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軍未大量裝備賽電槍的原因

清軍未大量裝備賽電槍的原因

馬克沁機槍,世界上第一挺能夠自動連續射擊的槍械,1883年時,由英國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發明;次年,就獲得了專利,開始了小規模的製造。

1884年,馬克沁在倫敦舉行新槍發布會,李鴻章作為清廷代表出席,馬克沁親自操槍,馬克沁機槍在半分鐘內射出了300發子彈,令各國出席的代表無不驚得目瞪口呆。

李鴻章,對馬克沁機槍的厲害深知肚明,但可調用的資金欠缺,就下了一挺的訂單,由於此槍射速極高,李鴻章將其起名為「賽電槍」。

此槍帶回國內,由金陵機器製造局於1888年仿製成功,這挺馬克沁單管機槍,被正式命名為賽電槍,顧名思義就是射擊速度似閃電一般快速,可見這把彈鏈供彈每分鐘600發射速的馬克沁機槍威力非常強大。

賽電槍,是中國製成的第一代重機槍,但量產始終不足;至1896年,十門連珠格林炮、四門神機連珠炮和賽電槍相繼停造,遂開始製造抬槍及磅子快炮。

可見李鴻章親手操辦起來的金陵機器製造局,對武器裝備的製造走了很大的彎路,浪費了許多寶貴的資源,抬槍,是一種清廷獨有的武器,分前裝滑膛、前裝線膛及後裝線膛等,品種十分繁雜,重量極大,一般有15公斤左右,最起碼需要兩人配合才能使用。

金陵機器製造局所有第一流的現代化機器,都用來生產一些無用的軍械,特別是用來製造抬槍,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其他國家有類似的武器,而清軍包括政府官員以及工廠職工卻對抬槍既滿足又得意,埋下了日後被戰敗的伏筆,因為這種笨重的抬槍,在戰場並沒有什麼卵用。

至於賽電槍,沒有大規模裝備清軍的原因,依然是射速高的原因,太浪費子彈了,畢竟賽電槍利用火藥氣體壓力取代過去的人力,使槍支開鎖、退殼、送彈、射擊等一系列動作自動完成,一扣扳機,子彈噴涌,射出去的都是白花花的銀兩。

由於賽電槍射速高,子彈消耗量大,用李鴻章的話來說:「太貴了!」是的,賽電槍不僅槍械本身貴,而且由於射速高,子彈供應都成問題,相比較清軍大都裝備的是單發栓動步槍,賽電槍就是一把戰場上的吞彈巨獸,子彈真心用不起。

至於網路上所說清廷將大量軍費用在北洋和南洋海軍身上,這個說了沒錯,但要說清軍陸軍成了後娘養的,導致其裝備落後,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實際上,清廷海軍包括陸軍,其武器裝備作戰性能都在日本陸軍和海軍之上,最關鍵的是清軍陸軍的作戰意志和作戰勇氣不足才導致戰敗,順帶葬送了亞洲最強大的海軍北洋水師,如果劉公島炮台不失守,北洋水師也不至於全軍覆滅。

據本文推送者查閱到真實的戰爭資料,平壤戰役,清軍丟棄大炮48門,步槍1萬餘支;鴨綠江防之戰,再丟失大炮78門,槍械4400支;大連灣、旅順口失陷,日軍繳獲大炮270多門,槍械600支;以上數處清軍遺棄的炮彈達數百萬發,子彈達4000萬發以上。

甲午戰爭,全過程當中,日軍僅消耗子彈124.18萬發,炮彈34090發。兩相比較,怎不令人觸目驚心!李鴻章曾哀嘆,淮軍部隊遺棄大炮,「令我寒心,再發再棄,當如之何!」可見,清廷陸軍其戰鬥力就是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平視野 的精彩文章:

侵華日軍關東軍和華北方面軍司令官級別
倘若美伊開戰沙特將坐收漁翁之利

TAG:國平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