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唐人楷書《大字陰符經》的點畫用筆與結構

唐人楷書《大字陰符經》的點畫用筆與結構

唐人楷書《大字陰符經》的點畫用筆與結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大字陰符經》墨跡本,96行,461字,傳唐代褚遂良書


陰符經點畫用筆與結構要義

《陰符經》這本法帖,如果研究唐人楷書筆法,珍貴价值是不容置疑的。這樣一件大字楷書墨跡得以流傳下來,對研究唐代楷書的用筆法則提供了重要依據和線索。米芾《海岳名言》云:「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陳槱《負喧野錄》云:「石湖云:『學書須是收昔人真跡佳妙者,可以詳觀視其先後筆勢,輕重往複之法。若只看碑本,則惟得字畫,全不見其筆法神氣,終難精進。』」所以《陰符經》墨跡與《伊闕佛龕碑》《雁塔聖教序》等刻石相較,《陰符經》所傳達的筆法信息主要體現在:

唐人楷書《大字陰符經》的點畫用筆與結構

1、起收筆的筆鋒各種變化。

唐人楷書《大字陰符經》的點畫用筆與結構

2、點畫用筆的輕重緩急,筆鋒運動的細微變化。

唐人楷書《大字陰符經》的點畫用筆與結構

3 筆法,筆勢,筆意清晰表現。

唐人楷書《大字陰符經》的點畫用筆與結構

4、墨色的變化痕迹能透露出筆法法則。

唐人楷書《大字陰符經》的點畫用筆與結構

這些恰恰是刻本根本不能傳達的!所以要領會前人筆法,最好的的範本一定是墨跡。通過上述墨跡的特徵,領會作者用筆法則與筆勢筆意,再結合前人關於筆法可靠的文字著述,逐漸認識並掌握筆法。如此學習,較易理解筆法是怎樣一回事!

唐人楷書《大字陰符經》的點畫用筆與結構

眾所周知,唐代楷書墨跡能保存至今的實屬鳳毛麟角,今人借印刷技術的進步,得以獲影印本而學書,是此時代好書者之幸事。因此應珍惜這一便利條件,首選有價值優秀的墨跡為範本。立志探尋書法藝術中最核心的學問——筆法,是正確的學書道路。

《陰符經》書法水平之高,處處印證前人書論中關於用筆的表述,諸如「錐畫沙」「印印泥」「折釵股」「屋漏痕」等術語,在《陰符經》法帖中,體現的非常充分。從而證明前人所云並不是空話。

墨跡本呈露出美妙細微的筆墨意趣,要聯繫到筆法上,要研究怎麼寫出來的。所以學書第一步,即是對筆法有明確的追求,非要從筆法入手不可!因為筆法是書法藝術的生命。為什麼前人書家大談特談筆法?為什麼前人將筆法說得玄妙?為什麼在過去的毛筆時代,大書家依然少的可憐?為什麼尋常學書十年,字依然拿不出手?這些都應是學書者認真思考的問題!

書法講筆法,歷代大家墨妙,無論如何高明的複製也不能等同墨跡真本。若向摹本,拓本尋筆法消息,要具備相當水平才行,陰符經透露出了清晰的用筆法則,善學者定能從中覓得消息,進而向上轉習魏晉唐人各家名碑,再涉獵行草書,心解鍾王,都是有可能的

唐人楷書《大字陰符經》的點畫用筆與結構

陰符經點畫用筆要義

1、點法

(1)點的形狀: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

右軍云:「夫著點皆磊磊似大石之當衢,或如蹲鴟,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鶚口,尖如鼠屎。」

王右軍說寫點畫要磊磊落落,如同橫大石在街道上,是說作點宜重宜實,有份量。其形狀或者像蹲著的鷂子,或者像水中游弋的蝌蚪,或者形如瓜瓣,或者形如栗子,或者形如魚鷹張口,或者小如尖細的鼠屎。

又云:「點不變為布棋。」作點畫要善於變化,缺少變化的的點法如同在均勻的在棋格子上放棋子。

(2)點的力勢:衛鑠《筆陣圖》云:「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如高峰墜石,作點的動作要如同高峰上墜落的石頭,力勢要強,果斷下筆,下去要立刻使筆鋒彈回歸正。

