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南懷瑾老師】六經的主旨

【南懷瑾老師】六經的主旨

本文摘自《新舊教育的變與惑》一書(簡體版由東方出版社出版,繁體版由南懷瑾文化事業公司出版),標題為編者所加。想了解更多內容的讀者,請自行閱讀原書。

六經的主旨

南懷瑾

自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以後,我們從他所修訂的「六經」和他的遺著中,仰窺三代,俯瞰現在,綜羅上下兩千多年來教育之目的和精神,一言以蔽之,純粹為注重人格養成的教育。《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儒行》等,雖然敷陳衍義,但自東周以來,仍然不外如《大學》所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所謂「修身」,用現代語來說,便是人格教育。而人格教育,勢必先從心理和思想的基本修正著手,因此《大學》便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等一系列程序的述說了。

我們從這個觀念反觀「六經」,歸納它們的主旨便可強調地說:

《尚書》的精神,是後世政治哲學和政治人格教育的典範。由此再配合孔子所著《春秋》的精神,便成為政治思想和政治行為的是非、得失、進退、舉措等有關歷史哲學,與政治人格和政治行為的成敗事例。

《易經》的精神,從科學(中國古代的科學觀念)的觀察而進入哲學的精微,純粹是潔凈心理、升華思想的文化教育。由此再配合孔子手編的《詩經》與《樂記》(因《樂經》已失,故只以《樂記》來說),便成為適用於一般人陶冶性情、調劑身心的教育。

《禮經》所包括《三禮》——《禮記》、《周禮》、《儀禮》的精神,則是彙集中國上古傳統文化的大成,包含教育、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學、藝術、人生等思想的體系。強調地說,它是後世奉為個人人格教育、政治人格教育等的典範。

但是這些觀念,是從兩漢以迄近代的儒家傳統思想而立論。在歷史上,自春秋、戰國迄於秦、漢之際,五百年間「六經」並未受到重視。尤其在春秋、戰國時代,「智、力、勇、辯」之士,競相以「縱橫捭闔」、兵謀、雜說、陰陽等學術,取悅人主而自求爵祿功名榮顯於當世,並以此為天經地義的要務。少數宗奉孔子彙集的經書思想者,只有魯、衛之間的儒生們,如曾子、子思、孟子等人。但是他們仍然需要依附於人君的喜悅而得其苟安的生活,否則,依然不能榮顯當世而暢懷於當時。因此,凄涼寂寞一生,自所難免。

繁體出版信息

簡體出版信息

相關鏈接

南懷瑾先生:反思「孝」與「愛」的教育

「 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徵文及史料啟事

(溫馨提示:請按住屏幕上下划動)

本會由官方發起,於丙申(2016)年金秋成立,獨立開展南懷瑾先生的生平及學術研究、交流,以及有關文化、研究和出版等活動。

所謂學術,不僅僅指有系統的專門學問,更是「一切學問的總稱」(《國語辭典》)。

南懷瑾先生的學術,不僅包括先生的思想、著述、演講、授課體系,更包括其願力、擔當、意志、胸懷、氣度、氣象、能力、行止、行履、品格、操守、言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融通、篤行、修行、儒行、道行、菩薩行、教化、方法、方便、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慈悲、喜舍、處世、應事、交往、包容、俠義、慈善、縱橫、韜略、文武、功德、身教言傳、做人做事、濟世利人、利國利民、人生境界、道德文章、興滅繼絕、內聖外王、文化尊重與包容融合、推動古今中外精華文化融匯,對國家民族乃至人類歷史文化之態度、前瞻與責任承當等等,所體現的一切學問。

本會長期徵集研究南懷瑾先生生平、事迹及其一切學術的文章、論文、著作,徵集有關史料、文獻、檔案,徵集先生的書信、題字、手跡、文章、照片、音像或相關資料、物品,徵集各類心得報告,作為學術與歷史文化檔案資料保護並存續後世,在適當時發表或出版,開展學術交流,誠邀社會各界朋友與廣大讀者朋友、同學們,懷抱歷史文化責任感,踴躍投稿,惠賜資料。

一、文章或資料內容,可涉及但不限於以下角度、層面、範圍:

先生的思想,文章,授課,演講,著述,出版;

先生的願力,擔當,意志,胸襟,氣度,氣象,精神,能力,行止,行履,品格,風格,操守,言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融通,篤行,修行,儒行,道行,菩薩行,教化,方法,方便,布施,持戒,自律,忍辱,精進,氣脈,禪定,般若,智慧,慈悲,喜舍,生活,處世,應事,交往,包容,俠義,慈善,縱橫,韜略,文武,事功,功德,身教言傳,做人做事,接人待物,自立立他,自覺覺他,培養人才,尊師重道,濟世利人,利國利民,人生境界,道德文章,興滅繼絕,天下為公,經世致用,內聖外王,身心性命修養,捍衛民族文化,文化尊重與包容融合,推動古今中外精華文化融匯,對國家民族乃至人類歷史文化之態度、前瞻與責任承當;

文化,教育,助學,資教,辦學,歷史,講經,註疏,文學,詩詞,藝術,醫藥,養生,政治,軍事,金融,經濟,企業,管理,科技,科普,生命科學,認知科學,諸子百家,金溫鐵路,兩岸溝通,香港回歸,南水北調,西部開發,國土整治,建築藝術,造福桑梓,人類關懷,民間文化外交;

史料、檔案、文獻、書信、書法、題字、手跡、物品、音像資料等原件或複印件、掃描件(300-600DPI)、清晰照片、複製品等;

廣大讀者、朋友、同學、親眷的讀書、聽課、修養、修持或感受先生言傳身教的各類心得報告(含文章、錄音、影像形式),包括對自己身心、性命、生活、工作、人生有何啟迪、影響、改善等等;

受先生影響、啟發,或發揚光大先生思想,應用在實踐中,有益於自己、他人、社會、國家乃至人類的案例;

各類懷念、紀念文章、詩詞、藝術、影視作品;

親近過先生的學生、朋友、工作人員對所知所見所聞的忠實中肯記述。

二、要求文章及資料務必信實可靠,經得起推敲和歷史考驗。

三、文章體例、字數不限,但希望精鍊扼要。

四、徵集時間:長期有效。

五、來稿可用筆名,但請附作者真實簡介(若需保密請註明)。若暫時不想發表,僅作為歷史文化資料檔案保存,可在文章右上角(或資料明顯處)註明「暫不發表」。未註明者,本會可酌情發表。

六、聯絡辦法:

七、投稿者或資料提供者,將有機會獲邀參加本會組織的學術、交流、教育、紀念、出版等活動。

八、本會暫不接待社會來訪。

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敬啟

丙申(2016)年 12 月 21 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宗性法師:說實話,你在這一生里能遇到一個良師益友,是很困難的
智慧人生:享受減幾分方好,處世忍一下為高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