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做事情拖拉,是對父母的一種對抗

孩子做事情拖拉,是對父母的一種對抗

作者:胡慎之

知名親子關係專家

向日葵心理創始人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胡慎之家庭教育課》《情緒課》在頭條專欄熱銷中

孩子做事情拖拉,是對父母的一種對抗

說到孩子做事情拖拉的問題,你會發現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拖拉的時候特別憤怒,為什麼?

很簡單,我們看「拖拉」這兩個字很形象:一個在拖,一個在拉。

那誰在拖呢?爸爸媽媽在拖,要讓孩子快點走;另一方面孩子在拉,他在扯著你往後退。所以我們會看到,拖拉本身就是一場博弈,一個爭奪自主權的博弈。

因此在孩子拖拉的過程中間,如果你仔細觀察一下會發現:一個拖拉的孩子,必然配對著一個特別著急的爸爸或媽媽。

我經常說,孩子是在用這種方式來激惹著急的父母,也就是說:我要讓你看看,你不讓我做一些事情的感覺是什麼,我讓你體驗一下那種挫敗感,你現在體驗到的挫敗感,就是你不讓我玩電腦,要我做作業的感覺。

孩子知道胳膊扭不過大腿,於是他就開始磨洋工,比如系個鞋帶也系不好,吃個飯也是慢悠悠的,然後你看著時間過去了,本來說九點鐘要做完作業上床睡覺,他九點半還沒做完,這個時候媽媽可能才是最挫敗的,孩子倒還好,反正他要的就是讓你挫敗。

那麼為什麼孩子要爭奪自主權呢?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並沒有給孩子自主權。比如有些媽媽很煩惱,孩子早上怎麼叫起不了床,就跟他說「你為什麼還不起床」或者「你再不起床就會怎樣了」。

這些都是人治的方式,而沒有真正的給孩子自主的權利去為自己負責,承擔一些結果。

比如上學遲到了,就會受到學校的懲罰;

再比如有些媽媽說,你必須要做完作業才能玩電腦;孩子說不,我就偏要玩了電腦再做作業,於是媽媽就跟他僵持在那邊。

那麼孩子不敢公開反抗媽媽,但是又想維持一下自己的感受,他就會慢吞吞地做作業。在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孩子跟你拖拉才是最有自主權的,你拿他一點兒辦法都沒有,甚至你把他罵一頓打一頓也沒用,結果還把旁邊的爸爸媽媽氣個半死。

所以我們說,孩子做事情拖拉,是親子關係裡邊的一種對抗。

孩子做事情拖拉,是對父母的一種對抗

另一方面,孩子拖拉也有可能是因為,在他做事情的過程中間,沒有能夠得到一種成就的驗。因為如果我們做一件事情能夠得到成就感的話,我們都會很好奇,並且願意接受挑戰。但是如果說爸爸媽媽替代太多,孩子就會把事情看成是爸爸媽媽的事情,而與我無關。

因此,一個孩子拖拉,有可能是我們替他承擔了太多東西。比如孩子在拙笨地系鞋帶的時候,有一些焦慮的媽媽就會直接幫孩子把鞋帶系好,那麼孩子就會認為這是媽媽的事情,與我無關,甚至於他會感覺到有一些些羞恥:我連一個鞋帶都不會系。就有點像我們報旅行團去旅遊,什麼都不用想,只要跟著走就可以了,因為有人已經幫我們做好了攻略。但是當你獨自一個人出去旅行的時候,你必須要提前做好很多攻略才行,這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如果我們經常一邊說要讓孩子擁有自主權,但是同時又不斷地去打破、控制、要求他的話,孩子就會做事拖拖拉拉,以此來跟父母對抗。


如果家有拖拉的孩子,爸媽可以怎麼做?

如果你的家裡也有一個做事情拖拖拉拉的小人,那麼作為父母可以怎麼辦呢?

首先,我們可以覺察一下自己內心的焦慮感。

有些爸媽總擔心孩子做事情拖拉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比如把暑假作業拖到最後一刻才去做,然後要通宵達旦才能夠做完,於是每天想盡辦法要讓孩子完成一定的作業量。而在這個過程中間,孩子感受到的是什麼?他感受到的是:我並沒有被爸爸媽媽信任和尊重。

其實,我們可以跟孩子討論一下,對做作業的一些想法,或者他自己的時間管理是怎麼樣的。他的方式可能跟你的會有一些衝突,在這個時候你願不願意去尊重他呢?最後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如果他馬馬虎虎把功課做了以後,老師會怎麼去處理?我們是不是把屬於孩子的責任,也承擔了呢?

孩子做事情拖拉,是對父母的一種對抗

第二方面,我們給予孩子一個自主權。

比如可以跟孩子說,你看看你想怎麼做,要做到什麼時候,如果到時做不完怎麼辦。當他答應了一個承諾以後,哪怕他上天,哪怕他入地,哪怕他再摸任何的東西,不用去管他,讓他承擔結果。

就像開頭講到的那位媽媽,早上怎麼叫孩子起床都起不來,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起床這件事情,並不是你拚命叫他他就會起來的,而是他需要自己起來,這是最基本的一個生存的能力。因此如果一個孩子到了6、7歲以後,我們可以買一個鬧鐘給他,讓他自己去掌控自己的時間,這比你幫他掌控時間好得多。因為當你去幫他的時候,他是沒有任何的時間觀念的。


以前有一個媽媽說,孩子做作業特別拖拉,甚至到晚上十一二點還沒做完,別人一個小時搞定的事情,他要做上3、4個小時。

我就跟這位媽媽說了一個方法,我說你告訴孩子,當你需要媽媽的時候再叫我,我不陪你做了,如果你沒做完的話,第二天老師要懲罰,你自己看著辦吧。

然後第一次的時候,孩子發現媽媽動真格了,真的不來打攪他,不幫他,他覺得很失落,甚至哭鬧,第二天不敢回學校。但是兩次三次以後,孩子發現媽媽不來幫我,真的讓我自己去做的時候,他做作業的速度越來越快。

因此作為爸媽來說,我們不要做一些侵入性的行為,也不要對孩子期望太高,剝奪孩子的自主性,而是給予他一定自由的空間,看看可以怎麼幫助他,那麼慢慢的,這些問題就解決了。

第三方面,我們說對於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父母言傳不如身教

當然,你可以跟孩子一起看一些關於管理時間的書,讓孩子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但是最重要的,還是看爸媽自身是一個怎樣的人。當你真的做好了自己的時間管理的時候,孩子認同你,覺得你這些方面做得好,他自然會跟你學習。如果說你自己可能做得不一定很好,但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話,孩子就會對你說一句讓你很難受的話:「憑什麼?」。

所以在這裡,也是一個互相尊重的問題。

< The End >


作者介紹 :

胡慎之,知名親子關係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向日葵爸爸。《胡慎之:幸福家庭必修課》在喜馬拉雅熱銷中。新書《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京東噹噹熱銷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