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是唐朝功臣,皇帝高興時為他立碑撰文,生氣時就要抹去他的功績

他是唐朝功臣,皇帝高興時為他立碑撰文,生氣時就要抹去他的功績

元和十四年(819年)七月,唐憲宗下詔磨去韓愈撰寫的《平淮西碑》,命其他翰林學士重新撰文勒石。一時間,天下物議紛紛。

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像是返回了春秋戰國,藩鎮紛紛自主開來。一些藩鎮不僅自己任命屬吏,連節度使這樣的一把手也自行廢立。蔡州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自從建中四年(783年)淮西節度使叛唐開始,蔡州一共經歷了三姓四將,並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軍事準備,時刻準備著跟朝廷翻臉。

唐憲宗是個有施政理想的皇帝,他不顧朝中多數大臣的反對,在宰相裴度等人的支持下,下詔對蔡州用兵。最初幾年,雙方互有勝負。元和十二年十月,裴度部將乘敵不備,在風雪掩護下晝夜行軍,突襲叛軍老巢,活捉叛軍首領,結束了長達五年的平叛任務。同時,裴度還建議唐憲宗分清首惡與脅從,嚴懲首惡,從輕處理一般軍官與士兵,願意回鄉的一律放行,蔡州因此得以穩定。

這場戰爭結束後,唐憲宗封裴度為晉國公、金紫光祿大夫,並授意韓愈寫了《平淮西碑》,勒石豎於汝南城北門外,以表彰裴度的不朽功勛。然而,《平淮西碑》豎立不久,裴度就與唐憲宗因宰相人選問題發生了激烈衝突。

按唐制,宰相由數人組成,入駐門下省的政事堂。裴度平亂後,在朝宰相共有四人,其中裴度主持朝政。元和十三年七月,兩位宰相調出,九月,唐憲宗任命兩名財政官員替補宰相空缺,但裴度反對這兩個人出任宰相,因為他覺得他們不稱職。裴度在淮西前線主持軍事時,負責後勤供應的就是其中一位,軍隊在前方節節勝利,後勤保證卻時有時無。另一位長期手握財經大權,而裴度覺得管錢的人少有廉潔的。於是裴度拉著剩下一名宰相的手,在延英殿當面向皇上表示萬不可用此二人。唐憲宗沒有同意。裴度回宅後一夜未睡,連夜給皇帝上疏,他在奏章中稱那兩位候選人是「市肆商徒」「佞巧小人」,一旦將他們放到相位上,一定會「中外駭笑」,甚至「億萬之眾離心,四方諸侯解體」,說到激動處,還直接批評起皇上來,最後甚至以掛冠而去相要挾。

讀了這篇上疏,唐憲章憤怒至極,他對周圍的人說:「裴度黨見太深,如此激訐之言豈是君子所言?」自此,唐憲宗逐漸疏遠了裴度。元和十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唐憲宗將裴度趕出京城,任命其為河東節度使。這樣做還不解氣,三個月後,唐憲宗又下令磨掉韓愈寫的《平淮西碑》。

憲宗下詔磨掉《平淮西碑》,表面的理由是參與裴度平叛的將領與將領家屬對碑文所寫的內容有意見,實際上是要向裴度使些「臉色」,藉此警告裴度。幸好唐憲宗是個有作為的皇帝,因此,他的「臉色」使得還算有限度—只是皇帝可以隨意向大臣使「臉色」,大臣卻無可奈何,那天下自然也就成了皇帝一個人的牧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歷史007 的精彩文章:

七國之亂,其餘六國都被廢除,為何楚國能獨善其身
西方國家請清廷派遣使團屢碰壁,他們換了種說法,清廷立刻同意

TAG:淘歷史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