勢重,下筆懸管掉之。懸腕由上至下,雖勢重為宜,應善於理解此意,非使蠻力為之。

《玉堂禁經》云:「點如利鑽鏤金」是也。

作點下筆要如同鋒利的鑽刻進金屬里,筆力吃進紙里,力透紙背。

(3)用筆法:點的形狀有多種,在用筆上卻有一些規律可循。

下筆宜藏鋒多於露鋒,我們看禇遂良《陰符經》上的點法,粗看似露鋒,然其尖不是尖細的。若露鋒,則應避免尖弱。藏鋒是筆尖的折鋒,很細微;或筆尖著紙後略停頓,使不尖弱。可參看唐陸柬之《文賦》、王羲之《蘭亭序》、孫過庭《書譜》等法帖,仔細看其藏露鋒下筆的差異。藏鋒下筆後即振動鋪毫,運筆過程始終是動勢,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收筆用力使筆鋒恢復中正的狀態。

唐人楷書《大字陰符經》的點畫用筆與結構

以上三點即為一般意義上的作點之法。

2、橫畫

陰符經橫畫變化豐富,長短橫各具姿態,挺撥勁健。長橫略帶弧形。

1、起筆無論搭鋒折鋒,下筆法有舒緩與迅疾的區別,一般承上一筆勢,順勢下筆,無論速度快慢與否,下筆均以俱力勢為上。

2、下筆後應迅速振動頓挫調鋒,使筆鋒平鋪紙上。

3、由左至右鋪毫澀進,其間有上下提按振動,指腕肘肩配合運筆,。

4、收筆須順勢彈回筆鋒,使毛筆基本恢復中正的狀態。

此一橫筆,若欲合乎筆法,須不斷練習,久之可至妙,須學者資質夠功力深。

蔡邕《九勢》云:橫鱗豎勒之規。(橫鱗:寫橫畫取逆勢,像用刀逆勢刮魚鱗的動作。)

李世民《筆法訣》云:為畫必勒,貴澀而遲……勒不得卧其筆,須筆鋒先行。

張懷瓘《玉堂禁經》用筆法永字八法云:勒不得卧其筆。用筆須挺利勁健。

寫橫畫執筆手指須鬆緊適度,注意訓練指實掌虛,掌豎腕平。掌豎,腕發力沉著,腕平方能氣力勻平。若掌不豎,既使腕平,點畫無堅緊細密潤澤之力,若腕不平,點畫宜現欹側之勢。

唐人楷書《大字陰符經》的點畫用筆與結構

3、豎畫

陰符經豎畫直中有曲,下筆法與蘭亭接近。

蔡邕《九勢》中云:橫鱗豎勒之規。

豎勒,彷彿勒馬韁繩,勒馬韁時手臂是橫臂振動,豎筆則按此動勢行筆。所以,橫臂作字是前人從生活萬象中受到啟發而提煉出來的,。

永字八法云:弩不得直,(直則失力)。

寫豎畫:依豎筆橫下筆之法。折鋒振動而下,接著頓挫下行,不可一味順下。先一節一節振動蓄力行筆,再發力行筆,至盡處用力收筆鋒,使歸正。所謂弩不得直,豎畫之力如弓弩似弧形的彈性之力,所以應避免寫的象直如木杆似的豎畫,這樣的豎畫雖直,卻缺少彈性

唐人楷書《大字陰符經》的點畫用筆與結構

4、撇法

陰符經撇畫具長短粗細變化,長者勁健舒展,短者挺撥遲重。

蔡邕《九勢》:掠筆,在於攢鋒峻趯用之。

衛鑠《筆陣圖》:陸斷犀象。(是指撇的形狀。)

歐陽詢《八訣》:利劍截斷犀象之角牙。

顏真卿《八法頌》:掠,彷彿以宜肥。

撇又名掠。《八法》云:「掠者拂掠須迅,其鋒左出而欲利。又雲微曲而下,筆心至卷處。口訣云:撇過謂之掠,借於策勢以輕注鋒,右揭其腕,加以迅出,勢旋於左。法在澀而勁,意欲暢而婉,遲留則傷於緩滯。夫側鋒左出謂之掠。」

