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電影也需要走出舒適區

電影也需要走出舒適區

來源:揚子晚報

戛納之後,威尼斯之前,每年6月中旬舉行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在競賽單元上總是有些尷尬。電影節依然熱鬧,但軟肋也依然在。比如說,本應該是重中之重的競賽單元吸引不來較大知名度的電影,也仍舊得不到媒體很多關注。對於國內傳媒來說,上影節的作用更多不是競賽,而是電影展映平台和電影發展風向標。

中國電影市場越來越包容和開放,上影節展映平台越來越廣,觀眾有機會看到了更多國家更多風格更多題材的電影,眼裡已不再只有好萊塢大片。加上好萊塢電影近年來過度偏愛「續集」,創新乏力,缺少變化,敘事淺白,特效狂轟濫炸,隨著觀眾眼界拓寬,對好萊塢大片的不滿漸漸累積,這直接在票房上得到印證。《X戰警之黑鳳凰》和《哥斯拉2:怪獸之王》等好萊塢大片的內地票房都不如預期。數日前,《衛報》也發過一篇文章,討論「好萊塢熱衷拍續集是否正在毀掉電影?」

中國電影產業在經歷了2015年、2016年的狂飆突進,2017年、2018年開始去泡沫,到2019年已趨於理性。這一「理性」首先體現在電影投資中。有記者觀察後寫道:「2015年、2016年,數十家影視公司在上影節上公布拍攝計劃,隨著影視泡沫的破滅,這些片單中的很多電影到現在依舊是PPT」。

從正向來說這是「理性」,但反向看也是一種「保守」。光線的王長田就在前天的上影節論壇上反對任仲倫等人提出的「電影要重質量,不要重數量」觀點,他呼籲中國電影還是要多拍,資本要敢於投進來。我倒覺得他說的挺有道理,「多即不同」,電影是創意文化商品,不嘗試怎麼知道哪一種受歡迎?不多樣怎麼能滿足不同人群的文化娛樂需求?資本如果只投入在「有市場保證的」電影上,那就也會出現好萊塢大片的大量「續集」潮。事實上,從今年暑期檔將上映的電影《掃毒2》《使徒行者2》《畫皮3》等續集片中,已經可以看出端倪。

與此同時,觀眾對國產片的題材與質量要求也日漸提高,市場上浮誇喜劇、空洞玄幻、流量偶像的吸引力都在下降。因為《我不是葯神》和《流浪地球》大熱,奠定了2019年國產電影的基調是科幻和現實題材。本屆上影節上,宣布暑期檔上映的頗具賣相的是披著科幻外衣的《銀河補習班》和《上海堡壘》,而入圍金爵主競賽單元的三部國產片《拂鄉心》《春潮》和《鋌而走險》則都是現實題材。

電影如果不能走出 「舒適區」,不能吸納新鮮的想法,就無法健康持續生長。從《戰狼》《我不是葯神》到《流浪地球》,哪一部不是努力走出舒適區,起初不被看好,甚至一度找不到投資的電影?如果深耕現實成為大勢所趨,或許,不久的將來,我們也會出現像《小偷家族》《寄生蟲》這樣充滿現實關懷與人性思考的國際電影節獲獎電影。 馬 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