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軍本可在京師城下聚殲八旗兵,卻因內鬥給皇太極洞開死生門

明軍本可在京師城下聚殲八旗兵,卻因內鬥給皇太極洞開死生門

向敬之

1

天聰三年(明崇禎二年)十二月二十日,皇太極統右翼,莽古爾泰率左翼,分別向德勝門、廣渠門發起攻擊。

皇太極率代善、濟爾哈朗等滿蒙聯軍,在德勝門,擊敗了滿桂、侯世祿的聯軍,勝之迅速。

莽古爾泰率左翼四旗及蒙古兵,分三隊阻擊袁崇煥、祖大壽增援德勝門。莽古爾泰與多鐸殿後,第一隊阿巴泰不聽指揮,扎魯特、喀爾喀蒙古兵不守規矩,故打得更加艱難。

兩次拼殺,金軍誇大戰果,稱兩翼遵從皇太極「所授方略」(《滿文老檔》「太宗皇帝」第十九冊《金軍擊敗北京德勝門外明軍及其援軍》),分兵進擊,將明軍堵在狹隘處「盡殲之」,而且皇太極及時派出御前護軍,將逃遁者「盡斬之」,確乎有擊敗明軍的戰績,卻並沒有撈到多少好處。

明軍本可在京師城下聚殲八旗兵,卻因內鬥給皇太極洞開死生門

袁崇煥劇照

於是,皇太極準備養精蓄銳,移軍南海子,伺機再攻。二十七日,雙方激戰於左安門外。而袁崇煥被下詔獄,遭到政敵圍攻,很快被凌遲。

清修史書渲染,皇太極的目標達到。

2

貿然發動己巳之變的皇太極,在德勝門、廣渠門、左安門幾次交鋒中沒有撈到實惠後,之所以主動撤退,原因有四:

一、崇禎帝於十二月初一日將袁崇煥下獄,議罪磔殺,間接為皇太極日後攻明、再尋戰機清除了一頭龐大的攔路虎。姑且不說寧遠、寧錦二役,初掌關寧軍的袁崇煥,連敗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的傾巢來攻,僅在此次突襲明都,袁崇煥也是及時反應救援,使皇太極的八旗兵及綁架來的蒙古兵吃盡了苦頭。二軍鏖戰,互有殺傷,袁崇煥又是兩次擊敗金軍。

二、在德勝門、廣渠門二次交鋒中,皇太極貌似取勝,但是打得很辛苦,也是損兵折將。就是對「太宗伐明」極口頌揚的昭槤,也在《嘯亭雜錄》卷一中說明朝「其疆圉尚強,非旦夕可潰者,得之易,守之難,不若簡兵練旅以待天命可也」。在火拚中,金國太祖女婿、第一猛將揚古利,雖有「率擺牙喇兵,敗總兵滿桂於明都城之北」,然很快陷入明軍的伏擊圈,揚古利「復率親軍十餘人潰其圍,悉出之」。(《八旗通志初集》卷一百四十六《揚古利傳》)一個在金國地位僅「次貝勒八人下,統左翼兵,授一等總兵官世職」的大人物,想必手下也是大隊人馬,但在此次突圍中,卻只殺出了十多個親兵。

明軍本可在京師城下聚殲八旗兵,卻因內鬥給皇太極洞開死生門

太祖努爾哈赤

三、同明軍一路打阻擊戰、遭遇戰的,主要是袁崇煥、滿桂等應詔而來的勤王師、地方軍,而堅守京師的近衛師、中央軍,始終是閉城固守。協理京營的戎政尚書李邦華,在一份奏疏中說:「臣等初聞寇警,即嘗列營城外,旌旗相望,金鼓相聞。後因朝議異同,皇上始命撤為城守計。」(《李忠肅先生集》卷四《覆奏紮營城外疏》)金兵來襲,他們最初是準備出動衛戍精銳,出城迎戰,後被崇禎帝召回城內,固守京師,「不設兵於近郊」。京營究竟有多少兵力?戶部尚書畢自嚴的《度支奏議》卷八中,收有他為京軍安排糧食的奏疏。他於崇禎二年十一月十一日,也就是金兵圍城前夕,具題《酌議京軍預支通糧疏》:「合計三大營京軍之數,共十一萬三千二百有零。」六天後,他再上一份《京營城守軍丁行糧給散逾期疏》:「自十一月初二日軍丁上城防守,通計十萬六千餘人。」也就是說,京營至少有「十萬六千餘人」堅守在京師保衛戰的最前沿,而且「五日一支行糧」。十萬京軍備戰,糧草準備充足,足以抗拒皇太極大軍攻城。

