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他用11年成功提前10秒給宜賓預警,公司最窮時只有1.4元

他用11年成功提前10秒給宜賓預警,公司最窮時只有1.4元

這一次宜賓地震,是「大喇叭」的第一次「實戰應用」。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6月17日22時55分在四川宜賓市長寧縣附近(北緯28.39度,東經104.94度)發生6.0左右地震,成都、重慶、貴陽、遵義等地震感強烈。

@應急管理部 最新消息顯示,截至6月18日8時30分,地震已造成12人死亡,125人受傷。地震還造成部分房屋、道路、電力、通訊等設施受損,目前災區仍有餘震發生。

下午一點多,@中國之聲 報道稱藍天救援隊搜救出一名遇難者遺體,死亡人數增至13人。

不過,震感最強的地方,還是朋友圈。地震剛剛發生,朋友圈立即被各種消息刷屏。其中一條地震預警的視頻,更是引起眾多網友轉發。

成都市民黃小姐向記者表示,大概在地震發生前四、五十秒,她居住的小區里廣播開始播放地震預警並倒數計時,「倒數剛剛結束,馬上就感覺到房子在搖晃。」黃小姐說,預警的時間非常準確。

而居住在成都高新區的劉先生則表示,地震發生前他正在看電視,突然手機不停的發來信息,一看都是地震預警信息,連震級都顯示出來了。與此同時,電視上也出現了關於地震的預警提示信息。

記者注意到,所有關於這次地震預警的信息,都是由一家名為「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大陸地震預警中心」的機構所發出的。

2018年5月人民網四川頻道報道,成都高新區聯合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舉行社區全面啟用地震預警啟動儀式,成都高新區60個社區啟用地震預警「大喇叭」,將通過社區廣播、手機、電視等多途徑,在地震波到達前提前預警,有效保障社區居民人身財產安全。

而這一次宜賓地震,是「大喇叭」的第一次「實戰應用」。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出生於四川達州、當時在奧地利科學院攻讀理論物理博士後的王暾,決定回國研發地震預警系統。1個月後,王暾帶著從親朋好友那裡籌集的300萬元資金,在成都高新區註冊成立了研究所,致力於地震預警技術的研究。

「在汶川大地震時,如果地震預警技術得到應用,能減少很多人員傷亡。想要通過自身所學,儘可能降低地震災害損失,並且為國內地震預警服務做出一份貢獻」。

如今,10年過去,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地震預警網,覆蓋我國地震區人口90%,面積達220萬平方公里。

隨著地震預警系統研究工作逐漸展開,2011年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率先在中國突破了地震預警技術,發出了中國首條地震預警信息,此後,成都高新造的地震預警技術就開始逐步服務於國內民眾、學校、民眾及企事業單位,填補了中國地震預警領域一系列空白。

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地震預警技術已服務全國31個省市區,通過廣播、電視、手機、專用接收終端等途徑公開預警40次破壞性地震,無一誤報,其地震預警技術處於全球領先水平,系統平均響應時間、盲區半徑、震級偏差等關鍵核心技術和電視地震預警展示方式均優於日本。

「成都高新區作為最靠近減災所的政府機構,給予了地震預警技術悉心的呵護、支持、培育,沒有成都高新區的創新創業環境,減災所地震預警成果是不能形成的。」王暾回憶說,在研發的最初階段,資金一度成了「攔路虎」。在最窘迫的時候,公司賬戶上只剩下1.4元。「幸運的是,就在快要山窮水盡時,成都高新區20萬元扶持資金及時到賬。」

目前,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在發展地震預警的同時,也開啟了地震預報領域的新征程。據悉,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將開始建設中國首個地下雲圖網——川滇地下雲圖網,擬在四川、雲南建設2000個地下雲圖監測站,預報中心自動實時處理監測數據,生成地下雲圖,自動/人工分析、研判地下雲圖,預報地震。

2013年以後,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的地震預警兩大核心技術指標——可靠性和響應時間就超過了日本,「地震預警響應時間2011年需要10秒左右,現目前對破壞性地震的系統平均響應時間在6.2秒左右,超過了日本的9秒。」

王暾未來希望把響應時間控制在4秒以內,「響應時間雖然只有短短几秒,但解決了地震預警盲區能否消除的問題。對此,我們現在是很有信心的,這是因為中國的地震預警技術、成都高新區的地震預警技術,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上,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領先了。」

目前,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建成5000多個地震預警監測台站,遍布全國各地,與全國31個省份的市、縣地震部門合作建設覆蓋面積達220萬平方公里、覆蓋人口6.6億人的世界最大的大陸地震預警網。

截至目前,已成功預警蘆山7級地震、魯甸6.5級地震、九寨溝7級地震等46次破壞性地震。在大陸地震預警網的支撐下,我國成為繼墨西哥、日本後第三個具有地震預警技術能力的國家。

此外,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還將該技術輸出到尼泊爾、秘魯等地震頻發國家、地區,幫助當地人及時避險。

應急產業是為突發事件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處置與救援提供專用產品和服務的產業。

近年來,在國家關注與政策支持下,我國應急產業快速興起並不斷發展。據估算,我國應急領域相關產品和服務產值達到近萬億元。

不過,記者也注意到此次地震預警,還並沒有真正起到「警示」的作用。原因在於很多成都市民,並不清楚「大喇叭」的預警作用。

很多市民表示,聽到了倒數預警的聲音,但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等倒數結束地震波到達,才明白是地震預警,然而此時已經錯過了最佳的逃生時間。可見,地震減災除了科學手段,相關減災知識和措施的宣傳學習,仍然任重道遠。

來源:觀察者網綜合自上游新聞、人民網四川頻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時報熱點 的精彩文章:

外媒炒作的這個關於華為的數字,遠沒有那麼嚇人!
拜登競選團隊文件涉嫌抄襲,解釋理由是「漏掉引用標註」

TAG:環球時報熱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