙囪田野來,Day 2 吳爭領攀到完成 Great Roof,再把最後 2 段交給田野,最後一天田野領攀到頂。這樣可以盡量減少中間的交替,也讓兩人都有比較好的休息機會。最後執行下來只有兩個區別:King Swing 吳爭嘗試多次沒有成功,換田野,以及全部攀登最後兩段田野比較累,換成了吳爭領攀。

補給準備方面,我們決定不帶吊帳(10公斤),全部露宿自然平台。這樣做的風險是,在攀登旺季,到達平台時可能已經被人佔了,沒地方可睡。尤其是優勝美地今年春天連下了三周大雨,剛剛放晴,有大概率很多人都會在這個時候出發攀登,導致堵車。針對這點的解決方案是對自己的速度有信心,出發比別人早,爬得比別人快,把快樂帶給自己,把痛苦留給別人。

事實上我們運氣非常好,雖然有其他團隊同時出發,El Cap Tower 和 Camp 5 兩個營地都只有我們一隊露營,這在旺季簡直不可想像。具體的故事可以後面再講。

最後一個需要考慮的是天氣,我們攀登的這幾天沒有降水概率,但是有高溫預警,後面兩個攀登日最高溫會過 30 攝氏度。加上暴晒,可能會讓我們的耗水量大大上升。所以我們在普通計劃的一人一天一加侖的水量上又加了 3 升水,最後帶的水是偏多的,但這是為風險做出的備份計劃,我們並不後悔。春季的酋長岩在 6-14 段繩距之間經常有風,這是整個山谷的地形構造造成的,風會讓冷天更冷,但是對於我們攀爬的熱天來說,反倒是一個好消息。另外頂上從 Camp 5 到 Changing Corners 之間的繩距處在岩壁的大夾角里,早上和下午都照不到太陽,也會對攀登者的體感溫度產生影響。

裝備列表

攀登裝備:

2 條 60 米單繩(實際上一條主繩一條細拖繩即可,但是考慮到多日攀登存在主繩磨損的情況,決定帶兩條單繩作為主繩備份)

BD C4 #.3 2個

BD C4 #.4 - #2 各3個

BD C4 #3 - #4 各2個

BD X4 #.1 - #.2 各2個

BD X4 Offset #.1/.2 - #.4/.5 每個號1-2個

Alpine Draw 14個

小 Stopper 一串(幾乎沒用到)

微型 Stopper 一串(Glowering Spot 和 Boot Flake 各用到一次)

Cam Hook 兩隻(其實一隻即可,在 Glowering Spot 和 Boot Flake 下面會各用到一次)

Mammut Dyneema 240mm Sling 2個(沒用到)

輔繩一小卷(沒用到)

拖拽系統一套,包括單向滑輪和聯軸器

主鎖十來個(推薦帶 4 個大號主鎖,方便在鎖上面掛東西)

Girgir 2個

頭盔、安全帶各 2 個

ATC 2個(備份用,另外下撤在固定繩索處繩降使用,繩子太粗了 Girgir 下不去)

繩梯、上升器、菊繩、半指手套均 2 對。

護膝兩對,這是出發前才想到的神器,實際攀登中作用非常大。跟攀時候可以綁在腳踝上防止繩梯磨小腿,保護的時候可以舒服地跪在牆上。

另外還有扁帶和備用小上升器,都沒有用上。

露營裝備:

攝氏 0 度左右溫標睡袋、防潮墊、頭燈均 2 個

攀登途中喝水推薦不需要手擰,直接能用嘴咬開的軟性水壺或者水袋,避免蓋子丟了用不了水壺的風險

專用屎袋子 8 個

果凍包裝改裝的裝屎桶 2 個

攀岩膠布、急救包、防晒霜、衛星電話、擦手濕巾紙

充電寶 充電線一套

手機 2 個

Insta360 One X 相機

Sea to Summit 垃圾扣袋

BD Speed 30 升背包一個

REI 18 升背包一個

反應堆爐頭、氣罐、咖啡杯、勺子

路餐能量棒食物等不再列舉

攀登詳細記錄

Day 0.5(12點-8點,8小時)

