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王丹譽:從《敦煌進奏院狀》看沙州歸唐

王丹譽:從《敦煌進奏院狀》看沙州歸唐

王丹譽:從《敦煌進奏院狀》看沙州歸唐

王丹譽:從《敦煌進奏院狀》看沙州歸唐

在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珍藏著一件舉世矚目的珍貴文物——編號「S1156」,名稱是《敦煌進奏院狀》。它是全世界現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國古代報紙。這份報紙「發行」於唐僖宗光啟三年(公元887年),長97公分、寬28.5公分,無報頭,共2000餘字,用毛筆抄寫,是駐敦煌地區的歸義軍節度使張淮深派駐唐朝的進奏官(類似於當今的駐京辦主任),從當時唐朝行在(臨時駐地)鳳翔(今陝西鳳翔)發給歸義軍節度使張淮深的報告。它的主要內容是以報告張淮深派駐朝廷的進奏官向朝廷,為張申請旌節(唐代節度使的政治權力和待遇)的進展情況。發報人自稱「夷則」,是張淮深派駐朝廷負責官報抄傳工作的進奏官。這份報紙被塵封在敦煌一個名叫藏經洞的石窟達1002年之久,1907年才被歐洲人從中國敦煌盜運出境,後藏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圖書館。

1983年,經中國新聞史學泰斗、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教授方漢奇對此經過嚴格考證,確認它為中國古代的報紙,並且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古代報紙,以文物命名的規範,將其命名為「敦煌進奏院狀」。

從編號「S」說起

此件的編號為「S1156」,是因為當年它被斯坦因從中國敦煌盜運至歐洲,並轟動一時。這位斯坦因,全名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簡稱斯坦因,因為各語種的音譯差異,文獻中也有稱其為「司代諾」、「司坦囊」等。他原籍匈牙利,是一名猶太人後裔,1904年加入英國籍。他因最早將《敦煌進狀院狀》等文獻公諸於世,而成為國際敦煌學開山鼻祖之一,並因此成為世界著名考古學家、藝術史家、語言學家、地理學家和探險家。他是當代英國與印度所藏敦煌與中亞文物的主要搜集者,也是該學科最早的研究者與公布者之一。他的代表作至今仍是敦煌和吐魯番學研究者的工具書。

王丹譽:從《敦煌進奏院狀》看沙州歸唐

斯坦因照片

斯坦因曾經分別於1900-1901年、1906-1908年、1913-1916年、1930-1931年四次進行了令世人關注的中亞考察,重點是中國新疆和甘肅,所發現的敦煌、吐魯番文物及其他中亞文物是至今國際敦煌學研究的重要資料。

他在第一次中亞探險中,發掘和田地區、尼雅遺址,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撰寫了《去東突厥斯坦從事考古和地形考察的初步報告》。此後,寫出考古報告是《古代和田》,並有一版通俗讀物《沙埋和田廢墟記》旅行記名冠一時。第二次中亞探險,他發掘古樓蘭遺址,盜運走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中24箱經卷和5箱繪畫和古代絲織藝術品。他在讓敦煌文物轟動整個歐洲的同時,完成了自己的考古報告《西域考古記》和旅行記《沙漠契丹廢址記》。第三次中亞探險,他重訪尼雅、樓蘭遺址、敦煌,再次捲走大量文物。考察結束後,他寫下了《亞洲腹地》、《在中亞的古道上》等行記。1930年-1931年,他的第四次中亞探險,因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的出台的《文物保護法令》的管制,無功而返。

斯坦因對考古、探險執著而終身未娶,甚至在考察中凍掉幾個腳趾頭也再所不惜。他勤儉一生,沒有財產,只有書籍和貼著「私人信件」、「工作記錄」、「地圖資料」等的箱子。他終生筆耕不輟,著作等身,信扎不計其數。

在中國,斯坦因長期以來被稱為「強盜」,因為中國人都要不會忘記:他兩次掠走中國莫高窟中遺書、文物一萬多件這筆「血債」。而很少有人顧及他在學術上所取得的成就。確實因為斯坦因從我國新疆、甘肅、寧夏等地發掘並劫走大量的珍貴文物,而且由於他的盲目挖掘,使許多原保存在流沙中的文物毀於一旦。他的大肆盜掘行為,嚴重地損傷了中華民族的感情。而在西方,他卻被當代歷史學家歐文·拉提摩爾譽為「(斯坦因)同代人中(他是)集學者、探險家、考古學家和地理學家於一身的最偉大的一位人物」。

