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南懷瑾:大夢誰先覺?夢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南懷瑾:大夢誰先覺?夢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南師說:

【懷師箴言】吉祥善夢與驚怖惡夢,皆屬意識之變現,來因去果,自有蛛絲馬跡可尋,實無奇特之處。

觀乎世人常有因吉夢而欣悅,或凶夢而憂懼,其實同一顛倒也。

夢是個很深的學問,醫學同心理學、同腦的關係,以及神經科學都有關連。

你們年輕人聽了不要拿到雞毛當令箭,因為在《黃帝內經》里,講夢就是這幾個原則,如果拿這個來概論一切的夢是不對的。

再補充一下說,夢是很奇怪的東西,佛經上有一句話「如夢如幻」,對於整個的世界看成一個夢。

《莊子》第二篇《齊物論》,最後結論有一個蝴蝶夢。

中國文化中《莊子》的蝴蝶夢,呂純陽的黃粱夢,唐人筆記裡頭的南柯之夢,都是哲學方面的東西,也是科學,講人生活在這個世界,生死存亡就是一場夢。

所以你們看過《三國演義》劉備三顧茅廬那一段,提到一首很有名的詩,是諸葛亮在南陽高卧隆中,起來跟劉備見面時所作的。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人生是個大夢,這個夢真正研究大概分五大類。

《黃帝內經》、《禮記》所講到的是「病夢」,是身體裡面有一種變化的現象。

《黃帝內經》這一段我給大家抽出來介紹,有一種是「思夢」,與思想有關的夢,所以平常我們講「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夢很奇怪的,有時候夢到過去心裡的片段,不是這一輩子,包括多生累積的事情的片段,連起來變成夢,所以夢能夠知道過去。但是也有很奇怪的夢,能知未來,不曉得你們有沒有經驗。

我年輕的時候做夢,夢到從來沒有到過的地方,後來到了那個地方,覺得這個地方我來過,想不起來是什麼時候,一下想起來,是在夢中,一模一樣;甚至沒有見過的人,也會在夢中先見過。

所以夢能知未來,也能知過去。

有時候自己有一個思想出來了,譬如相思病的人,夢中就會團圓,所以唐人的筆記小說《倩女離魂》,就是描述離魂症的狀況。

醫學裡頭也有這個。

中國的醫學離魂症,男女愛得太厲害了,結果靈魂出竅,離開身體了,還跑到對方的家裡結婚。過幾年回來把全家嚇死了,因為她還躺在床上,等於一個植物人。然後帶她到房間一看,床上那個活起來了,靈魂跟身體又複合了,這是有名的《倩女離魂》。

這個歷史上的故事,不完全是小說,這種叫離魂症。

——《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

佛法論夢之起緣,約分為五:一想,二憶,三病,四曾更(經驗影像),五行引起(未來事實)。

夢之起作用者,乃獨頭意識,亦稱獨影意識。相當於心理學上之潛意識。意識具分別明了功能,獨頭意識乃意識之影子。獨於睡眠昏迷,乃至靜定境中,自起作用。茲分論五種夢緣。

一、想夢者:如思想專精,意思膠著於人事物慾等,於睡眠時即現夢境。但只能影射事物,或夢境獨影中,聯合生理病態,以及過去經驗等,支離破碎之殘存記憶,而構成夢境。其最明顯之例,如男女相思,易形夢寐。此皆想之成夢也。

二、憶夢者:亦近於想,而憶之與想,功能不同。想者,意識起思想作用;憶者,於人事物慾,或見、聞、覺、知之事,習慣已深,無須意識運思,不期然如有事存心。

例如陸放翁詩云:「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唐人詩云:「行過疏籬到小橋,綠楊陰里有紅嬌。

分明眼界無分別,安置心頭未肯消。」此等所謂心頭未肯消者,即憶念現象也。復如李後主詞云:「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皆憶念至深之現象也,凡此形夢寐者,憶夢也。

三、病夢者:如飲食停滯、生理障礙而夢重魘,或被人追逐而足步艱難。又如血液不清、濕盛者,則夢水。生理髮炎、火盛者,則夢火。血液循環太速、風氣盛者,則夢飛翔。

如血壓高而夢沖舉,血壓低而夢下墮,肝病夢色青藍,心病夢色紅紫,脾病夢色黃,肺病夢色白,腎病夢色黑,乃至恐怖驚悸而夢惡,喜悅歡欣而夢祥,皆可統攝於病。亦可通於前之二者。

四、曾更夢者:即於前三種夢象,或牽連過去經驗而成夢,或前塵影事,於夢中重溫,故夢中之見、聞、覺、知,絕少有超過平常知識經驗之印象者。有之,則非夢所詮矣。

五、引起夢者:非常情所可測,如夢入素未歷之境,素不相識之人,素無經驗之事等,但經若干時日,身之所接,悉與夢符,此即夢有引起之作用也。

此種夢理,須研究佛法,知夫「三界唯心,一切唯識。」「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

究明此理,方知心意識與如來藏性之用,具足一切,遍含三際,含裹十分方矣。

知夢之成因若此,然後可知吉祥善夢與驚怖惡夢,皆屬意識之變現,來因去果,自有蛛絲馬跡可尋,實無奇特之處。觀乎世人常有因吉夢而欣悅,或凶夢而憂懼,其實同一顛倒也。

莊子不云乎:「吾固不知蝶之夢周?抑周之夢蝶?」豈非一大痴事乎!既知為夢,早成過去之幻影,孰此以求驗,其與刻舟求劍,事將毋同。

藏密中有修夢成就之法,以夢為入道之門。又如判刑待決之囚,一切希望已絕,當亦無夢。

佛道中人,知見工用有得者,夜眠往往無夢;或雖在夢中,仍歷歷耳,蓋已達醒夢一如之境地矣。

有謂莊子曰:「至人無夢」,即誤謂聖人皆無夢;實則,非無夢也,醒夢一如耳!

苟絕無夢,何以釋迦猶夢金鼓,宣尼猶夢周公、奠兩楹。莊周夢蝴蝶,此豈非至人之夢歟!其義可深長思也。

尋常所謂夢者,皆在睡眠昏迷狀態中。夢境所起作用,現代生理學者,謂乃腦神經尚未全部休息所致。唯心唯物,姑置勿辯。其所謂夢者,乃人於醒後,五官感覺依然起用,意識分明時,能記昨夢。

凡夢中一切,不可捉摸,不可控制,故稱之曰夢。孰知我人日常生活,六根運用,遷流不停,例如眼之視色,一轉動間,剎那即逝,與夢無別也;耳之聞聲,鼻子辨氣,舌之嘗味,身之運動,意之思惟,皆無常存之可把捉,其無夢也何別?

一日作為既畢,雙眼閉而入睡,一切了不可得,則日間之所為,非即所謂夢乎!

已去者不復來,未來者尚未至,年之與月,日之與時,分之與秒,剎那變易,安有一事一法之可得;所謂現實者,不過一剎那間之緣會,緣滅即散矣!

若能仔細觀察,晝之與夜,夢固無別也。

——《禪海蠡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台市觀音禪寺 的精彩文章:

星雲大師:送給你與人相處的「八個錦囊」,提升你的人格魅力!
是誰障礙了你的人生和事業?

TAG:東台市觀音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