出發前

到達停車處遇到了傳奇人物 Tom Evans,他是早年攀登酋長岩的老岩棍之一,年紀大了以後多年孜孜不倦地在岩壁底下給攀登者拍照,同時寫他的博客http://elcapreport.com,講述酋長岩上發生的故事。

Tom 年紀已經很大了,去年秋天他宣布由於身體原因可能再也不會回來山谷,但是今年春天在我們出發前忽然在 Facebook 上面說要過來待一周,並號召想爬牆的一定要穿的鮮艷一點適合拍照。這剛好和我們計劃攀登的日子重合,真是無比的幸運。

我們和 Tom 合影,然後出發開始干今天的活,中午 12 點正式開爬。

先是把超重的拖包背到岩壁底下,放在我們準備做好固定繩索下降回來的地方。需要固定 3 條 60 米繩子才能到底,我們一共準備了四條 60 米繩子,其中兩條留在固定繩索處,並未帶上正式攀登。到了岩壁底下,我們發現有兩個嶄新的拖包已經在那裡,說明有可能有團隊和我們有類似的計劃,而且很可能是新手,會比較慢。

第1段

要到達第一段起步,首先需要無保護攀登一段簡單的 Class 4 岩壁,不是很難,小心一點就行,我們選擇是路書里的 B 方案。第一段出發時候旁邊有一對韓國老夫婦也開始爬,奇怪的是,他們比我們早,卻爬了旁邊的一個裂縫,把標準的第一段讓給了我們。頭四段田野領攀,第一段 free 定級 5.11d,但是 french free 並不是太難,加上剛剛開爬體力好,進行得很順利。

第2段

第二段有一個擺盪,這也是全程 n 個擺盪的開始。擺盪前的夾角裂縫不是特別直白,需要頻繁蹭牆當腳點。跟攀者需要使用 lower out 這個技術來處理擺盪。

第3段

理論上第二段和第三段可以用 60 米繩子連爬,我們還是按照路書標準方案分開處理。第三段在臨近結束的時候有幾個沒什麼保護的 5.7 動作。

第4段

韓國老夫婦爬的比較慢,已經看不見了。在第四段我們遇到了岩壁底下嶄新拖包的主人,一男一女兩個年輕人。看起來女的爬起來比較生猛,男的跟攀,但卻不太會使用 lower out 技術,操作的時候滿嘴髒話。我們覺得他倆肯定會很慢,明天要正式開爬的時候,一定要趕在他們前面。

第四段有兩個擺盪,然後通過一個簡單橫移就能到達頭四段的平台 Sickle Ledge。第二個擺盪對於領攀者來說需要踮起腳尖夠一下才能撈到擺盪掛片上的扁帶,如果個子矮一點就只能用一個有點暴露感的側拉(layback)來夠到扁帶。

因為第一個擺盪離起步點不遠,跟攀 lower out 的時候,需要把所有的繩子都放出來才夠用。如果跟攀者用的是上升器,領攀者就不能隨意連接繩距,以防 lower out 的繩子不夠用,這也是我們這次攀登里體會出來的。

我們到達第四段,做好固定繩索再回到地面的時候,剛好下午 4 點,這時候碰到了前面一隊,聊了聊彼此計劃,男的竟然是一個攀岩嚮導,不知道有沒有 AMGA 認證。不過他也很實在,說在 Joshua Tree 做單繩距傳統攀嚮導和爬酋長岩是兩回事,自己就是爬的差。他們的計劃是爬五天,除了岩壁底下的兩個拖包之外,還有另外兩個拖包和一個吊帳,行李巨多。他說自己的理想是在非常荒蕪的地方開闢全新大岩壁線路,那時候肯定要在岩壁上混很久,所以不如現在就開始訓練爬很久的方式。這個觀點令我比較汗顏,如果你不知道怎麼爬得快,是肯定沒法做到怎麼爬的慢。

