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萬曆初年為何能誕生一批又一批的戰神,原來跟他有關

明朝萬曆初年為何能誕生一批又一批的戰神,原來跟他有關

一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之所以能名垂青史,除了自身抱負遠大之外,還有兩個外部因素,一個是從明朝開始,日本對中國的威脅開始逐漸加大,另一方面,就是得到了高層的賞識,這才有了用武之地。

那麼他受到了誰的賞識呢?此人就是張居正。

戚繼光最牛氣的地方不是斬殺了多少倭人,而是改變了整個國家的兵制,打造了一支新的軍隊,史稱戚家軍。

明朝本質上和宋朝差不多,玩的也是高度君主集權制,兵制也是搞衛所制,所以將士的積極性都比較低。為啥呢?因為將士是可以世襲的,干好乾壞一個樣,所以平時訓練也就那樣,弔兒郎當的,結果一打起仗來立馬就潰不成軍了。戚繼光也是頂了祖上的缺,可他卻看出了弊端,決心實行募兵制,打造一支戚家軍。

可這麼大的事情,如果沒有朝廷的支持是根本無法完成的。正是因為張居正給了他特權,他才能最終順利完成。

張居正當年在內閣還是二把手的時候,就曾提拔過戚繼光,舉薦他為薊遼總兵,統領整個北方的軍務。可沒多久戚繼光就跑來訴苦了,說指揮不動薊遼的兵,張居正了解後便鼓勵他訓練一支新軍。為支持戚繼光,張居正從極為艱難的朝廷財政中擠出軍費,讓他從浙江先招募五千人,訓練新兵。

這五千人就有點類似僱傭兵的味道了,靠的是真本事,不行就滾蛋,所以最終留下的都是精銳,這就是戚家軍的前身。

除了鼓勵戚繼光打造一支新軍,張居正對他也是額外的關照。當時的總兵是部隊一把手,可總兵之上還有個總督,除了領導總兵之外還負責地方上的行政事務。所以每次總督和總兵有矛盾時,撤換的一定是總兵,可張居正不一樣,當戚繼光這個總兵和總督發生矛盾時,撤掉的往往都是總督。而且每個總督上任之前,張居正都會找他談話,讓他要支持戚繼光的工作。

戚繼光在擔任薊遼總兵的十三年時間裡,薊遼沒發生過一次戰爭,蒙古也沒進犯過一次,這就是牛逼的體現。這裡除了有戚繼光的功勞外,張居正知人善任也是功不可沒。

後來張居正順利轉正,成了內閣首輔,他將自己和戚繼光的這種關係,運用到了整個國防中去。萬曆初年,張居正不提倡頻繁地換官員,各地封疆大吏提倡久任制。當然了,這並非意味著不給你陞官,比如說你還是個四品的總兵,但同時給你掛一個二品兵部侍郎的銜,這不就陞官了嗎?這種提拔制度,給了一線官兵很大的激勵。

張居正的這種軍政策略,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戰神,除了戚繼光之外,還有很多很多,比如李成梁。

李成梁的出身比戚繼光還不如,寒門子弟,四十歲之前都還是默默無聞之輩,可自從張居正充當內閣二把手時就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軍事才能了,開始逐漸大家所關注。張居正當了首輔之後,更是一飛衝天,被任命為了遼東總兵,成為了蒙古女真軍的頭號剋星。

李成梁可以說是大明在遼東的一根定海神針,在面對大大小小的游牧部隊時,不管他們是單挑還是聯合起來,李成梁都無一例外將其挑落馬下,史稱「邊帥武功之盛,兩百年來所未有」。大明二百年的邊防,以李成梁所取得的戰績最為霸氣。

在張居正之前,明朝實行的是宋朝那套,文人管軍隊,軍事統帥都是進士出身,指揮和實戰完全脫節。可到了張居正這裡變天了,文人就老老實實的議政,別瞎摻和,領兵作戰那是武將的事兒,武將們開始獲得了軍隊的獨立指揮權。

很快,明朝的軍營中就出現了一批又一批能征善戰的名將,「九邊」指揮官全都成了著名的將領。

除了前面我們提到的薊遼總兵戚繼光,遼東總兵李成梁之外,還有甘肅總兵陳銳、陝西總兵白允中、延綏總兵賈國忠、保定總兵傅津、昌平總兵楊四畏、山西總督王崇古等。這些人的出現,使得大明朝的國防固若金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媛媛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打光棍」就是指找不到老婆?其實還是句江湖黑話
阿房女的傳說故事:原來阿房宮是為她而建的

TAG:媛媛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