因為斯坦因的名字英文首個字母是S,因此世人就對他帶回的文化以S開頭進行編號。此件為第1156號,因此編號為「S1156」。

《敦煌進奏院狀》的前世今生

這件唐代《進奏院狀》的實物,是一種從官報(後世的政府公報),發展而來的半官方文書,並且成為一種流傳後世的傳播載體,因此既帶有官方的性質,但不是中央政府統一下發的正式官報。

《進奏院狀》是以傳報來自朝廷方面的消息為主,由地方藩鎮駐朝廷的進奏官負責向地方傳發,將朝廷有關公文和消息報告給地方當局的「報」被稱為「《進奏院狀》」。它的基本內容為諭旨、奏章報告、朝廷動態,在當世名人的著作以及有關唐代的史籍中,對於進奏院、進奏官及進奏院狀的記述比較常見。

王丹譽:從《敦煌進奏院狀》看沙州歸唐

節度使張議潮出巡圖(敦煌壁畫)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中一個空前繁榮的朝代。從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開國,到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史之亂,這一百多年史稱初唐、盛唐,地方官員特別是軍政長官要了解朝政,自身對朝廷和其他地方甚至國外都需作宣傳介紹,這種形勢客觀上要求,政治、經濟等重要信息公開傳播,而在筆、墨、帛、紙等都已產生並普及的情況下,這種手寫的《進奏院狀》蔚然興起。

唐代進奏院狀中雖然有很多新聞性內容,但只送呈節度使本人(或者相關授權人)閱讀參考,因為送閱者明確為節度使本人,因此沒有副本,也不抄送州一級長官。如果有的內容確需州縣官員掌握,則由節度使(道,唐朝一級行政區)發牒(下行文書)通報。因此,從唐代《進奏院狀》的上行官文書性質和傳報途徑的單線方式來看,它只是一種半官方的情報報告。

《進奏院狀》的起源,可追溯到西漢時的「邸報」。唐進奏院是一級地方行政機構(道)的駐京辦事處。漢朝初建時稱「邸」,就是各郡、封國,在京城長安的駐京辦事機構。中唐以後,許多地方雖然是處於半割據狀態,但絕大數仍然尊奉唐中央政府。藩鎮割據,「號令不出國門」。藩鎮設在京都的進奏院(俗稱「邸」),遂演變成了節度使的諜報機關,唐政府也無暇顧及。邸的長官稱「邸務留後使」,由該節度使的親信擔任,其下屬稱為「邸吏」,儘是一邦精明強幹特務分子。他們統一由節度使委派,唐政府只承認其合法地位而已。

唐代宗大曆十二年(公元777年),留京諸道的「邸」一律被改稱為「進奏院」,進奏院的長官「邸務留後使」改稱「知進奏官」(簡稱「進奏官」),他們給本使的特種報告則稱為「進奏院狀」,也稱為 「狀報」、「報狀」、「上都留後狀」、「留邸狀報」等名目。

進奏官除了表面上所做呈遞和承轉文書、查詢與地方有關的政務外,更重要的任務就是不斷向本節度使提供朝廷和京城重要消息,搜集軍事、政治、經濟各種重要情報,並及時報告本節度使。進奏官給節度使的彙報材料的稱進奏院狀或進奏官報。其中包含唐政府公開發布的官方新聞,如皇帝諭旨、官員遷除、軍事動態、朝廷活動等,還有進奏院自行採集的小道消息,如某使在京家眷受恩寵、某使向朝廷奏報要事,甚至有向本使密報的朝廷絕密情報。

《敦煌進奏院狀》所言何事

此件是唐僖宗光啟三年(公元887年),歸義軍的進奏官,向歸義軍節度使向第二代歸義軍節度使張淮深彙報,歸義軍節度張淮深向唐朝政府「請旌節」情況進展的書面報告。旌節,古代指使者所持的節,以為憑信。後藉以泛指信符。唐制,節度使賜雙旌、雙節。旌,以專賞;節,以專殺。行則建節,樹六纛。亦借指節度使軍權。這裡泛指朝廷對節度使的加封等政治待遇。