我們花了 3 個小時才把拖包運上平台,稍微放的高了一點,希望第二天贏在起跑線上。然後回到地面的時候已經 8 點了,到我們最喜歡的優勝美地大本營食堂(Basecamp Eatery)吃了晚飯,再去 Half Dome Village 洗澡,收拾完就睡覺了。因為預計第二天沒有其他會爬繩出發的團隊,我們決定睡到 4 點才起床出發(本來都想 2 點就開搞了)。

Day 1(6點-5點,11個小時)

爬固定繩索

凌晨到達的時候爬繩的地方並沒有其他團隊,昨天碰到的爬五天的團隊把所有裝備掛在了第一個固定繩索的保護站,這樣做是對的,因為直接放地上可能會有熊出沒破壞拖包。雖然沒人爬繩,但是在正常攀登路線的地方看到有兩個團隊已經開始攀登了,大家為了趕早確實都很拼。這時候我們的目標就變成了爬繩快一點,爭取比這兩隊早到達第四段平台開始攀登。

我們到達平台的時候剛好早上 7 點,同時在攀登的第一隊也到了平台,我們只是在站在高 2 米的平台上。可惜的是我們還是要收拾拖包,把攀登裝備掛上,把睡袋塞進去等。這兩個人也是一男一女,只帶了很輕的小拖包,不像是要過夜的。我們問了下,說是來進行徒手自由(Free)攀登訓練的,爬到太熱了就下來。這麼一來毫無疑問會比我們快,我們就心安理得讓他們先爬了。後來到攀登最後一天跟兩個人在頂上幾段又相遇了,一直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回家之後才查到,他們是來自義大利和奧地利的 Jacopo Larcher 和 Babsi Zangerl,是 5.15 選手,全球最頂尖的攀岩運動員之一。前者在今天三月剛剛首攀了可能是全球目前最難的一條傳統線路,可能可以定級成 5.14d 或者 5.15a。

第5、6段

吳爭開始領攀,兩段連爬,第 5 段是 Class 4 的簡單攀登,第六段也不難,只是快到保護站的時候有一段仰角的 5.9 裂縫。爬到一半的時候在中間停了一下,等上面的兩個人先開始攀登下一段了,保護站空出了一個人的位置,才上去。第 6 段保護站是懸空掛著(Hanging belay)的,沒有平台。這一段拖包稍微費力點,因為坡度不大,亂石多,經常會卡包,跟攀的人要時不時幫忙清理下。

第7段

橫移繩距。這裡有兩個擺盪,先是起步向上幾米,用上面的掛片進行第一個擺盪,然後是簡單的上攀,一路不需要放保護,越高越好。路書上提供了三個策略過第二個擺盪,我們採取了 B 方案,直接盪過去走 5.9 很有暴露感的側拉(layback),為了跟攀者方便,這段側拉照樣不建議放保護,所以基本上全程只有兩個擺盪掛片的保護,暴露感還是比較強的。走完 5.9 這段之後就到達了我們的第七段保護站,在路上上是一個可選保護站,但是有三個掛片,用起來比較舒服。

這段需要跟攀者先把拖包 lower out 到底下,再開始 lower out 自己,會消耗一些額外的時間。

第8段

這裡是著名的 Stoveleg Crack 的起始段,也是 The Nose 的經典繩距之一。Stoveleg Crack 是一條長達 3-4 段繩距的直上裂縫,一開始大概是 1 號塞子的寬度,後面逐漸變成 4 號塞子,越來越難。第 8 段最簡單,大概就 5.7、5.8 的裂縫,爬起來輕鬆愉快。到第 8 段為止,兩個 4 號塞子可以全部放在拖包里不用掛身上。

第9段

裂縫開始變寬,有些地方會用上 3 號甚至 4 號。

第10、11段

連爬,因為第 11 段很短,用 60 米繩子剛好把兩段連起來到達 Dolt Tower,是全程第一個地標性露營平台。這兩段的 free 難度是 10c,大部分是相對完整的 4 號寬縫,如果完全 free 攀登,會需要留 4-6 個 4 號塞子做保護,而我們只帶了兩個。為了省力又省時,吳爭自己摸索了一套 leaping frog 變種攀登技術,稍微解釋下:

