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孝了,你就順了論語心得第18集

孝了,你就順了論語心得第18集

論道,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替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孔夫子告訴我們:孝了,你就順了。

孝,是中國文化的精髓;

晉人王祥用卧冰求鯉的孝行感動鄉里,不僅破解了養母對他的刻薄評價,更是因此獲得了一生的孝名,後因孝名和功績被加官晉爵,青雲直上。

懂得孝道的人,他人自然明白你的仁厚之心,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更加順遂。

孔子將人生分成了三個階段:「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

這裡面其實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入則孝,出則悌」。孝悌之義,對父母為孝,對兄弟為悌,講的都是倫理親情之愛。經營好家庭情感,是做人的基礎。

第二個層次,是「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如果一個人言語謹慎,篤誠守信,用博愛的胸懷去接納他人,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就能走出了一己之愛,而領悟天下大愛,對社會多做貢獻。

如果以上這些都做到了,孔子才說到第三個層次,「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你要是還有餘力的話,就可以去學習文化知識。孔子很注重實踐,只能學而不能行,是不恰當的。

時代在變,先秦時期的道理不一定都適用於今天,但是對我們而言,孔子的智慧至今仍有寶貴的參考價值。

在今天這樣一個進步的文明時代,回頭看這三個層次,就會看到有時候恰恰是做反了:我們的孩子從三四歲時就知道要讀書,在上幼兒園之前有親子班,然後是幼兒園,然後是小學、中學、大學。

每個孩子都知道要去「學文」,因為「學文」才能步入社會受到認可,畢竟知識改變命運是全社會的共識。

現在代社會也有一些核心價值都需要人們去尊重,比如敬業與樂業,把這一切做完之後,我們是否遺忘了什麼呢?

往往離我們最近的,最容易被忽視。我們忘了「入則孝,出則悌」。對自己親人的這個環節,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

我們的古聖先賢,他們所講的這番道理,不正是讓一個人從當下出發,從學會關愛自己的親人出發,一步步的修行,用這樣一種本能之愛走到社會上,再做理性提升嗎?

最基本的東西做好了,其次再去學學知識、文化,才能走到更高的層次。

而在今天,我們的心都從很遠的地方緩緩歸來。我們一開始都去學文化,都在努力去認同社會的普世標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小學生我們從不缺少,卻忘記了孝悌之義。

古聖先賢的很多教誨,可以使我們讓自己的靈魂從遠方漂泊而歸,回到一個溫暖樸素的地方。我們最好不要忽視這些做人的基礎。

為什麼「孝」就是做人的基礎之一呢?

孔子的學生有若就曾經解釋過孝悌的重要性,他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有若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孝敬自己的父母,敬愛自己的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一個人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作亂,這種人從來沒有過。

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工作,根本建立了,「道」也就有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有若說,「君子務本」。什麼是「本」呢?大家看,木頭的「木」字底下加一短橫,就是「本」吧。這個短橫在什麼位置?就在樹根。什麼叫「本」?就是大樹的根。

人生可以長成枝繁葉茂的大樹,但是一切源自於這個根系。本要是牢固,樹就可以長得好,所以很多東西要務本。「孝」在《論語》里就是作為這樣一種根本的道德而存在。

我們今天已經遠離了產生孝道的宗法社會。在今天的社會中,父子的關係已經不再像君臣關係一般等級森嚴。

是不是在今天這樣一種提倡人格平等,人性自由的社會裡,「孝」就不能稱之為做人的根本了呢?

其實,如果我們靜心而思,考慮什麼是我們的核心道德,那麼就會發現,一個人在處理自己跟親人的關係上能真正做好,也許不經意間可以對整個社會都輻射出一種強大的力量。

大家可能都知道,中央電視台有一個特別節目叫《感動中國》。就在2006年,《感動中國》中有一個人物叫林秀貞。她是河北省衡水市一個非常普通的農村婦女,她入選《感動中國》的理由非常簡單。

她不是我們想像中的英雄,也沒有什麼感天動地的事迹,從她嫁入這個村子開始,就義務贍養村裡所有的孤寡老人。

她自己去一家一戶認門,看到劉爺爺、劉奶奶癱在床上,她跟他們說:「我以後天天來給你們做飯,反正我們家喝稀飯你們就跟我喝稀飯,我們家吃窩頭你們就跟我吃窩頭,但是我一定不會讓你們斷頓。」