王丹譽:從《敦煌進奏院狀》看沙州歸唐

第二代歸義軍節度使張淮深畫像

當時已經到了唐末,唐中央政府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皇帝經常避亂在外,往往是「朝廷無天子,行在無宰相」,但是遠在千里之外的沙州節度使,手握雄兵,坐擁千里,但視中原王朝為正統,依然遵守臣禮,敬奉中央政府。以歸順唐室為夙願,受到唐朝冊封為殊榮,並且唐政府為自己的強大後盾。

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歸義軍駐京代表張議潭(節度使張議潮之兄)在長安去世,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親自入朝,以其侄(張議潭之子)沙州刺史、左驍衛大將軍張淮深,兼任歸義軍兵馬留後使(參謀長兼任後方總指揮,實際最高長官)。至咸通十三年(872年),節度使張議潮在長安去世,其侄張淮深正式成為第二代歸義軍節度使。

歸義軍是什麼組織,張淮深向為何向唐朝「請旌節」。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沙州土豪張議潮乘土蕃王朝發生分裂,出發生內亂,遂率當地漢族民眾起義驅除了當時統治當地的土蕃贊布政權所派的守將,收復了被土蕃佔領60多年的瓜州和沙州。張議潮遂自領二州,宣布脫離土蕃贊布政權,歸順唐政府,並派親信高進達率團赴唐朝首都長安報捷。60多年之後,唐朝已經滅亡,而歸義軍治下之民依然引以為榮,在呈狀中寫道:「本使太保(朝廷於大順元年對張議潮加封)本起甲族,破卻土蕃,再有收復。爾來七十餘年,朝貢不斷,太保功成事遂,仗節歸唐,累拜高官,出入殿庭……卻著漢家衣冠,永拋蕃丑。」

大中三年(849年),張議潮攻佔土蕃統治下的甘、肅二州。

大中四年(850年),張議潮收復伊州。

大中五年(851年),沙州都法律洪辯遣弟子司真入朝。

大中五年(851年)七月,刺史張議潮遣他的親哥張議潭將自從德宗貞元二年(786年)以來淪陷土蕃65年的瓜、沙、伊、西、肅、甘、蘭、鄯、河、岷、廓等十一州版圖和戶籍,奉獻入朝大唐。十一月,唐政府設歸義軍駐沙州,任命沙州刺史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上述十一州的觀察使,授檢校吏部尚書銜。同時,批准歸義軍在京城長安設置邸舍(派駐中央的聯絡機構,類似於現在的地方駐京辦),以便中央與之聯絡。

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沙州刺史、左驍衛大將軍張淮深,兼任歸義軍兵馬留後使。

……

從張議潮起義至入獻十一州,歷時五年,從二州到十一州,隨著地域的不斷擴大,,至張議潮先派親信事將入朝唐朝,後派自己的親哥張議潭入朝並為質,仍至自己親自入朝不歸,至咸通十三年(872年)在長安去世,第二代歸義軍節度使張淮深(張議潮之侄、議潭之子)的碑文中皆有載錄。

王丹譽:從《敦煌進奏院狀》看沙州歸唐

第二代歸義軍節度使張淮深收復甘州形勢圖

歸義軍節度使在使用中原王朝封官、封號的時候,普遍比真正加朝廷加封的實職際官職要高一級,並且大多時候即就是同一級的官職在任職履歷上也被歸義軍有所提前。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作為地方節度使還是方國之主都十分渴望得到中央的封官,並以此為政治資本和最高榮譽。正因為此,他們才在會在自己的中央封官職務和任職時間有意提高(提前),也不足為怪。

王丹譽:從《敦煌進奏院狀》看沙州歸唐

唐朝中央賜給沙州節度的敕書

特別有意思的是第二任歸義軍節度使張淮深在書他前任張議潮履歷時,竟然也在所封職官和任命時間上有意提高和提前。這種煞費苦心,就是造成一種水漲船高的態勢,目的就是為抬高自己身價做鋪墊。

於是,到光啟三年(887年),已經正式繼任沙州節度使15年的張淮深,想得到唐朝應該給他的加封的官爵、名號,而特意派員向朝廷申請相關加封。這就是他所謂的「請旌節」。

王丹譽:從《敦煌進奏院狀》看沙州歸唐

敦煌藏經洞最初開啟的情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