不用繩梯,腳放在裂縫裡。

身上帶兩根菊繩,快掛放到最遠端。

第一個塞子放進裂縫,菊繩扣上,記得塞子本身的扁帶要在菊繩快掛上方,方便抓取。另外一隻手拿好下一個合適的塞子,扣好菊繩,同理也要保證扁帶在快掛上方。

一隻手抓住塞子扁帶,身體起來,另外一隻手把另外一個塞子放進上方裂縫,盡量放高。

放好上面這個塞子之後,因為夠高,基本上可以略微下蹲,就把身體重量承在上面的塞子裡面。這時候身體是連著兩個塞子,互相備份,就算崩一個也不沖墜。而且身體的重量檢測了上方塞子的穩定性。

這時候鬆手,取出下面的塞子。準備下一個起身。

這套技術的關鍵有兩個,一個是塞子要放的足夠高,保證效率,另外身體重量充分檢測了塞子的牢固程度,避免沖墜,畢竟在這種塞子不夠的時候,一次沖墜就可能會有十幾米,很容易受傷。同理這個技術在有繩梯的 C1 級別器械攀登里,也能提高不少效率。

第12段

我們在 Dolt Tower 頂上稍作休息,先是看到地面附近起步的地方,那個想爬5天的隊伍爬了一段之後就下撤了,估計是拖包實在太重。這對他們來說應該是一個明智的決定。然後遇到了下降回程的兩個歐洲 Pro,他們卡了點繩子,我們也樂意幫他們上去解一下。第 12 段需要略下降一點,可以倒攀,也可以被放下去。然後一段簡單的爬升就到了保護站。這段雖然不長,但是不能和下一段連在一起爬,原因就是跟攀者會需要額外的繩子來進行 lower out。

第13段

這是一段比較直白的裂縫。到達 13 段頂上之後線路有一個分支,繼續向上是標準的 Nose 路線,裡面包括了經典的 Texas Flake 煙囪、Boot Flake 的裂縫和 King Swing,更是有可能是全世界最舒服的大岩壁露營平台 El Cap Tower。向左橫移的路線叫做 Jardine Traverse,有一段人工鑿出來的路線,爬起來也比較無聊,主要是為了給全線提供徒手攀登的可能。因為 Boot Flake 下面有一段大光板,徒手沒法過。對於我們來說,要完攀 The Nose,必須體驗煙囪的恐懼和King Swing 的刺激,肯定不會偷懶走左邊橫移。

第14段

很簡單的攀爬,注意找最簡單的地方爬,因為這段不會難過 5.7。柳暗花明一轉身,就到了著名的 El Cap Tower 頂端,也是今天的露營點。我們到達的時候僅是下午 5 點,速度還是比較快的,而且最驚喜的是 El Cap Tower 只有我們一隊,實在是太奢侈了。

第15段

由於到得早,我們就按照原計劃,放下裝備,換田野先鋒,把 Texas Flake(因為形狀像德州地圖而得名)的煙囪先掛了,做好固定繩索,明天爬得快一點。這位繩距前半段簡單,煙囪也不難,只有 5.8,但恐懼的地方在於整個煙囪只有一個掛片保護,所以基本上不能沖墜。到掛片前的線路是可以卡膝蓋的寬度,由於戴了護膝,非常順利就爬了上去。後半段則變成需要腳踩背靠的寬度,田野掛上掛片之後,嘗試了好幾次,都不敢離開掛片,最後只能閉眼冥想一會,一狠勁,才爬了上去。到頂之後趴在德州片片上面喘了好久的氣才緩過來做保護站。

露宿

六星營地只有兩個人的奢侈不必再敘述,到得早吃喝聊天,還消化了一包魷魚絲。手機雖然一直有信號,但是由於遊客眾多,網路帶寬完全被占上不了網,只有到了晚上才可以微信。當晚睡的很好,晚上睜眼漫天繁星,銀河剛好順著山谷的方向掛在空中。

Day 2(7點半-11點,15.5小時)

