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為什麼越來越不相信「幻想」?

你為什麼越來越不相信「幻想」?

編者按: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PsyCh Journal 編輯王日出在中科院之聲開了一個雜貨鋪,鋪子里有各種有趣的心理學百貨。歡迎大家沒事過來逛逛。

因為兒童節的關係,五月底到六月初上映了很多部動畫片。其實動畫片的觀眾不僅是兒童,很多成人也喜歡。因為在動畫片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將想像轉化為現實。比如在剛上映的機器貓大電影里,除了常見的竹蜻蜓、任意門,機器貓又帶了「異說者俱樂部徽章」,只要帶上這個徽章,假說也會變成現實——月亮的背面也會出現兔子王國。

想像是對頭腦中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過程。其中包括與個人願望相聯繫且不一定以客觀規律為依據的幻想。有學者認為人們之所以能夠從幻想中獲得快樂,一方面是因為幻想激發了人們的想像,另一方面因為幻想也可以成為人們在無力時的一種精神寄託。但是由於兒童的學習能力很強,同時對世界的理解和認知水平很低,他們會模仿動畫片中幻想出的行為,從而做出錯誤甚至危險的行為。

幻想的內容來自個體對人腦中記憶表象的再加工,其基礎是已經有的記憶。因此幻想並非憑空而來,而是隨著大腦的成熟發育而產生。一般認為,兒童在2-3歲時產生記憶,隨之產生幻想。由於知識儲備和經驗不足、認知資源有限,兒童早期的幻想往往是沒有目的、沒有連貫主題的自由聯想,到了4、5歲以後,兒童的幻想才開始有了一定的目的和意義。

在動畫片或者故事傳說中,還有很多幻想出來的人物。家長們喜歡用這些人物來表揚或者嚇唬孩子,比如「你要乖乖的,聖誕老人就會給你送來禮物」、或者「你再淘氣,大灰狼就要來了」。這招對付幼兒園的小朋友還可以,但對小學生就已經沒什麼用了。研究顯示,兒童在7-8歲時就可以準確區分幻想和現實人物,並達到成人的水平。

與分辨幻想人物相比,兒童能夠分辨真實和幻想事件的年齡更小,在5-6歲時,就可以準確區分幻想和現實事件。比如一些違背自然規律或者物理原理的事情,像是水倒流、人在天上飛等等。因為這些事情在生活中並不存在,因此他們會對這些反常規的幻想事件感到驚訝。

孩子會不會相信幻想,與情景和個人經驗有關係,與現實生活越相近,越容易讓兒童相信。比如孩子會更相信在商場里演員裝扮的聖誕老人,而不那麼相信動畫片裏海綿寶寶的超能力。而如果曾經有過某些經驗,比如在聖誕節一早看到聖誕樹下突然多了禮物,也會讓孩子更相信幻想的人物和事情。研究者們在萬聖節的前一周向學齡前兒童介紹了「糖果女巫」這樣一個幻想人物,並說明「糖果女巫」會在萬聖節的晚上到他們家中把糖果換成玩具。兒童被分為了兩組:在實驗組中,「糖果女巫」到了孩子家並把糖果被換成玩具,而在控制組中,「糖果女巫」沒有去孩子家。實驗者們在萬聖節後詢問兒童是否相信糖果女巫的存在,那些家裡來過「糖果女巫」的孩子們,更傾向於相信「糖果女巫」的存在。

「人之初、性本善」,兒童也更容易相信那些帶有積極感情色彩的幻想事件。他們更容易相信「好的」幻想會真實發生,而「壞的」幻想則在現實中不存在。這可能是因為兒童天生的一種調節情緒的方式:通過相信好事情的存在和壞事情不存在,來減少負面情緒、增加積極情緒。不過負面情緒的幻想也不盡相同,對4-5歲的兒童來說,他們認為傷心的事情會發生,但讓人害怕或者生氣的事情則不會發生。容易感到害怕的孩子更不會認為讓人害怕的幻想事件會在生活中發生。這可能是因為害怕或讓人生氣的事情會讓孩子感到更大的恐懼和威脅,從而會出現「主觀否認」的現象。

實際上不止是兒童,成年人也會用「積極幻想」作為一種調節情緒、自我保護的方式。積極幻想是個體在生活中或在面臨威脅性情境、壓力性事件時所做出的一種對自我、現實生活和未來消極方面的認知過濾,而這種過濾是以歪曲表徵方式投射到個體的自我意識中。積極幻想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對自我不切實際的積極看法、對未來的盲目樂觀、誇大個人對現實的控制能力。積極幻想雖然是對現實的一種背離,但是積極幻想顯示了個體對現實的積極把握和樂觀知覺,同時也體現了個體對自我價值和自尊的一種保護,有助於適應刺激核威脅,降低負面情緒。

動畫片雖然是假,暫時當它是真,體驗無所不能的力量和無比美好的純善,也是一種小幸福。

來源:PsyCh Journal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科研人員對磷脂在土壤中的快速周轉研究證實了PLFA方法的經典假設
冰川環境中微生物和溶解性有機物相互作用研究取得進展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