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晏子和孔子都是絕頂大智慧的人,看他們的和與同

晏子和孔子都是絕頂大智慧的人,看他們的和與同

首先是年齡。晏子就是晏嬰,歷史上沒有記載他的出生年份,但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而在公元前556,也就是孔子出生的五年前,晏嬰已經接替他的父親晏弱成為了齊國的上大夫。考慮到之後晏子輔政長達五十餘年,所以當時的年齡應該不會太大,這樣他和孔子應該是兩代人。

其實是形象。絕對是巨大的反差。孔子的身高應該超過一米九,就是在現代也算是高個子,「長九尺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而晏子在他那個時代也是十足的矮個子,身高也就一米四齣頭,「長不滿六尺」。腦補一下兩人見面的場景,必須是孔子「屈就」啊。

晏子不是儒家,但他的很多觀點和施政原則很「儒家」。比如他崇尚節儉、重視禮教,更重要的是在他的施政原則中,自始至終貫徹著「仁」的概念。但他對和自己思想一脈相承的「儒家」卻始終不怎麼待見,反而評價的還挺刻薄。他說:儒家能言善辯,法律不容易約束他們;他們自以為是,是很難被管理的臣子;他們崇尚隆重的喪禮和身後事,這不能成為風氣;他們四處遊說,希望君主採納他們的建議,不能用他們來治理國家。這四點評價歷來爭議頗多,也的確有失公允,但也不失為一個「老成謀國」者的建議。關鍵他後面的一句說到了儒家的「硬傷」。晏子自己也很重視「禮」,但他認為儒家的禮實在是太繁瑣了:「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

孔子在齊國施展抱負的希望無疑是被晏子擋住的,但他仍然高度評價了晏子:「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過君子也。」

但說到底,兩人在思想上是相同還是不同呢?我們乾脆通過兩個人對「和」與「同」的理解來看一下。

孔子有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他的眼中,「和」與「同」是相對的。而其中「和」是內在的,是高級的,同是外表的,是簡單的。

一直認為晏子可能應該是更好的老師,因為晏子會說話,他會打比方把事情說明白。《左傳》中記載他和齊國國君討論這個問題,國君問他:和與同有什麼差別呢?晏子直接打了個比方:這就像是做一碗湯。放入油鹽姜蔥等調料,然後加入準備好的魚肉蔬菜,加入適量的水,控制好火候等等。缺鹽就加鹽,缺姜就加姜,最後這鍋湯才會美味。(能好喝?)

但是這個美味究竟是哪一個步驟決定的呢?少一點東西行不行呢?都不行。即無法分辨哪一步更重要,也無法分辨哪樣東西更重要。把這些「五味」融合成「一味」才是最終的美味,這就是「和」。如果食材、調料的數量不變,但所有的只能是一種東西,一個味道,那就只能是「同」了。

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在那個時代,對「和」與「同」的理解是關乎個人思想精髓的大問題,從這一點說,晏子和孔子其實很相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先生講故事 的精彩文章:

二戰期間,蘇德戰爭中的十組數字
她們和居里夫人一樣,都是卓越的女科學家,曾被埋沒,只是因性別

TAG:吳先生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