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厲害了!「腳手架型」父母,如何正確幫助孩子直面困難?

厲害了!「腳手架型」父母,如何正確幫助孩子直面困難?

昨天帶孩子去公園滑滑梯,有個兩歲左右的小女孩,第一次玩滑滑梯,一開始她勇敢地從樓梯上上到滑梯上面,可是往下滑的時候她卻猶豫了。滑梯有點陡,小女孩生怕自己會摔下去,此時小女孩望向旁邊的爸爸,渴望得到爸爸的幫助。

爸爸明白小女孩的意思,對小女孩說:「沒事的,你看你都上去了,試著自己滑下去,不會摔倒的,你看別人都滑了,都沒摔倒。」可是小女孩依然不敢往下滑。此時爸爸走到她旁邊,用一隻手勾住小女孩後面的衣服領子說:「那我來幫助你吧。」有了爸爸的「幫助」,小女孩順利地滑了下去,享受到了滑梯帶來的樂趣,膽子也開始大了起來,開始反覆玩,滑了很多遍。

爸爸的做法其實是很睿智的,沒有放手不管,也沒有大包大攬,適時地做了一回「腳手架父母」。

1

什麼是「腳手架父母」?

在《優秀父母教養實踐指南》這本書里,作者提出「腳手架父母」這樣一個概念,那什麼是「腳手架父母」呢?

眾所周知,腳手架是一種臨時性的結構,用於支持施工人員工作,其關鍵特點是「支持」和「輔助」。作為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成為孩子的「腳手架」,給孩子提供支持和幫助即可,而不是放手不管或者直接自己做完。

最初看到這個概念的時候,我第一時間想到自己小時候剛開始學騎自行車,那時候母親扶著我的自行車后座,讓我在前面練習。母親教給我不要看腳蹬子,保持好身體的平衡,眼睛看向前方。母親告訴我說:「你別害怕,按照我的方法反覆練習即可,我會在後面保護你的。」

我按照母親教的方法全神貫注看向前方,練習幾遍之後,就可以順利地保持身體平衡,當我騎了一段路之後才發覺母親早已放手,並沒有跟在我身後幫我扶自行車。從那以後我就學會了騎自行車。

我曾經看到過有的父母在教孩子騎自行車的時候,在簡單跟孩子講了技巧之後就讓孩子自己練習,結果孩子摔了幾跤,受到了驚嚇,再也不敢嘗試了。

還有父母在教孩子騎自行車的過程中生怕孩子摔跤,一邊牢牢地在後面扶好自行車,一邊讓孩子在前面蹬,結果孩子過於依賴父母,父母一放手就開始倒下。

「腳手架父母」會給予孩子恰當而必要的幫助,但只是臨時的,一旦孩子基本掌握了,隨時準備撤除。就像建築施工期間需要腳手架一樣,腳手架常常比比建築物要高一些,在建設期間為建築提供各種物質和資源,但一旦建築物完善了成型了,腳手架就要逐步拆除。

2

想要正確搭建「腳手架」,必須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我曾經看過《超級育兒師》的節目,裡面有這樣一個案例:姐姐叫小米,今年五歲,妹妹叫納米,今年一歲,這個二胎家庭有著很多家庭存在的特性,那就是自從有了老二之後,老大開始無比淘氣,扔東西、欺負妹妹、動輒就哭鬧不已,父母罵她、批評她、懲罰她都無濟於事。

後來,家人無奈之下請來了育兒師幫助,育兒師細心地用了幾天時間來觀察這個家庭的日常情況,後來發現爸爸媽媽在有了妹妹之後就忽略了小米的生活,誇獎小米的標準也是建立在妹妹哭了或者笑了的基礎上,而小米之所以故意淘氣,只是因為她認為家人都愛妹妹而不愛她。

後來,育兒師就針對這個情況和家人處理姐妹矛盾的態度,跟全家人分別做了溝通,對家人的行為進行了調整,也給孩子重新制定了規則,很快就解決了問題。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得了出來,孩子的任何非正常行為,都是基於她的心理需求,我們總是說要給孩子建立規則,可是卻往往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建立規則的基礎上,我們還要對孩子進行情感上的彌補。

就如真人秀里的小米和納米一樣,很顯然因為納米的到來讓小米感受到了情感上的危機,認為自己不被父母所愛,而此時父母只是看到了小米表現上的淘氣,並沒有深層次地分析淘氣背後所發出的「求救」信號,沒有及時地幫助孩子搭建「腳手架」,所以既傷害了親子關係,又導致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張。

而育兒師通過觀察家人之間的相處關係,敏感地察覺到了小米內心的情感需求,指導家人多關注小米,在小米搞破壞的時候不要一味關注她的行為,而是要及時體察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並表示共情,讓小米感受到家人的愛之後再引導小米接納納米,一步步地搭建好幫助孩子走向成熟的「腳手架」,最終解決了家庭矛盾。

那麼我們作為父母,必須多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時地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了解孩子內心的真正想法,促進孩子去理解自己和感受他人。這樣才能在孩子犯錯或者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體察到孩子的需要,給孩子搭建好正確的「腳手架」。

3

如何正確地給孩子搭建「腳手架」?