6 點起床,7 點半左右開始攀登。清早吃飯的時候看到了翼裝飛行的跳崖,這是我們在優勝美地看到的第二個翼裝飛行。跳崖在國家公園裡是非法的,所以他們都選擇在清晨工作人員還沒上班的時候玩。

第16段

今天的大部分攀登按照計劃還是吳爭領攀。順著繩子爬上德州片片之後我們就開始走第 16 段的 bolt ladder,所謂 bolt ladder,就是相對比較密集的掛片,一般用於通過無法徒手攀登的大光板,是器械攀登里比較簡單的一種形式。這裡也是領攀者全程第一次用繩梯。爬了五六個掛片之後,發現忘了帶拖繩,只能再降回去取,浪費了一點時間。這個尷尬的失誤之前的攀登訓練里也出現過,只能多提醒自己別忘了。

過了 bolt ladder,到達 Boot Flake(因為長得像靴子而得名)之前,是一段比較難的器械攀登,器械攀登難不難主要取決於固定點好不好放,容易用普通機械塞放置的,一般都是 C1 或者以下的難度,C2 就意味著需要很小的岩塞(micro nuts)或者岩鉤(camhook),這類固定點因為不牢固,而且受力很有方向性,比如只能承受向下的力量,不能被橫著扯動,是不能留著做保護點的,只能中途借力,過了之後取掉。這也是器械攀登刺激的地方,希望身體力量壓上去的時候,保護點不要崩掉。這一段的器械攀登大概有三個地方用到了超小岩塞和岩鉤,除了嚇人一點,過的也還是順利。

靴子片片右側是一段 10c 的裂縫,徒手爬起來會是一條五星線路,不過大岩壁有這麼一種特點,腳只要沾上繩梯,就再也不想費力爬徒手了。於是吳爭就用繩梯爬到了頂,因為裂縫很直白,也沒有費太多時間。

第17段

著名的王盪,俗稱 King Swing,其實最好的中文翻譯應該叫擺盪之王。是全程技術操作最複雜的一段攀登,有不同的過線方案,下面是我們的方案:

1)領攀者到達頂上保護站並拖包;

2)跟攀者到達保護站,清除所有保護器;

3)領攀者下降到合適位置;

4)開始奔跑擺盪;

5)擺盪成功之後沿著旁邊裂縫向上爬,不能失手,不然要重新來;

6)爬到下一個保護站後做好設置;

7)跟攀者把包慢慢放過去;

8)跟攀者把自己慢慢放過去沿著繩子橫移。

實際攀登中,吳爭先下去嘗試擺盪,氣喘吁吁嘗試了十幾次都沒有成功。只能用上升器爬上來換了田野,田野三次就成功了。分析原因如下:

1)根據別人的攀登報告,把人降到胸和下面第二個掛片登高差不多就可以開始擺盪。實際上我們最後摸索出來應該比這個略高一點點。上下調整高度花了很多時間。

2)身上少帶點裝備,盡量減輕重量。吳爭幾乎帶了所有保護器,換田野的時候只帶了 #1-#3 的幾個後面必備的塞子。後面還需要小號的時候吳爭順著繩子滑過去給田野。

3)一定要把擺盪點放在最左邊的掛片上,雖然兩個掛片只差 10 厘米,實際體驗會有很大的區別。

田野做好保護站之後,吳爭做了一次近乎平行的橫移 lower out。一般的 lower out 需要所需下降長度四倍的繩子。這裡所需下降的距離比較遠,也可以選擇直接下降(只需兩倍的繩子),但另一端仍需固定在下一段保護站。這樣可以省一些繩子,但是上升距離稍微長一點。不過實際操作起來,直接 lower out 長度也是夠的,但是需要沿著固定端拉一下上升器,操作略微複雜一些。

在這一段我們遇上了從底下開始攀登,準備一天完成 Nose 的兩個人,攀登速度不是特別快,但是非常穩健,最後他們應該是成功在 24 小時內完成了線路。這也是全程唯一一個用時超過計劃的地方,因為擺盪、換人、和另外一隊共享保護站等,整整花了我們 4 個小時。500 米左右的高空,還能聽到岩壁底下遊客給擺盪者加油喝彩,很有意思。

