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張愛玲的一生凄苦,源於童年時期不被疼愛,原生家庭影響很大

張愛玲的一生凄苦,源於童年時期不被疼愛,原生家庭影響很大

民國才女張愛玲,談及則贊聲連連,但回看她的一生,可謂是坎坷。

她雖然有著殷實顯赫的家境,但家庭生活並不美滿溫馨,她的父親和母親不合,母親在她很小的時候便離家遊歷,父親則娶了繼母,待她很是刻薄無情。

原生家庭的不幸也深深地影響到了她的性格、她的一生,造就了她孤傲、清冷的性格,也註定了她對溫情的渴望,一生奔赴在漫漫尋愛路上。

張愛玲的不幸大多體現在婚姻生活上,第一任丈夫是出了名的花心大蘿蔔胡蘭成,第二任丈夫比她大了30多歲,沒有經濟來源,還病痛纏身。

一、童年陰影

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在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張愛玲父母的結合本身也許就是一個不幸,她的父親固守守舊思想,生活奢靡,而母親的思想已經西化,注重教育、自由和追求真正的愛情。

這樣的結合就像水與火,本不相容,又怎能相生?

在她與父親和繼母的相處中,大多是凄涼和委屈,張愛玲高中畢業那一年渴望去英國留學卻受到父親的阻撓和禁止,避至母親住所留宿半月,回來後卻差點被父親打死,即便得了重病,父親也絲毫不問,好在保姆偷偷為其治療才得以保全性命。她因此對父親徹底失望,轉而投奔母親。

本以為與母親共同生活便會得到愛與溫暖,但現實是在二人朝夕相處之下,她對母親的崇拜和渴望逐漸被二人「相愛相殺」的相處方式折磨殆盡。

應了那句話,愛到深處為恨。

直至母親臨終時,想要再見她一面的願望都未能夠實現。

二、婚姻坎坷

童年的經歷,家庭的冷漠氛圍,一方面讓她畏懼親密關係,另一方面又讓她渴望真正的愛情,渴望有人能交付真心。

於是在遇到一開始瘋狂追求她的胡蘭成,她動了心,本以為遇到的是可以相伴一世的人,卻得知了胡蘭成早已有夫人的噩耗,甚至還與舞女糾纏不清。

這樣糾結複雜的愛情,她愛得深切,也愛得疲憊。到最後,終究是累了。

張愛玲的一句「我將只是萎謝了」,結束了這段讓她飽受折磨卻心痛的愛情。

漫長歲月中,尋得一人心,實在不易。

1956年,36歲的張愛玲在美國與65歲的賴雅相遇,這一次,她依舊選擇相信愛情。

談及賴雅,後世對他的評價都認為他始終配不上張愛玲,賴雅的年紀都可以做她的父親,平日沒有什麼經濟來源,只得依靠救濟金生存,不僅窮困潦倒、負債纍纍,年老體衰的他還拖著一身疾病,光是負擔他的醫藥費便是一件艱苦之事,更何況是生存。

從小家境富裕的張愛玲不僅不嫌棄他,還甘願與他共度難關,讓世人都無法理解。

但如果真的細細研究,我們會發現,與賴雅生活的這段日子,張愛玲的心是安穩、幸福的,哪怕貧困,也抵擋不住幸福點滴,從他們的日記中能夠窺探一二。

三、守望、苦尋、回憶

即便窮苦,但賴雅會記得張愛玲的生日,給她準備驚喜,製造屬於他們的小浪漫;

即便疾病相纏,但賴雅一有好轉就會一人包攬家裡的家務,悉心照料「家務盲」的張愛玲,極盡耐心呵護照料;

即便經濟拮据,但兩人總能苦中作樂,一向愛美的張愛玲甚至會去淘只需3元7毛5分的衣服,並興奮地試穿……

可是好景不長,幸福的時光很短也很苦,還未來得及好好享受就要結束,賴雅在75歲時離開了,留下了張愛玲一人獨享無盡的回憶。

不求同年生,只求同年死,張愛玲逝世時也是75歲,或許是巧合,又或許是她帶著賴雅的氣息一起生活了幾十餘年。

張愛玲的一生,免不了凄苦和荒涼,最終默默離開人世,安靜到死後一周才被發現,孤獨的她就帶著對愛的渴望這麼度過了一生。

張愛玲的童年有諸多不幸,也造就了她一生都在渴望一片凈土、一份美好的愛情能夠給予她溫暖,恰恰是這份渴望,讓她忘記胡蘭成是名副其實的「渣男」,忘記賴雅是連穩定生活都無法給予她的「貧困戶」。

世人總用世俗眼光看待她的愛情,或許這背後,隱藏的是她對愛最原始的追求和渴望,我們無法妄議,只能祝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貨二喵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跟著魯迅學說話,談笑風生,一針見血,指桑罵槐,都是高手過招
科學上的能人情感上的矮子,茅以升娶二房,臨死沒得到兒子原諒

TAG:貨二喵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