現在很多家庭孩子較少,父母和老人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而正是這種照顧,剝奪了孩子成長和鍛煉的機會,那麼我們作為父母,怎麼才能把握好分寸,即不溺愛,又不撒手不管,正確地做一個「腳手架父母」呢?

01

正確分析和理解孩子的需求

我們作為父母,在孩子需要幫助時,一定要有個正確的分析和判斷,明白孩子所要尋求的幫助到底是屬於哪個階段。一般情況下我們把孩子需要解決的事情分為三部分:一是孩子可以獨立完成的、二是孩子需要父母輔助的、三是需要父母代勞的

針對第一種孩子可以獨立完成卻來求助於父母的,可能是孩子本身的不自信或者出於對父母的依賴心理,那麼此時父母切勿輕易插手,鼓勵孩子獨立完成。針對第二種需要父母輔助完成的,父母要及時給予孩子支持,但不要大包大攬,正如開頭所說的滑滑梯小女孩的爸爸一樣,做「腳手架父母」,適當給予孩子幫助,這其實不僅僅是在行為上幫助了孩子,更多地是在心理上給予孩子支持,讓孩子有勇氣去面對未知。

針對第三種孩子完全不會,需要父母代勞的行為,父母也要邊做邊教給孩子。比如我們的孩子不會系鞋帶,大多父母為了節約時間會說「來我幫你系吧」,而「腳手架父母」則會先仔細觀察孩子哪個地方不會,然後再詳細教給孩子如何去做,示範給孩子看,讓孩子不斷練習,最終自己學會。

02

不急於否定孩子的感受

我們的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其實就踏上了融入社會的第一步,沒有人能夠跟隨孩子一輩子,所以說讓孩子自己適應這個社會是我們需要做的事情。

比如孩子告訴媽媽「小夥伴們都不願意跟我玩」,一般的父母會怎麼說:「不會的寶貝,你這麼可愛,他們怎麼會不喜歡跟你玩呢?」這樣其實並不能安慰孩子,反而還會給孩子傳遞一個信息:他的感受都是錯誤的。但實際上他的感受都是對的,並且他終將獨自去面對這些人際交往。

好的父母要懂得輸導孩子的情緒,不急於否認孩子,比如遇到以上情況,「腳手架父母」會先強調理解孩子的感受並表示共情:「我理解你的感受,他們說不跟你玩你肯定很難過,媽媽小時候也遇到過這種情況。」然後再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那今天是什麼原因大家不想跟你玩呢?」

「腳手架父母」處理事情的方式絕不是引導孩子去迴避,而是巧妙地通過同理心,在認同孩子感受的基礎上再去安慰孩子,一旦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就會大大減輕孩子在該事件中的受挫感,並且難過的情緒也會得到一定的緩解,等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再去引導孩子從更積極的角度去理解這件事。

03

善於引導孩子搭建社會能力

前幾天帶孩子去跟幾個朋友聚會,朋友們去得早,兩個孩子在兒童區玩太空沙,正用模型堆起了一個又一個城堡,我家孩子眼巴巴地說:「哥哥,我可以跟你們一起玩建城堡的遊戲嗎?」兩個孩子顯然很排斥新來的小客人,冷冷地說:「不用了,你玩樂高吧。」聽了這話,我家孩子眼圈都紅了。

此時如果我再去問兩個孩子,能否讓我家孩子一起加入,那得到的回復很有可能也是拒絕,因為這是一個單向選擇的問句,我只有50%的可能性會成功,而孩子往往不會委屈自己迎合別人。

然後我悄悄把我家孩子拉到一邊對她說:「你看兩個哥哥是不是在堆城堡,那麼城堡搭好了,還需要什麼呢?」我家孩子說:「城堡還需要衛兵和公主。」顯然孩子是引入了故事情節,我跟孩子說:「樂高那邊我看到有一些小人,你去找一下看有沒有公主、王子和衛兵,看看兩個哥哥是不是需要。」孩子高興地找到了幾個小人拿到兩個哥哥的旁邊,告訴他們城堡需要有衛兵和公主才能完整,這樣一點點融入了他們的遊戲當中。

孩子很多時候會遇到社交困難,那是因為他不容易去理解別人的行為、領會別人的意圖,也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我們不要去以大人的身份幫助孩子強制介入,這樣非但不會起到好的作用,很有可能還會適得其反,使得孩子最終被孤立。我們所要做的,是搭建正確的「腳手架」,教給孩子如何體察別人的意圖,引導孩子去嘗試和思考,找到突破瓶頸的解決方案,從而實現自己的社交需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超級育兒師 的精彩文章:

你是我永遠的好朋友
6歲前不培養這種能力,當心孩子比同齡人落後好幾倍!

TAG:超級育兒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