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如果現在發生地震了,你逃得掉嗎?

如果現在發生地震了,你逃得掉嗎?

造就第389位講者 翟國方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前副院長

面對每一次自然災害,我們都會深刻地意識到人類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無力。那麼當災害發生的時候,你能逃得掉嗎?我們又該如何自救?

本期講者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翟國方教授,將從宏觀角度為各位梳理災害的相關知識。

面對災害,我們常常追求零風險、希望能夠做到「絕對防禦」,這種觀念實際上是錯誤的,建立正確的風險意識,學會與風險共存,才能儘可能地避免和減少災害對個人、社會的影響。

我是來自南京大學的翟國方,今天很高興在這裡跟大家分享最近幾年的研究成果。首先從微觀的角度來說,我們在座的,在這個小劇場,如果發生災害了,我們能逃得掉嗎?第二個從宏觀的角度來說,今年正好是汶川地震十周年。

汶川地震,難以彌合的傷口

大的災害一發生,我們就得蒙受巨大的損失。當時遇難接近7萬人,失蹤17000多人,總共接近9萬人。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是8400多億,間接經濟損失是2500多億,加起來1萬多億。在2008年的時候,四川省一年的GDP的總值才12000億人民幣,所以說,汶川地震就那幾秒鐘造成的損失,相當於四川省一年的GDP的總值。

在2008年10月份,我帶了兩個學生到災害的現場去調研。因為北川是最嚴重的災區,當時還沒有開放,我們就到另外一個重災區,就是漢旺鎮。

下面是當時我們在調研的時候拍的照片,左面的照片是一個小區的入口處,這個入口處還有大爺大媽們在看門,一般的人都不讓進去。我們跟他說我們是專門搞災害研究的,做防災減災規劃的,能不能讓我們進去?後來他說可以。進去以後,這個就是裡面的一個景象。當時這個小區在5月12日地震震完以後,就是這樣一個情景,完全沒有動。可能在座的各位朋友會在電視裡面看到解放軍、消防隊員都在那邊救援,那主要是在學校、醫院之類的一些公共建築的救援,像這樣一些偏遠區域,因為人力物力的限制,都沒有動。

後來我帶了學生往裡面走,越往裡面走味道越來越重,這個味道既有消毒藥水的味道,還有一些不是消毒藥的味道。是什麼味道呢?可能是動植物或者屍體的腐爛的味道。所以說老大爺大媽們在這裡看守著,不讓一般人進,就是怕對人體產生不好的影響。因為我還帶了兩個學生,怕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我就說往後撤。

這個就是在小區裡面看到的情景,電線杆已經斷了,可以看得出來,當時的電線杆的建設水平是非常糟糕的。這個是都江堰,這個房子是住宅區,裡面所有的人都在外面,就住在河的旁邊。這意味著什麼?災害發生已經五個多月了,他們還是在這樣一個河邊進行避難。說明我們的城市規劃裡面,防災減災規劃沒有考慮到這樣一個應急避難場所的需要。

我們是一個災害多發的國家,有地震、洪水、乾旱、颱風等等,遍布我們中國的各個省份。尤其是地震。中國用全世界大陸7%的土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但是承受了世界上33%的強震。據國家地震局的研究,1900年以後,我們國家發生了800次的強震,就是六級以上的強震,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有55萬,佔了全世界的53%。如果從2010年開始計算的話,每年由於自然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大概2000多,經濟損失大概4000億左右,占我國GDP總量的0.5%。

如果說某一年發生了大災,規模就會變得更大,比方說2010年,由於發生了玉樹地震就使得全國由於自然災害死亡的人數達到6000多人。當年玉樹地震發生以後,我曾經帶領了我們南京大學災後重建規劃技術團隊奔赴玉樹災區,進行規劃重建。從世界的範圍來看,不論是自然災害發生的次數,還是它造成的經濟損失,都是呈現一個上升的趨勢。

一片開闊的區域,就能稱為應急避難場所嗎?