四、從後來皇太極率大軍圍攻撫寧、昌黎二城,竟然在此二城無外援的情勢下,連連受挫。可見,皇太極舉兵來犯,兵力並不充實,邀約而來的蒙古兵也不儘力,加之在明都京師的攻堅戰中,被關寧勁旅損耗了不少實力。至於清朝官修實錄、官家筆記強調諸貝勒大臣爭請攻城,被皇太極制止。皇太極自知實力不濟,已露怯戰,只是後人要為其掩飾進退失據、左右無源的窘態。

《清太宗實錄》卷五記載,天聰三年「十二月辛亥朔,大兵西趨良鄉,經海子而南。上曰:『諸貝勒可殿後,朕同兩大貝勒在前,且獵且行,比獵至海子。』殿後左翼諸貝勒,因逐獐,馳至上前。上見之曰:『朕以爾等殿後。是以行獵,今爾等皆前來,誰在後軍耶?』前來諸貝勒奏曰:『臣等前進誠有罪!』乞下眾議,上曰:『爾等皆孺子也,忘殿後而貪射獐。』」第二日,皇太極放縱諸貝勒率將士劫掠良鄉,「俘獲良多」。深入明境腹地,後面恐有追兵,皇太極的所謂「且獵且行」,不免為彈盡糧絕的障眼法。而奉命殿後的諸貝勒更是「逐獐」為了防禦明軍追擊的使命,也該是劫掠補給,進一步證實國內經歷大災、又在明都大戰之後的金兵,已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好在天命助他,袁崇煥突然下獄,祖大壽等撤退,而明軍鬥志遽然鬆懈離散,給了皇太極大軍在撤退途中一路劫掠、無限俘獲的機遇。

皇太極偵知敵情,尋機自退。不承想,明廷內部纏鬥不休,擅殺了有通敵嫌疑但證據不足的救時良將袁崇煥,且不能調度裝備精良、以逸待勞的京軍迅速出戰,同城外集結的各鎮勤王之師,並給勤王武裝及時供應補給,採取內外合力夾擊金兵,徹底殲滅皇太極大軍,無疑是顧此失彼而坐失了最大戰機,給皇太極洞開了一扇順利撤退後沿路劫掠、補給充足的死生門。

3

天聰三年十二月十一日,皇太極遣阿巴泰、薩哈廉致祭大金太祖武元、大定二汗時,為自己及其父努爾哈赤數番攻明辯誣,稱「我世守大明帝邊界,以示忠信」,曆數明萬曆帝「無辜害我二祖」,偏袒「理曲之葉赫」陳兵邊外,「屢欺我理直之滿洲,致成七大恨」,迫使女真因「不能相容,必欲見害」而告天興師。皇太極繼而稱:「我欲息兵,享太平,開誠布公,不作詭計,屢遣使議和。大明崇禎帝,更肆意欺凌我,欲索還天畀我之地,去我帝號國寶。我雲天賜之地,不能退還,可去帝號稱汗,不另制寶,令爾造印與我等語,彼復不從。我乃憤而發兵至此。」(《滿文老檔》「太宗皇帝」第二十冊《皇太極遣官致祭大金太祖武元、大定二汗》)

明軍本可在京師城下聚殲八旗兵,卻因內鬥給皇太極洞開死生門

皇太極

好一副委曲求全、弔民伐罪的作秀。他還說自己不擾民、不劫掠,「唯誅其軍士之抗拒者,克其不降城堡」,殊不知他這次暗行「詭計」,導致了無數傷害和被迫的背井離鄉。

奇怪的是,至天聰十年即崇德元年,皇太極才稱帝,而在天聰三年十二月,他還只是金國大汗,不存在崇禎帝命其去帝號國寶、皇太極「可去帝號稱汗」之事。無疑,這是後人在其稱帝後,跟他來了一段後文以諛頌其大度無疆。

這是為僥倖得脫而蟄伏待發的皇太極臉上貼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以禮觀書 的精彩文章:

清太宗追擊察哈爾失利,借道突襲大明,除樹威外還為一大生計耍賴
康熙效仿朱元璋一招,也想「治隆唐宋」,結果不看教訓而貽害無窮

TAG:以禮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