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梁山好漢安營紮寨時,宋江如何防止敵人偷襲或者劫營?

梁山好漢安營紮寨時,宋江如何防止敵人偷襲或者劫營?

《淺說水滸》第176期(文/焦目)

四大名著中,若說到戰爭,三國演義寫得最多也最好,其次就是水滸。且不說梁山108將後期攻打遼國、征討王慶、方臘等,即便是好漢們上梁山之前,也有過多次戰爭。諸如三打祝家莊、大戰曾頭市、智取無為軍、攻打東平府和東昌府等等,不過這些戰爭規模小。但聚義之後,三敗高太尉、兩贏童貫等戰役就很震撼了,那都是十萬大軍級別了。

演義中,常能看到偷襲、劫營或者悄摸摸燒敵方糧草等情節。這是因為,劫營是一種捷徑,用得好甚至能決定一場戰役的勝負,曹操夜襲烏巢,燒了袁紹的糧草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未免被襲擊,大軍在安營紮寨時,不但要派人巡夜,還要有專門的設施,以防敵人襲擊劫營。

水滸也有這樣的例子,三大祝家莊有提到。當時宋江帶領大軍攻打祝家莊,但石秀得知,祝家莊有各種記號和陷阱,比如鐵蒺藜、苦竹籤等,宋江安營紮寨時,害怕祝家莊偷襲,也在營寨周圍布置蒺藜。後期招安攻打遼國時,為防止契丹人劫營,大帳周圍還有鹿角等。

宋江教前軍下了鐵蒺藜……教軍將緊守山口寨柵,深掘濠塹,牢栽鹿角,堅閉不出,且過冬寒。——《水滸傳》

鐵蒺藜、壕塹、鹿角等怎麼能防止敵人劫營呢?且聽我慢慢說來。

蒺藜本來是一種植物,可能是為了保護果實種子,蒺藜渾身是刺兒,這些刺比蒼耳的刺要硬得多,而且很長很尖銳,別說下口了,就是下手都沒地兒。

宋代戰爭頻繁,經常被周邊的游牧民族侵略,為了防止敵人的騎兵沖襲,於是就根據蒺藜打制鐵蒺藜,這玩意渾身有八根長刺,刺上端如箭鏃,有倒鉤,不論怎麼扔到地上,總會有一面的刺兒朝上。不論人腳馬蹄,只要你敢踩它,它就敢讓你走不了路。這玩意可以有效延緩敵人騎兵的衝擊。

壕塹不用多說,就是戰壕、深溝,騎兵遇到就會馬失前蹄,只要最前面的騎兵倒了,後面剎不住車,必然連成一片。

鹿角,本意是指鹿的角,是鹿攻擊敵人,與同類競爭的武器。宋代戰爭中,常常用樹木做成鹿角形狀,削尖的一頭朝上,這樣也可以防止敵人的騎兵。當然,敵人若是夜裡劫營,可能會派人把營寨周圍的鹿角弄一邊去。所以有時候鹿角下會系著大鈴鐺,敵人動了鹿角,鈴鐺就會發出聲響。

影視劇中的鹿角,常常是X形,中間還會豎起一排上端尖銳的棍棒,用來阻止敵人的戰馬跳躍。實際上不一定都這樣,若是這樣,太方便移動了。多數鹿角木是許多尖銳額樹榦捆綁在一起的,像鹿角一樣。

除了這幾種,還有竹籤、地澀、陷馬坑等,也能阻止騎兵衝擊。

竹籤就是一頭削尖的柱子,可以做鹿角木,也可以放陷阱中,還可以像鐵蒺藜一樣,撒在地上,三打祝家莊時,宋江等人曾吃過苦竹籤的虧。地澀是木板上釘著帶倒刺的鉤子,在敵人必經之路上放著,能讓敵人人馬的腳添窟窿。陷馬坑就是陷阱中放鹿角木或者竹籤,掉進去就是萬箭穿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讀歷史 的精彩文章:

明明只是「乍感小疾」,宋徽宗為何把從征方臘的安道全調走?
宋江為什麼一定要招安?實力不如朝廷,糧食不夠,後繼無人

TAG:我們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