陳鐸曾《翰林要訣》 「點首撇尾右出微仰,如篦之掠發。」

寫撇畫,最忌斜拂,虛飄無力,筆鋒纖弱。

掠是速度之謂,即「沉著痛快」。二者不失,方合其筆勢。

腕法:寫撇法須懸肘腕,並運肘腕。若短撇用指無大礙,長撇必須用肘腕為之。

用筆法:寫撇下筆同豎畫下筆相同,依豎筆橫下法。下筆即折鋒,緊接著施以頓挫,筆鋒即中鋒鋪開,再施以振動,徐徐下行,至腰部挺緊,鋒力已攢足,則順勢而下,加速度上去,使其挺拔勁健,如此方合此畫之用筆。

撇畫分長、短,大,小,粗,細之別,各具其形。

唐人楷書《大字陰符經》的點畫用筆與結構

5、捺筆

陰符經捺筆一撥三折,最為顯著。一撥三過折筆,取逆、澀勢。

(1)起筆

首起筆至一波完成,同船槳入水、出水的動作極其相似。(用槳的刃面入水時要有一定速度。)要彈下筆,又如同立錐入木,要紮下去形成第一個形。這樣的筆畫精氣神足。

(2)下行

緊接著再下行至筆畫中段,這一段如同槳在水中逆勢向下奮力。

(3)頓挫調鋒

欲出水時,槳的角度由入水時向下而改為向上成一個大弧度,這時筆鋒由於鋪開已成側鋒,須頓挫調整,使筆成中鋒。

(4)出峰

槳出水時,由於槳在水中奮`力`逆`行`,振迅出水似有豁然開朗之感,出鋒與起筆應相呼應,如同力士倒輒奮起,故須快捷,然又不可直出,筆鋒須抑而向右下出之。

腕法:腕由左向右下,一截截行進,至頓挫處已成側鋒,此時手腕振動頓挫進行調鋒,而非以指調鋒,腕不止左右運行,還須上下振動,總之調鋒於細小微妙處,均由手腕完成,此由側轉中,再沉勁出鋒。

手勢:正前方圖,看筆的形態成逆勢圖。此手勢是捺畫合乎筆勢的重要條件。

捺畫用筆微妙難學,要使骨力筋力鮮活,筆畫如金似玉,骨堅膚嫩,通體晶瑩剔透,抑而後發,發波後有回鋒之勢。陰符經於此筆妙,形質恰到好處,全由筆勢純熟,寫起來連成一氣,速度節奏隨心行止,關健在運腕澀筆行進,運筆又如太極拳法,緩中蓄勢,調節有度。若不按此筆勢書寫捺畫,不會耐人尋味,所謂久視無味,久味無力。

唐人楷書《大字陰符經》的點畫用筆與結構

6、趯法

陰符經的趯鉤寫的飽滿銳利,有些處理為芒刺鉤,出鋒處又不尖弱。

趯:峻快以如錐——顏真卿(八法頌)

鉤為趯者,如人之趯腳,其力初不在腳,猝然引起,而全力遂註腳尖;故鉤末斷不可作飄勢挫鋒,有失趯之義也。——包世臣《藝舟雙輯》

《永字八法》云:「趯須蹲鋒,得勢而出,出則暗收…… 問曰:凡字之出鋒謂之挑,今更為趯,何也?論曰:挑者語之小異,而其體一也。夫趯者筆鋒去而言之,趯自努畫收鋒,豎筆潛勁,借勢而趯之。筆訣雲『即是努筆下殺筆趯起』是也。法須挫衄轉筆出鋒,佇思消息,則神蹤不墜矣。」

寫趯鉤,作豎筆用努法,至趯處,乘勢出之,攢鋒蓄力,出則有回收之力,不得猛向前出,使筆鋒尖弱。

唐人楷書《大字陰符經》的點畫用筆與結構

7、轉筆

《陰符經》的轉筆在「也」字有所體現,轉筆有換鋒與不換鋒二種。不換筆鋒的彎轉處圓轉如篆書筆意,如「也」的左下角寫法。轉換筆鋒是翻轉法,如陰符經中的「風」「九」二字右肩寫法。

