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文物被盜墓賊丟棄,專家看到後激動地跳了起來:它消失了三千年

此文物被盜墓賊丟棄,專家看到後激動地跳了起來:它消失了三千年

1980年,安徽省舒城縣村鎮的磚窯廠正在動工挖土,一鏟子下去卻挖出個春秋大墓,考古隊立即對其展開了搶救性挖掘,可考古人員的興奮勁兒還沒過呢,有專家就發現墓葬早已遭到破壞,前朝的盜墓賊早就到此一游,並拿走了大量「紀念品」。不過,經過日夜苦戰清理,墓中仍出土大小文物183件,它們多以殘破和價值低而被盜墓賊拋棄。其中一件龍虎造型的青銅建鼓底座脫穎而出,其大氣的結構、精緻的拗性無不顯示著它的尊貴感,但很可惜鼓座也已缺失大半。完整性得不到保障,專家只能惋惜地將其定為三級文物,然而隨著後續清理工作的開展,建鼓底座的命運出現了石破天驚的轉機。

首先,解釋一下何為建鼓。建鼓是一種流行於春秋戰國的大型樂器,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即為建鼓座,一般裝飾有非常繁複的紋飾,中間有一孔洞(如上圖所示),用以插入一根木棍,而木棍頂著的就是建鼓,木棍和建鼓構成上半部分。由於年代久遠,木棍和建鼓早已腐爛不見,只有青銅製的底座保留至今。而很顯然,這座龍虎建鼓座殘失了相當大的部分,用以插入建鼓棍的結構皆已喪失。像這種常見又不完整且又無法修復的文物,等待它的結局往往就是被時間湮沒。

鼓座頗具觀賞性:兩個對稱的虎頭與四條環繞的青龍交相輝映,虎頭方眼大耳,張口怒吼,栩栩如生,龍飾精雕細琢,尊貴霸氣,生動逼真。考古人員在驚嘆於古人鬼斧神工般冶煉技術的同時,還有更加驚人的發現:在座身外圍上下各鑄有一行文字,上圈98字,下圈52字,經過仔細辨認,發現其中有一句銘文寫著:「唯正月初吉庚午余xx之玄孫xxxx。」

《說文解字》載:「余語之舒也。」也就是說,「余」在古義里當作「舒」來講,那麼銘文里的人物「余xx」翻譯過來就是「舒某某」。出土建鼓座的地方叫做舒縣,古文典籍里有一個春秋小國舒國,那麼對應起來了,這座春秋大墓就是舒國某國君之墓!

此前,舒國一直存在於文字記載之中,沒有發現過任何實物證據,而這座建鼓座的驚艷問世,使這個消失了將近三千年的國家重見天日,同時也打開了舒國歷史的大門。作為唯一準確定位舒國的文物,建鼓座被評為一級甲等國寶,不僅是一級,而是一級中的一級,其珍貴性可見一斑。關於春秋戰國,眾人皆知七雄,或者是還未三分之前的晉國,但那些其餘勢力不足的小國則不免落入被遺忘的命運。舒國的建立,帶著周武王光榮的克商史。

據記載稱,姬發成功滅商後,賜封了一位「偃」姓的功臣,以子爵之位將其家族安排到了安徽境內,偃族便在此建立起了龐大的舒系國家:舒庸國、舒蓼國、舒鳩國、舒龍國,統稱為舒國。當然小國有小國的活法,當周天子的權杖再也指揮不動諸侯時,舒國被稍強的徐國所滅,其後雖掙扎復國,但很快又被楚國所滅,再之後它就徹底消失在了歷史之中。直到這件龍虎青銅建鼓座的出現,才為它正了名,證明這個世界上,曾有一個叫「舒」的國家真實存在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憂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歷史上共494個皇帝,太上皇有很多,但太上太皇卻僅此一人
詩壇大肆污衊初唐四傑,杜甫挺身而出寫下一首詩,可謂唐詩第一罵

TAG:解憂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