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我國古代調兵遣將的一種信物「符」「虎符」兵符為什麼沒有偽造?

我國古代調兵遣將的一種信物「符」「虎符」兵符為什麼沒有偽造?

兵符,指古代傳達命令或調兵遣將所用的憑證。用銅,玉或木石製成,作虎型,為虎符。製成兩半,右半留存在國君,左半交給統帥。調發軍隊時,必須在符驗合後,方能生效。

兵符之所以造成虎形,與我國古代對虎形象的崇拜有很大關聯。虎符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盛行於戰國、秦、漢。與虎符性質相近的還有節、牌等。

現存最早的虎形符節是戰國時期的「辟大夫虎節」和「韓將庶虎節」,其形制、作用與虎符皆同,可視為虎符前身。使用虎符有嚴格的規定,專符專用,一地一符,絕不可能用一個兵符同時調動兩個地方的軍隊。在歷史上,虎符的形狀、數量、刻銘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較大的變化。從漢朝開始至隋朝,虎符均為銅質,騎縫刻銘以右為尊。隋朝時改為麟符。唐朝因為諱虎,改用魚符或兔符,後來又改用龜符。南宋時恢復使用虎符。元朝則用虎頭牌,後世演變為銅牌。

虎符要與詔書同時使用。節的使用沒有地域限制。羽檄曾一度獨立作為發兵信物,表示情況緊迫,請求援助的信物。西漢中央對地方控制力強,調兵權掌握在皇帝手中,東漢地方統兵權逐漸合一,虎符發兵之制很大程度上被破壞,節不斷流行起來。

虎符在古代戰爭中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發生了很多與其相關的故事。《史記》中記載,公元前257年,秦國發兵圍困趙國國都邯鄲,趙平原君因夫人為魏信陵君之姐,乃求援於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將晉鄙率10萬軍隊救援趙國,但後來又畏懼秦國的強大,又命令駐軍觀望。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為了馳援邯鄲,遂與魏王夫人如姬密謀,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內竊的虎符,並以此虎符奪取了晉鄙的軍隊,大破秦兵,救了趙國。

【杜虎符】

「符」是我國古代調兵遣將的一種信物,一般分為左右兩半,兩半相合之後才可調兵遣將。「杜」是秦的杜縣,在今西安長安區。

1975年冬,西安郊區山門口公社北沈家橋村,農民楊東鋒在平整土地時,撿了一塊綠銹斑駁的銅製品,覺得挺稀奇,就拿回家給妹妹當玩具。 然而,時間長了,三年左右,這個物件上的綠銹磨落,露出了閃閃發光的金字,楊東鋒意識到可能是件文物,就送到陝西歷史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當時花50元購買後收藏。

這件虎符僅發現左半邊。虎身上有工藝精湛的錯金銘文9行共40個字,字體為圓轉秀麗的懸針小篆。大意是說虎符分為左右兩半,右半掌握在國君手裡,左半由大將掌管,凡調配50人以上的兵力,必須有國君的命令,將兵符對合後,才能夠調兵遣將。但如果遇到緊急的軍事情況,不必再會符,點烽火即可,虎符的應用充分說明了秦國軍權的高度集中。我們現代漢語中的「符合」一詞即來源於此。

史料記載,秦代各王中稱「君」者只有惠文君一人,而惠文君十三年稱王,十四年更元,這一年是公元前324年。由此推知,杜虎符的鑄造年代應是在秦惠文君稱王之前的十二年內既公元前324至前311年之間。

現在所知的秦虎符,有新郪[qi]虎符,陽陵虎符,杜虎符三個,其中新郪虎符流失法國 ,為巴黎陳氏所收藏;陽陵虎符存於 中國 國家博物館;杜虎符存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中國古代有個神奇的東西,除了玉璽它最重要,那就是兵符。無論是誰,只要擁有兵符,軍隊就唯他是從。信陵君就曾經偷了魏王的兵符公然違抗魏王的命令率兵援趙,甚至還有趙匡胤仗著兵權奪取皇位。兵符如此重要,為什麼民間有那麼多能工巧匠卻沒人想過偽造呢?

一成本極高

古代的兵符基本都是使用金銀銅等貴金屬或者玉石作為加工原料,其冶煉和雕刻技術全是代表全國最高水平的朝廷製造。除此之外,兵符的使用需要分為兩半,皇帝一半,將軍一半,只有皇帝的兵符跟將軍的兵符能合成一塊才能調動軍隊。試問假造這種不規則斷裂的輪廓和複雜紋理的對接需要多高的技術?而要複製兵符的原版模印又需要付出多大代價?正因為需要的技術和材料的成本太高,兵符難以偽造。

二防偽制度

兵符系軍隊調動國家安危,政府自然也有一整套的防偽系統。所有的兵符都必須配合詔書才能使用,而且每地的各支軍隊使用的都是不同形狀不同銘文的兵符。所有兵符的形狀銘文和哪支軍隊相配只有皇帝知道,就算你的兵符和詔書都偽造的完美無缺你也不知道這個兵符是用來調動哪支軍隊的。

三風險太大

一般人都不需要兵符,凡是偽造兵符的基本都是想造反奪權,這種反政府罪在任何時代都是必死之罪,一般工匠誰願意干這把九族的身家性命都搭上的是呢?就算願意,也偽造出了兵符,但一個兵符只能調動一支軍隊。光說秦朝就有七十二郡,下屬縣無數,縱然能調動一支軍隊也不可能對抗整個國家的力量,最後也必定失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山古玩 的精彩文章:

28.35億元,北京保利2019春拍圓滿落槌!保利拍品徵集中
多圖,高古玉視覺衝擊—神秘的紅山文化

TAG:半山古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