蔡邕《九勢》云:「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

李世民《筆法決》云:「為環必郁,貴蹙鋒而總轉。」

張懷瓘《評書藥石論》書亦須用圓轉,順其天理;若輒成稜角,是乃病也

唐人楷書《大字陰符經》的點畫用筆與結構

8、戈法

陰符經的戈畫各具意態,寫法變化豐富。「我」字的戈筆,很符合右軍「落干之法,峨峨如長松倚溪谷」。

李世民《筆法決》云:「為戈必潤,貴遲疑而右顧。」張懷瓘《玉堂禁經》云:「倚戈異勢

此名折芒勢。法以潛鋒緊趯,趯意盡,乃潛收之而趯走厲之。鍾繇『哉』字是也。

此名禿出。上下縮鋒。雖言縮鋒,亦須潛趯而頓衄。則虞世南常用斯法也。

此名借勢。既不潛趯而暗趯。法以勁利而捷遣。則虞少監、歐陽率更用此法也。

此名背,趯時用之。蓋所以失之於前,正之於後,故右軍有言曰:上俯而過矣,下衄勾而就之。則《告誓》後『載』字是也。」

亦可參閱《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背趯法」。

唐人楷書《大字陰符經》的點畫用筆與結構


《永字八法》

9,折筆

陰符經下筆藏鋒,多折鋒入紙,在橫折筆時多折鋒。提筆折鋒,折鋒即是換鋒。在陰符經中有些折筆斬針截鐵,乾淨利索;有些則圓潤飽滿似轉實折。陰符經中的折筆很豐富,還有轉中帶折的用筆,如「用」右上角,腕肘運動之勢動作明顯,筆毫外轉內折,形成外輪廓是圓形,內角是方形。折筆換鋒是筆法很重要的內容之一,米芾善於八面出鋒,即是善於折鋒換筆,使毫之八面得以充分施展,這是米芾高超用筆技藝的心得。在學習陰符經時,在轉折筆時應有意練習折鋒手法,折鋒而出的筆畫會帶動整個結字挺撥開張,更有利於運用到行草書中,使結字章法清朗勁健。

唐人楷書《大字陰符經》的點畫用筆與結構

大字《陰符經》楷書的結構有初唐時期書法的一些特徵規律,還保存著一些隸書向楷書過渡時期的偏方字形,與漢碑隸書結構有些相近,也與褚遂良清勁筆意有關,特別近似《禮器碑》。《陰符經》在結構上與《雁塔聖教序》基本一致,屬於成熟時期的褚書。

筆法與結字是緊密相關的不可割裂的辨證關係,如果完全拋開筆法談結構,既是有悖於傳統書學理論,易流於視覺藝術的線條形式構成範疇。要知筆法與結字密不可分,割裂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繫,既陷入了僵化的教條模式,從而錯解書法藝術。以西方美學觀解讀有著濃郁東方色彩的中國傳統書法藝術,並建立一系列新辭彙,只能混淆書法與繪畫的界限,因此轉去轉遠,易愈來愈陷入背離書法本義的泥潭。研究書法結字之法,不能脫離筆法,才是正途。

唐人楷書《大字陰符經》的點畫用筆與結構

趙松雪云:「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不精,雖善猶惡;字形不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已」又云:「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文字發展到漢魏時期,隸草相雜字體是此時代大部分地區的通行字體,這就是『因時』學書人就會自然受熏習而寫橫向取勢的字。唐時楷書高度成熟,寫法逐漸規範,唐人書法也脫不開變橫為縱的唐代體勢,唐人書法與魏晉書法在體勢上必然有別。這個『因時』是總的時代特徵,所以每個時代的結字體勢總是有時風好尚的特徵規律可尋(當然還有其它因素的影響)。結字用工是說,要按照前人總結的結字規律去研究字形。只有長期積累才能對結字規律有心得,所以趙說亦須用工。大字《陰符經》楷書的結字特點變化豐富,總的看來是方形結構,但也有偏方結構的字。如「虞」「奉」「聖」「藏」「愚」「篇」等上下結構的字,也向左右伸展,保持方形的體勢。比傳褚的《倪寬贊》墨跡字勢要開張。用筆的輕重對比顯著,橫畫筆力挺拔,兼有隸書用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視覺上對其方形結構的印象。