第18、19段

王盪完了已經接近下午 1 點,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意味著今天肯定要夜爬了。還好我們夜爬經驗豐富(哭笑不得),之前每次搞大岩壁都弄到晚上,所以也不怎麼緊張。

第 18 段換回吳爭領攀,和剛剛碰到的爬 24 小時的隊伍混爬,本來想讓他們先出發,結果他們卡了一個塞子,處理的時候多花了點時間。於是我們就先開始,因為後有追兵,爬起來特別勇,直接徒手爬了大半段。後面那個領攀的上來之後,選擇從繩距中間處走 Lynn Hill(第一個自由完攀 The Nose 的人)的橫移方案,在那裡完成了超車。一旦後面沒人追不怕丟臉,直接就慫了,掛上了繩梯慢慢磨。爬到最高處有一個掛片,前人貼心地放了兩個鎖,扣進去,被放下來,擺盪橫移一下,就到了保護站。注意下降過程中的掛片是拿來抓手擺盪用的,不能扣繩子進去。

傳統的第 19 段保護站還在更左邊,我們做站的地方是中間的一個可選保護站,但是也有三個掛片和小平台,很舒服。

第20段

這一段還是橫移,而且石頭特別破碎,一不小心就可能弄落石下去危及下方人員安全。所以和之前的繩距不同的地方是,這裡我們選擇把拖包留在原地,不帶上去。20 段的終點叫做 Camp 4,是一個比較差的露宿平台,除了平台差之外,要睡覺則必須要把拖包到 Camp 4,這才是噩夢般的存在。到達 Camp 4 之前的一段攀登徒手定級 11a,爬起來還是挺累的。

到達 Camp 4 之後兩個人都感覺累了,明顯比第一天累。這就是大岩壁的威力,能在平地上輕鬆搞定的攀登,在多日攀登之後就是兩回事。

第21段

這是一段 5.7 加上 5.9 的向右橫移,不難,爬到三個掛片的保護平台之後做好保護站,然後跟攀者降回到第 19 段保護站,把拖包解開,再拖上來。我們一路拖包都比較順利,沒有嚴重的卡包情況出現,之前看過不少攀登報告因為卡包浪費了很多時間。這和我們把包整理的比較乾淨有一定關係。我們選擇的保護站在路書上被標成了可選站,而且只標了一個掛片,事實上有三個,很舒服。標準保護站反倒是只看到一個掛片。

第22段

Great Roof 大大大大屋檐!全程排名第二的難度繩距,徒手定級 13d。這對我們來說是一段純 aid 路線,而且比看起來要長很多,有一種爬了很久一低頭搭檔還在腳底下的感覺。感覺累人的地方在前半段直上的裂縫,為了提高效率,要盡量在繩梯上站高。線路上有一些前人留下來的卡住的塞子,可以拿來做保護點或者過渡點。到達橫移的屋檐之後倒不是很難,選擇小號的塞子,過線比較容易。我們爬的時候 Great Roof 很濕,不過因為是花崗岩,不影響塞子的性能,該卡住的地方照樣卡得很牢。

這一段繩距整體略有些仰角,領攀者感覺不出來,跟攀的感覺的暴露感就比較明顯了。這一段我們爬了兩個小時,爬完 Great Roof,按計劃我們交換領攀,由田野完成剩下的兩段,以及明天的 6-7 段攀登。

第23段

起步的時候,天已經開始晚了,我們掏出了頭燈,準備夜爬。這段的前半段叫做 Pancake Flake,又是一段經典的裂縫。Nose 上經典的裂縫數不勝數,任何一條放在地面附近都會是五星級路線。怪不得 Nose 被有些人稱之為整個地球上的最佳線路。Pancake flake 是一段定級 5.10 的裂縫,後面接一段 5.11,田野在下面幾段保護的時候,天氣已經過了最熱的時候,體力恢復了一些,全程使用 French free 完成了這一段。等吳爭跟攀的時候,天已經完全黑了。