兩位老人聽到一個新嫁來的媳婦說了這樣的話,都沒有太在意。

但是,就從這天開始,她真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去做,一直堅持到了第八年,劉奶奶從破炕席底下掏出一個爛紙包,說:「妮兒啊,這包里是安眠藥,這是我原來留著跟你劉爺爺哪一天實在是動不了了時才吃的,這就是我們老兩口的歸宿。

我們聽你說要照顧我們,還真這麼做了,一年兩年我們不踏實,三年四年不放心,現在都八年了,我們覺得確實是用不上這個了。八年了,我們看你的心還沒有變,現在這包葯我可以交出來了。」

林秀貞並不是只養這麼一家,她在村裡是見一個養一個,見一家養一家。她前後贍養了六位這樣的孤寡老人,而且全都是養老送終。短則七八年,長則十幾二十年,每一位老人都是這樣受了她的照顧。

在這三十多年間,她自己的四個兒女陸續出生,孩子們就把村裡這些老人都看成自己家的爺爺奶奶,幫著媽媽去這家剪剪指甲,幫那家拾拾柴火,大家就這樣過來了。

這就是林秀貞全部的事迹,那你說她夠「感動中國」嗎?《感動中國》的推委會在寫到林秀貞這個人物的推薦詞時有這樣一句話:如果富人做這樣的事,叫作慈善;而窮人做這樣的事,她就是聖賢。

孔子曾經說過:「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意思是說,仁愛真的離我們很遠嗎?我心中想到這樣做的時候,仁愛就到我身邊了。

我們想想,做慈善容易嗎?做慈善也需要條件,沒有經濟實力是很難支撐下去的。但是,做聖賢有時候比做慈善容易,因為你有心就夠了。

林秀貞最後當選為2006年「感動中國」的年度人物之一。當時節目舞台上有一座一座的豐碑,每個人物都有一個評語鐫刻在各自的碑上。林秀貞的那個碑被掀開後,上面寫著四個大字:「溫暖世道」。

頒獎詞說,三十年來,善良流過村莊,她用自己的心溫暖了世道。

其實,林秀貞最後所做到的境界已經是仁愛了,但是她最初的起點,不過就是一個普普通通農村婦女的孝敬之心,無非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此而已。

我們人類走到今天,也許社會制度在變,但「孝」就不是為人之本了嗎?也許這個理念可以不變。

《論語》里說,「君子務本」。一個人去偽存真,能夠在最樸素的地方見出做人的核心價值,那麼在一片紛亂迷茫之中,或許他就不會行差踏錯,回頭無岸。

對於孩子,父母有著太多的牽掛,如怕他學習不夠認真,怕他為人不夠正直,怕他負擔不起房價立業艱難,怕他經濟能力不足不受尊重……牽掛兒女是父母的本能,但是讓父母過於的操心勞力,真的好嗎?

孟武伯曾經問孔子什麼是孝順,孔子回答了這樣一句話:「父母唯其疾之憂。」

什麼叫孝順?父母對兒女的牽掛,應該只有一件事,就是兒女得病了,只有這件事可以讓他們真正擔憂。

如果說兒女病了,還能讓父母不擔憂,這在人之常情上說不過去。兒女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在父母眼裡,我們永遠是孩子。生了病,老人心如刀絞是人之常情。所以得病又不讓老人擔憂,是不現實的。

孔子的言外之意是說,除了得病這件事我們無法擔保,別的事情你就不該讓父母擔憂,這才是孝敬的孩子。

也就是說,你的學習,不是應該自己費心嗎?為人處世,不是應該自己負起責任嗎?買房子,談工作,掙多掙少,這些不應該自己經營嗎?這些壓力,都不該轉移到父母頭上。

經營好我們我們和父親的關係就是,就是經營好我們和事業、金錢的關係。

處理好我們和母親的關係,就是處理好我們自己的親密關係。

孝順父母、感恩父母,就是和我們生命源頭最大的互動;

是心靈深處,乃至靈魂層次真正的尋根溯源,孝心讓我們有力量去完善、成就自己的人生,開創幸福與財富。

父母是我們的根,孝順父母是德之本;

如果一個人連本都忘了,那他又有什麼前途可言呢?

如果一棵樹連根都爛了,那就註定沒有參天入雲的一天。

通過孝順父母,培德積福、念念利他,由外求轉向內求。

向內求、由孝入道、明心見性、接通福脈、不求自得;

向外求、名利慾望、背道而馳、永不滿足、流浪生死。

孝順父母,一旦成為你的人生法則,會讓你一切順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論道 的精彩文章:

一切事物皆是因緣而生,緣滅則散早課第55期
做人,三分精明,七分厚道曾國藩第20集

TAG: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