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王笛:為什麼中國筷子比日本筷子長

王笛:為什麼中國筷子比日本筷子長

撰文/王笛,歷史學家

最近一些年史學領域對「碎片化」的批評多了起來,特別是對物質文化的研究最容易被人詬病,因為在物質文化的研究中,很難與政治、經濟、國家等「宏大問題」聯繫起來。但是晴佳兄的這本《筷子》,對這個爭論提供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回答:哪怕是研究日常生活的小物件,也是可以回答大問題的。

知道晴佳兄進行這個課題的研究是2011年。劍橋大學出版社請我審查他的關於這個課題研究計劃大綱,寫一份出版的可能性報告。當時便覺得這個課題非常有意思,思路很新穎,而且也非常有意義,便向出版社竭力推薦。2014年,收到出版社寄來的書稿,請我審讀,並希望我寫一段推薦語。閱讀書稿以後,所學東西甚多。

晴佳過去多做史學理論,這項個案研究,顯示了他研究風格的成功轉型。由於他過去善於處理宏大的理論問題,當他進行這項相對微觀的研究時,能夠把視野放得很寬,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我便為出版社寫下了下面這段話:「這是一本非常有可讀性、資料豐富的文化史,對於每天在亞洲乃至其他地區有著15億人使用餐工具——筷子,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歷史圖景。」

《筷子》中英文版(中文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

不久前,收到了這本書的中文版。因為對晴佳的研究我已經比較了解,這次利用讀中文版的機會,重溫了這本書。這個中文翻譯本與英文原版有一定的區別,但是正如晴佳兄在中文版前言中所說的,又補充了不少的中文資料,翻譯本比英文原著資料更豐富。於是便邊讀邊寫了下面的感想。

從日常發現深層文化

人類學家多年前便開始了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研究,如張光直在1977年便主編了一本有關論文集,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日本學者對筷子的使用,對筷子使用的傳統及其在日本文化中的影響進行了多項研究,包括一色八郎、向井由紀子、橋本慶子等。這些學者研究了日本使用筷子的起源和傳統,中國古代筷子習俗的形成等。

人類學家張光直

筷子起源於中國,但是對筷子的研究在中國卻是近年來才受到重視,晴佳的這本書無疑是其中最系統、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成果。這本書從跨文化和比較的角度,對東亞和東南亞的筷子使用的傳統進行了系統的描述。作者追溯了筷子的起源,描述了筷子作為過去兩千年的歷史,探索亞洲飲食文化變化背景下筷子的重要性,分析筷子的不同風格,以及筷子文化的多樣性,描述了筷子在東亞各國在宗教儀式中扮演的角色,分析筷子在政治、歷史、文化、文學、傳說中的象徵意義。

筷子與勺的長期搏鬥

根據考古資料,筷子最初出現在中國是在新石器時代。然而直到公元前4世紀,人們習慣於吃熱食時,筷子用於準備和處理食物,開始是用作烹飪工具。勺子是主要的飲食工具,筷子處於次要的地位,由各種材料製成,包括金屬、象牙、骨頭,但更常見的是竹子和木材,它們價格低廉且易於製作。由於有這種優勢,使筷子越來越普及。從10世紀開始,筷子逐漸超過勺成為最常用的餐具。

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0世紀,筷子發生的三次顯著變化改變了筷子的使用方式。首先,由於人們開始在漢代開始使用小麥麵粉食品,開始用筷子來食用麵條、餃子等。在唐朝以後,筷子使食用米飯更方便,筷子最終取代了勺子。筷子的傳播,經歷了「自下而上」的過程,先在下層社會階層的人群中,並逐漸被精英階層所採用。

筷子不僅僅是用餐器具,也反映出習俗和宗教功能

儘管筷子主要用作取食的工具,但也被用於許多其他場合。因此,筷子在亞洲社會中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不僅限於用餐,也作為禮物,還用作宗教、占卜、算命的工具。二戰後,當亞洲食品進一步傳往亞洲以外的地區時,筷子也成為亞洲食品和文化傳統的一種象徵。

通過對東亞和東南亞使用筷子的各種方式的比較,晴佳還討論了筷子的其他功能,包括在宗教和文化儀式、日常生活中的禮儀。由於各地的飲食文化和烹飪傳統不相同,東亞和東南亞的筷子使用者,也發展出不同的方式、習俗和禮節。中國,韓國,越南和日本使用的筷子在形狀、材料和長度上,都有不同。例如,為什麼中國人使用的筷子往往更長呢,因為自14世紀以來,中國人習慣於在一張大方桌上一起吃飯,長筷子更方便從桌子中央的碗中取菜。而相比之下日本的筷子更短,因為日本人是分食,他們沒有必要用長筷子到桌子中央夾菜。

這本書還告訴我們,筷子不僅作為餐具,而且還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徵來展示它們的重要性,例如對宗教儀式和其他活動的意義。筷子也成為一種常見的葬禮物品,因為人們認為,雖然離開了這個世界,死者到陰間的另一個世界有也是要吃飯的。

跨國和跨文化的筷子

筷子最早出現在中國,後來傳到朝鮮半島、日本和東南亞,因此晴佳的這本關於筷子的研究,並沒有局限在中國,而是擴展到東亞、東南亞乃至更廣大的範圍,他是從世界歷史的視野來觀察這個器物。

例如晴佳描述了東亞和東南亞「筷子文化圈」的形成。不同的人使用筷子作為飲食的工具,也形成了不同的使用方式或風格。雖然早在公元前5世紀就在中國使用筷子,這種用餐工具逐漸傳播到中國周邊地區。越南似乎在公元前3世紀左右便有使用筷子的記載。到公元7世紀後韓國和日本的繪畫中,也描繪過筷子。因此,筷子文化圈基本上是在唐代形成的,因為這期間中國、朝鮮、日本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十分活躍。所以直到今天,韓國和日本使用筷子的方式,仍然保留著唐朝的傳統。

筷子在相當程度上塑造了亞洲飲食文化和社會生活,形成了筷子文化。從遠古時代開始,亞洲人的食物消費主要是穀物,中國人開始最常吃的穀物是小米,後來大米後來成為東亞和東南亞的主食。以及小麥(麵粉)的烹飪和食用如做麵包、餃子和麵條等,都對筷子作為取食工具的作用產生了重大影響。

由於筷子對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和泰國人等的重要性,用筷子的人口在世界總人口的比例非常之大,從而筷子的使用幾乎傳遍了全球,雖然各地區使用筷子人口相差很大。散佈於世界各地的中餐、日餐、泰餐館,以及它們經營的外賣,把筷子的使用進一步普及,既是他們中不少人是只要在吃中餐、日料、泰餐的時候才使用筷子。因此,筷子在亞洲以外的世界中,具有了象徵性的文化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沒有救回對門鄰居的命,我認識到獨居是個大問題
袁凌:命不好的長安姑兒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