自從汶川地震以來,我們國家在防災減災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第一,黨和國家非常重視防災減災的工作。第二,我們國家應急管理的機構,逐步建成到位,尤其是今年的3月份,國家重新組建了應急管理部。第三,我們國家防災減災的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建成。第四,我們國家的各個城市的應急管理體系初步建成,特別是體制機製法制應急預案,所謂的「一案三制」的這樣一個應急管理體系。最後,我們的安全社區和安全文化的建設日益被重視,特別是社區的防災演練,安全社區的建設的網路化管理逐步鋪開。

但是,我們國家在防災減災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個差距,跟發達國家相比,尤其是跟日本、美國這樣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們還有不足。

主要體現在我們的防災減災的模式還停留在防災或者減災這個階段,但是國外已經由防災到減災轉向了韌性城市[1]的建設。

第二個體現在我們國家還是主要關注像防洪堤的建設,建築物的抗震性能的提升等等硬體的建設方面。但是國外已經轉到了硬軟體相結合的這樣一個階段。

第三個方面,我們國家更加關注的還是單災種的預防,比方說洪水、地震。但是國外已經是一個多災組的防禦。

最後一個方面,我們中國還是以政府為主來進行防災減災,但發達國家是政府、社會、個人協同作戰的防災減災模式。

第二個差距或者叫問題,表現在應急避難場所跟日益增長的人民需求相比,還不太理想。

主要表現在應急避難場所總體規模比較小,按照國家的防災減災的標準來說,人均應急避難場所應該是兩平方米,但是我們很多城市還沒有達到這個標準。

第二個,我們建設標準也很低。有的城市儘管達到兩個平方米了,但大部分還是室外的公園、操場等等這樣一些應急避難場所。像日本、美國,他們很多都是室內的應急避難場所。

第三個,我們的建設速度嚴重滯後於人民需求增長的這樣一個速度。

第四個,我們的防災減災設施的建設,在空間上很不平衡,尤其表現在我們農村地區、小城鎮、中西部地區。

最後一個,我們的管理水平相對來說比較落後,有的地方建了很好的應急避難場所,建了很好的防災減災的設施。但是由於缺乏平時的維護監護,災害來了的時候就用不起來,這是一個大問題。

上海潛在的災害風險有100多個?

有的上海朋友說,我們上海是非常安全的,地震、颱風都不會影響我們上海,即使到了上海它會拐彎的,我們上海是一個「魔都結界」。是不是這樣呢?其實不是的。

按照風險學的理論來說,風險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按照我們國家制定的突發事件應對法來說,裡面有四大類36個小類,這裡面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簡單來說,如果周邊地區,比方說浙江、江蘇發生了這36個類別的災害,有可能影響到上海。市內、市外的綜合影響,可能有72個。還有戰爭。在每一個小類裡面還可以細分很多的災害風險,所以我認為上海大大小小的風險不下於一百多個。

那是不是這許多風險都會影響我們城市的發展,都會影響我們城市發展戰略的實施呢?其實也不是,它有大有小,所以說我們必須抓住重點,應對主要的風險。

上海主要的災害風險是什麼?

一個是水災,包括洪水、內澇、颱風等等。根據英國利茲大學萊特教授的研究,他認為上海是世界上水災風險最大的城市。因為上海地處長江出海口,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海平面的上升,可能會影響上海的洪水風險。

第二個就是生態環境的風險,包括水、熱、土、氣等等,這是支撐我們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

第三個就是網路風險,我們現在是網路社會,複雜的系統會引起風險。世界上現在有好幾個國家成立了網路軍隊,有可能神不知鬼不覺地攻擊其他的國家。上海作為國際大城市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

第四個就是公共衛生的風險。1988年在上海發生了甲肝,2003年非典在我們中國發生。所以公共衛生的這樣一個風險,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一個就是地震風險,上海目前的設防烈度是七度,有人說上海地基很穩定,沒問題。但是不要忘記,我們中華文明史只有4000多年,上海的歷史只有幾百年。而我們的地球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相比而言上海的歷史僅僅是一剎那。地震是地殼運動的一個能量的釋放,所以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災害是防不住的,我們應學會與風險共存

