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書生在海外建立亞洲首個共和制國家,想歸順清朝但乾隆拒絕
提起羅芳伯這個名字,很多人肯定會覺得特別陌生。但是梁啟超對他的評價很高,我們知道梁啟超曾經寫過一本書叫作《中國殖民八大偉人傳》,其中之一便是羅芳伯,梁啟超以「偉人」許他,可見此人不簡單。
此外,印度尼西亞前總統瓦希德如此評價羅芳伯,「1787年華盛頓當選首任總統、實現聯邦的美利堅合眾國,建立共和制。然而,我們客屬地區領袖羅芳伯於1776年就在世界第三大島婆羅洲(今西加里曼丹)東萬律創立『蘭芳大總制』共和體制,比美國早10年。以此歷史貢獻而論,羅芳伯亦不亞於華盛頓。羅芳伯堪稱與華盛頓並列的世界偉人之一。」瓦希德的評價不可謂不高,這就使得我們非常好奇,這個羅芳伯究竟是何許人也,竟然能得到如此高的讚譽。
我們不妨走近羅芳伯,揭開歷史迷霧,領略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圖1 羅芳伯(1738年-1795年),原名芳柏,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蘭芳共和國的締造者和印尼婆羅洲開發的重要貢獻者。
說起羅芳伯,家世並不顯赫,不過是出生於廣東嘉應州石善堡的一個耕讀之家。生於1738年,卒於1795年,主要生活於乾隆時期。父親叫羅啟隆,母親楊氏,總共生了兄弟三人,芳伯排行老大。據史書記載,羅芳伯自小就與眾不同,說他「負奇氣,性豪爽,尤喜結納」,「自幼學文習武為群兒冠」,看起來文武雙全,將來肯定有出息的樣子。總之,就是具備當領袖的氣質。他做事也非常勤快,「嘗於讀書習劍之餘佐治耕牧,遇事勤奮,鄉里稱之」,由於風評很好,在家鄉的「人設」也是極好的。可是往往是事與願違的,自從他考上秀才後,屢試不第,只能「耕辛憑舌,苦硯為生」,在家鄉當起了「孩子王」,成了教書先生。這樣看起來,故事似乎就結束了,和歷史上那些落魄書生沒有什麼兩樣。
但是,故事遠沒有結束,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
圖2 清代科舉考試
由於羅芳伯這個人頭腦比較活絡,覺得自己不能在一棵樹上弔死,他早年就覺得「藝多不壓身」。因此,在學習文化課之餘還苦練武功,因此自是與一般的秀才不同,他的武功也是非常的高強。但是這又有什麼用呢?現在還不是高不成低不就嘛!我們常說「機遇是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這話雖然被說爛了,但一點也不假。當時正掀起一股出洋開金山的熱潮,羅芳伯覺得與其在這裡窩囊一輩子,還不如出去闖一闖,「萬一成功了呢?」。於是便和一些同鄉一起來到了「金鄉」坤甸。可以看出他此刻躊躇滿志,在《游金山賦》中寫道:「予自忖曰:既從虎門而出,定直達乎龍宮。」
來到島上以後,依然重操舊業,教書為生。他發現當地的華人居民很多都是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這在很大程度上觸動了他。於是便決定帶領老鄉們致富,擺脫貧窮。便著手成立了「採金」公司,一下子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因此羅芳伯三個字不僅在華人圈子裡,就是當地土著中也廣為流傳。
圖3 蘭芳公司印章
溫飽問題是解決了,但治安問題又來了。當地治安極差,匪患猖獗。為了自保,羅芳伯組織成立了「同鄉會」,並聯合婆羅洲的蘇丹一起抵抗土匪,最終大獲全勝。這次戰鬥中,羅芳伯表現出出色的領導能力和軍事能力,大家信得過他,所以一致推舉他為領袖。之後,隊伍越壯越大,一下子到了三萬,後來又有當地二十萬人主動歸附,就連蘇丹也表示願意俯首稱臣,但被他屢次拒絕。在蘇丹的一再請求上,羅芳伯接受了「禪讓」,但表示絕對不做「國王」。1777年,這是非常特殊的一年,羅芳伯以東萬律(今坤甸)為首都,建立起「蘭芳大總制共和國」建立,治下的一百一十萬軍民共同擁護他為「大唐總長」,尊稱「芳伯」。
當上「大唐總長」後,遇到一件事,即爆發了鱷魚災難,正是這件事樹立了他的威望。鱷魚來勢兇猛,很多人都命喪魚口。羅芳伯採取了兩手策略,一方面在鱷魚經常聚集的地方埋伏好弓箭手,並派人投毒;另一方面,又效法韓愈當年治理潮州的故事,擺設祭桌,宣讀祭文,勒令鱷魚速速離去。不知怎麼回事,這鱷魚果真就離開了。這件事在老百姓口中越傳越神,羅芳伯的威望也越來越高。此後,羅芳伯依託採金業大力發展經濟,建立了採礦、農業、交通、文教體系健全的一個獨立共和國。
圖4 蘭芳共和國
建立國家後,羅芳伯畢竟是大清人,因此想要歸順清廷,作其藩屬國,但乾隆皇帝根本不把這些「天朝棄民」放在眼裡,斷然拒絕了這種請求。其實,歸順清朝也是迫於形勢的壓力。因為當時的荷蘭一直覬覦著「蘭芳共和國」,依附清朝,實則是為自己找個靠山。雖說沒有如願,但在屢次請求下,清廷最終同意與其開展貿易。這下子,羅芳伯便拉大旗作虎皮,對外號稱自己是大清的藩屬國。荷蘭雖然垂涎欲滴,但畏於清朝的實力,也只能放手了。
在羅芳伯的帶領下,蘭芳共和國一時建成了美麗家園,成了魚米之鄉、金礦之鄉。但畢竟人有旦夕禍福,1795年,也就是蘭芳共和國成立的第19年,羅芳伯因病在坤甸去世,享年58歲。之後,由江戊伯繼任,確保了政權的平穩過渡。由羅芳伯創立的以曼多為核心的「獨立政權」先後延續了110多年,在內海外華人中廣為流傳。
圖5 蘭芳共和國遺址
之所以說「蘭芳」是亞洲第一個共和國,是因為他不僅取消了王位世襲制度、大力發展教育,還依法治國,全國分為省、府、縣三級,實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即「國之大事,皆咨決眾議而行」。至於繼承人制度,則採取了禪讓與民眾選舉相結合的方式,也就是在上任領導人去世前提名,但最終能否繼承還得看民眾的意願。之後,蘭芳國和國先後選舉出12位總長,直到1886年被荷蘭吞併。後人為了紀念羅芳伯,在其家鄉建立了羅芳伯紀念堂,廳內有副對聯「百戰據河山,揭地掀天,想見當年氣概;三章遵約法,經文緯武,猶存故國冠儀」,可謂高度概括了其一生事迹。
1793年6月8日的英國《泰晤士報》如是評價蘭芳公司,「蘭芳大總制共和國元首即羅芳伯的神奇貢獻,貴在與當地婆羅洲蘇丹有機聯絡在一起,協調各族民眾,推行原始的雅典式的共和體制,經濟亦有規模發展。國力雖後於西方諸國。其意義卻不遜於1787年華盛頓當選為第一任總統、實現聯邦的美利堅合眾國的民主共和走向。」的確,這是羅芳伯對於現代共和制的一次偉大嘗試,雖然只延續了110多年,但其意義是永遠不能磨滅的!
※「死亡之城」切爾諾貝利:人禍釀成史上最大核泄漏事故
※品鑒紫砂壺:人養壺三年,壺養人一生!
TAG: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