第24段

這一段定級很簡單,中間掛在 cam 上休息了幾次就完成了。需要注意的是,Camp 5 之前還有一個小平台上有一個保護站,需要越過這個平台才能到達Camp 5。

露宿

到達營地的時候已經晚上 11 點。Camp 5 的體驗跟前一晚上的 El Cap Tower 就完全不能比了,路書上寫的是一個人睡舒服,兩個人睡湊合。我們最後兩個人都斜著才躺下,同時整個平台是向一個方向傾斜的。不過好處是附近有裂縫可以做個有方向性的保護站,把人扣上之後形成一個拉力,就不會睡著睡著往下滑。Camp 5 下面一點和上面一點各有兩個平台,也能湊合睡 2 個人,所以如果到了Camp 5 發現被占,往上往下睡都還可行。我們運氣不錯,當晚還是只有我們兩個人在這裡。

Day 3(7點半-7點半,12小時)

這是攀登的最後一天,今天只有 6-7 個繩距,取決於怎麼爬。我們 6 點起床,慢悠悠吃東西收拾裝備。Backpacker Penatry 的牛奶燕麥藍莓粥很好吃,而且可以冷水沖泡,我們每天早上都吃這個。田野教了一個小竅門,就是晚上睡覺前先用冷水泡好放著,這樣到了早上就完全泡開了,好吃還給早上省時間。

第25段

出發的時候稍微偷了個懶,沒有把拖繩理清楚就開始領攀了,結果兩條繩子繞在一起,浪費了一些時間。

爬過一段簡單路線之後遇到了兩條裂縫。右邊的裂縫下半段長滿了草,只能從左邊段 12d 細縫進行器械攀登,需要用到 0.1-0.2 號的塞子,大概一半的高度之後切換到右邊再繼續。路書上寫了攀登左邊裂縫的時候要盡量多留一些保護,因為下面就是平台,如果沖墜,保護太遠的話很可能直接拍到平台上。這確實有道理,田野領攀的時候崩了一個小岩塞,有了全程唯一一個沖墜,還好並沒有落在平台上。

這一段的終點保護站是 Glowering Spot,翻譯成中文叫做「怒視的地方」。不太清楚為什麼會有這個名字。但是這個 1x1 米的小平台站著是挺刺激的,可以直接往下看到整個 Nose 的起步點。線路從這裡開始呈略仰角,暴露感增強。從這裡開始,線路處在一個大夾角里,遮擋了太陽,也遮擋了手機信號,直到頂峰。

第26段

這是一段乾淨的裂縫,田野基本上 Free French Free 的形式進行攀登,爬的還挺快。最後結束前是一段 5.7 的簡單攀爬,可以不用繩梯。這一段很長,有接近 50 米,爬到頂就到了 Camp 6。這裡可能是全程最後一個露營平台,離頂峰也不遠了。Camp 6 據說味道難聞,還有很多垃圾。我們感覺還行,確實邊上的裂縫裡有垃圾,但是尿騷味不是很重。

第27段

Changing Corners 是全程最難的 free 繩距,定級達到 5.14a。對於器械攀登來說,感覺並不是最難處理的。我們在這裡重新遇到了 Jacopo 和 Babsi,他們從頂上降下來,在 27 段中間的地方搭了個吊帳,準備磕線。我們碰到還聊了幾句,告訴他們 Great Roof 都是水,可能很難 free 爬。

開始是一段雙裂縫,後面兩條裂縫並在一起消失,上面有一些掛片可以用,過了掛片就要轉到角落去開始爬一段不長的夾角細縫。注意轉角之後下一個保護要掛高一點。轉角的岩石很鋒利,沖墜有可能割繩,有前人在鋒利處貼了膠布。感覺這一段並沒有前面 25 段的 12d 細縫難。因為是夾角,所以踩在繩梯上可以有更多支撐,感覺要穩一點。夾角細縫到上面逐漸變寬。這一段也很長,有接近 50 米。