災害風險的應對方式有什麼呢?剛才說過,現在已經由防災到減災到韌性。防災主要是不計成本地預防災害的發生,主要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減災主要是儘可能減少損失,國際上主要是90年代;2005年以後,我們防災減災的目標不僅僅是災前,也不僅僅是災中的減災,更重要的是災後儘快地恢復重建。所以說,韌性城市的建設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個共識。

要推動韌性城市的規劃建設,首先我們要對災害風險的認識有轉變,也就是說我們要跟風險共存。

為什麼?因為災害跟資源是自然現象兩個不同的方面,比方說食鹽對我們非常重要,但是過多地食用食鹽會致病,甚至是致死。我們常說的「無限風光在險峰」,其實就是高風險高回報。

再比如降雨,雨量過大會造成水災,而不下雨可能就會形成乾旱,這是一樣的道理。

第二個大的方面就是說,災害與資源的角色是會轉換的。

比方說大災以後,有一些災害的遺迹可以成為黑色旅遊的資源;但是有的資源利用過度又會變成災害。比方說土地的過度使用就會板結,就會引起一些水土的流失等等,就會造成災害。

第三個,我們用於災害應對的資源是有限的,所以說我們要有重點地選擇應對主要的災害。我們風險治理的目標就是要把風險降到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地區、每一個城市可接受的水平,而不是無限制地追求零風險。

我們中國人的風險認知是怎麼樣的呢?

我們做過一個關於中日韓三個國家居民對風險的認知對比調查。我們中國人對風險的認知是非常之低的,大大低於日本跟韓國,我們中國是一個災害多發的國家,但是居民對風險的認知卻是較低的。面對災害的關鍵是要意識到,我們一定要跟風險共存。

那我們作為個體的人,怎麼樣來應對風險?怎麼樣來減少災害對我們的影響呢?我們防災減災科學家總結出了一套口訣,當然每一個災種有很多的應對方式。舉個例子,像颱風,我們應該怎麼做?我們也編了口訣——

颱風來聽預報,加固堤壩通水道,煤氣電路檢修好,臨時建築整牢靠,船進港口深拋錨,減少出行看信號。

最後給大家提幾點建議——

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提高防災減災的意識,首先要認識到災害是一個不確定性的東西,我們平時防災減災,就是要應對這樣一個不確定性,就像俗話說的,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第二個,我們要踴躍參加防災減災的演練,通過防災減災演練,不僅可以學到防災救災的技術,還能夠了解所在區域的風險的情況。

第三個,我們要積極做好家庭的備災工作。首先我們的房屋要進行加固,房屋內的傢具要進行固定。還有我們要準備應急救災的物資,比方說應急飲用水,應急手電筒等等。

第四個就是說要時刻關注周圍的信息,關注我們的避難的通道,就像最開始說的,在這個小劇場里,萬一災害發生了,我們能夠逃得掉嗎?

最後一個就是說要合理地利用保險制度,購買保險產品。萬一受災了,我們也能夠及時得到保險公司的補助。

災害風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在我們應對災害風險的時候,我衷心祝願大家平安健康。

*註:

1.韌性城市

韌性城市是指一個城市擁有足以容納、維持現今及未來社會、經濟、環境、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壓力,基礎建設規劃在未來仍能發揮必要的功能。同時,城市必須針對氣候變遷危機議題做規劃,並增進在基礎建設及自然環境層面的調適能力。

(1)經濟韌性:具有應對外部經濟動蕩的能力,以多元經濟結構為新的發展目標。提倡Smart Development(新知識驅動的發展)、Sustainable(可持續性)、Inclusive(包容性);

(2)社會韌性:應對社會變化的能力,社區歸屬感,通過社會整合實現自我振興的能力;

(3)生態環境韌性:具有應對外部自然災害的能力,城市空間及城市基礎設施規劃留有餘地,災害來臨後能夠自我承受、消化、調整、適應,實現再造和復甦。

文字 | 王銳;校對 | 其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造就 的精彩文章:

我們為什麼需要孤獨?
走遍美國高產農業區,我發現中國最大的食品安全問題,是糧食安全

TAG:造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