學習《陰符經》應遵循孫過庭所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前人關於結字總結出諸如奇正,向背,爭讓,疏密,交錯等等,學書者應對其逐漸攻克,而逐漸做到在結字之始,心中有數,對其筆畫搭配意在筆先,具上述種種巧妙的矛盾對立法則,從而接近前人法帖字形之妙。

唐人楷書《大字陰符經》的點畫用筆與結構

奇正:結字首先要做到能使字形平正安穩,不論筆畫多寡,應能夠妥貼處理得有秩序,使橫直相安,端莊勻稱。做到這一點,基本上即是平正。結字之妙在於奇變,所以孫過庭雲「既得平正,務追險絕。」務比要意識到,在平正的基礎上,要儘快去研究結字巧妙變化,因為險絕奇變是結字相當重要的內容,也是學書人要盡一番心力去研究攻克的課題,要做到結字平正中寓險絕,結字奇正並非易事。項穆《書法雅言》P524云:「所謂正者,偃仰頓挫,揭按照應,筋骨威儀,確有節制是也;所謂奇者,參差起複,騰凌射空,風情姿態,巧妙多端是也。奇即連於正之內,正即列於奇之中。正而無奇,雖莊嚴沉實,恆樸厚而少文。奇而弗正,雖雄爽飛妍,多譎厲而乏雅。」指出了奇正之間的辯證關係。

唐人楷書《大字陰符經》的點畫用筆與結構

向背:字形結構中,點畫之間處處在運用向背原理。()為相向,如同二人面對面相對;)(為相背,如同二人背對背。姜夔《續書譜》P391云:「向背者,如人之顧盼、指畫、相揖、相背。發於左者應於右,起於上者伏於下。大要點畫之間,施設各有情理,求之古人,右軍蓋為獨步。」點畫之間有向背即有離合,有離合即是富於表情,使字態有神情有意昧在其中,結字於向背有得,字形不致平板無生趣。向背多指兩豎之間或左右結構的字形,上下之間的橫畫稱偃仰,仰覆。向背主再體現在左右結構的字形中。

唐人楷書《大字陰符經》的點畫用筆與結構

疏密:字形結構中,處理點畫之間的疏密手法尤其重要。字的筆劃有有繁複與簡約之分,繁複的字自然要安排的緊密些,簡約的字想繁複也不可能。繁複的字緊密中要有疏朗的空白,簡約的字要有緊密的組合,(有些字通過重筆來強化緊密,在陰符經中出現的字有 「十」「立」「八」等)在一字之中無論筆劃繁複與簡約,最不宜將筆劃處理的均勻,這樣會顯得渙散,缺乏對比會減弱字的神情意態。鄧石如《論書》云:「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以計白當黑,奇趣乃出。」講的很有道理,疏密的對比是相對成立的,所以在該密處再緊密,疏處更使疏,是一種處理疏密的辦法,目地是要強化這種對比的效果,所以鄧石如的篆隸楷等作品的結字,疏密反差大,成為其結字一大特色。疏密亦要處理合乎度,過於強調大反差也對顯得不自然。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之節制第十章云:「夫學書作字之體,須遵正法。字之形勢不得上寬下窄;如是則是頭輕尾重,不相勝任。不宜傷密,密則似痾瘵纏身;不舒展也。復不宜傷疏,疏則似溺水之禽;諸處傷慢。不宜傷長,長則似死蛇掛樹;腰枝無力。不宜傷短,短則似踏死哈蟆。言其闊也。此乃大忌,可不慎歟!」王羲之的話既生動又形象。(作者:待核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章飈:我所了解的成忠臣
墨西哥藝術家奧馬爾·奧爾蒂斯(Omar Ortiz)逼真的人體油畫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