吳爭跟攀的時候,本來習慣聽到拖包上升的呲呲聲,很奇怪這一段竟然完全沒有聲音。回頭一看,原來因為線路呈仰角,拖包完全懸空在上升,然後再往下看一眼,仰角帶來的暴露感確實很強烈。雖然明明知道這對攀登沒有什麼影響,但是恐高天性還是能讓人感到緊張。克服跟攀暴露感小竅門:把外套的帽子立起來,讓自己沒那麼容易往下看,就可以專註向上爬了。

第 27 段頂的保護站很有意思,在一個指縫的兩側各打了一個掛片,也是懸空的保護站,用起來比較擠。

第28段

田野選擇了從左邊仰角掌縫攀登,難度不大,只有 5.10c/d,翻過之後一段挺長的 5.8 裂縫,收起了繩梯通過。這一段的保護站可以稍微站一下,比起前一個要舒服多了。

第29段

這裡田野感覺比較累,轉由吳爭領攀最後兩段。29 段起步也是很直白的 C1 裂縫,盡量站高能夠提高效率。經過一段 5.6 有雜草的「通道」之後有兩個掛片,把繩子掛在右邊的掛片上有利於讓繩子走線更直,減少摩擦。後面這段是 C2F,意味著有一些前人卡在縫裡的保護器可以利用,用幾個小塞子過起來也不麻煩。結束到達的保護站叫做 Wild Stance,簡而言之就是很有暴露感很炫酷的一個位置。

第30、31段

因為 30 段比較短,所以這兩段打算連爬。第 30 段也是很好的 C1 裂縫,紫色塞子用的多一點,再次稱讚 The Nose 一路的經典裂縫。31 段就是最後的 bolt ladder,有兩個仰角要翻。領攀過仰角的時候還是要用不少腰的力量,畢竟腳差不多是懸空蹬在繩梯上。留快掛的時候要考慮跟攀者,盡量留成直線,最右邊的幾個就別扣了。

走完 bolt ladder,就是一段沒啥保護的 5.5,除了繩子拽得有點重,其他沒什麼難度。這裡的岩質和下面不太一樣,變得特別糙,有點傷手,也有很大的摩擦力。

田野跟攀的時候果不其然感覺到了很強的暴露感,底下就是近千米的空氣,人懸在半空仰角下面,身體還順著繩子打轉,很刺激。兩個人都到了之後,一起把拖包再往上搞一點,放到標誌性的大松樹下,下午 7 點半,我們的 The Nose 攀登正式宣告成功。

下撤

結語

完成最後一段領攀最後看到頂上大松樹的時候,心裡突然有種莫名其妙的感動情緒。去年特別火的兩部跟酋長岩相關的電影 Dawn Wall 和 Free Solo 講的都是世界頂尖的攀登者在這裡的故事,人總有代入感,看電影的時候,就容易特別期待自己在酋長岩上的時光。雖然我們爬的線不難,也沒有什麼特別刻骨銘心的回憶,但畢竟是一個多年小理想最終實現的時刻,可能帶來了一些小小的感動。

我們倆都是屬於準備派的人,希望把主要精力花在事先訓練和準備上,然後在正式攀登里盡量閑庭信步。作為搭檔,能力相近,特點互補,而且也一起爬了很多年了,配合比較默契。The Nose 其實是酋長岩上面最簡單的幾條線之一,本身並不難,不少人只訓練了一次其他大岩壁線路,就直接上了 The Nose。只要最後完成了線路,固然沒有什麼問題,只是這樣會爬得很辛苦,沒有力氣去享受線路上一段又一段的五星經典。

除了報告里提到的幾個其他攀登者之外,這裡有很多日韓攀登者也是大老遠飛過來,聽說韓國人特別喜歡爬 Zodiac。攀登的最後一天,Alex Honnold 也在酋長岩上 free 了另外一條線。我們攀登完成三天後,有一隊家庭隊,帶著 10 歲零 2 個月的女兒完攀了 The Nose,她成為了歷史上最年輕的完攀 The Nose 的人。酋長岩上卧虎藏龍,每個人都在講述著自己的故事,希望關於中國人的故事會越來越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岩點 的精彩文章:

電子路書近期更新兼總覽
關於保護站,掛片可以直接連接繩索嗎?

TAG:岩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