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資本論》唯一提及的中國人,實際姓名成難題,最終由郭沫若敲定

《資本論》唯一提及的中國人,實際姓名成難題,最終由郭沫若敲定

提起《資本論》這本皇皇巨著,想必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在此書中,馬克思以剩餘價值為中心,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批判,所涉及領域包含經濟、政治、哲學、歷史等,還援引大量實例及他人觀點進行論證或予以批駁。據不完全統計,書中所涉及人物共有六百八十餘位,不過僅有一位中國人名列其中,而且一般人都沒聽過他的名字。他叫王茂蔭。

王茂蔭,字椿生,號子懷,徽州府歙縣杞梓里人,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進士,不久授予戶部主事,升員外郎。此後二十餘年中,王茂蔭歷經官場沉浮,於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從陝西道監察御史升任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在此期間,王茂蔭提出了自己的貨幣理論和財政學觀點,還曾主持過財政改革,被後世譽為晚清著名經濟學家、貨幣理論家。至於他是如何為馬克思所知並寫入《資本論》的,恐怕得從他上書《條議鈔法折》說起。

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時任陝西道監察御史的王茂蔭,鑒於朝廷開支難以維持,上書《條議鈔法折》,提議發行由銀號出資替國家負兌現責任的絲織鈔幣,以此解決財政問題。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肅順等人提出鑄造面額更大的錢幣,王茂蔭敏銳地察覺到通貨膨脹的風險,他於是又上書《論行大錢折》表示反對。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王茂蔭再度上書《再議鈔法折》,主張同意用寶鈔、銀票兌換現錢和現銀,咸豐皇帝認為他「貴民而賤官,不以國家政事為重」,於是大怒之下將其調離戶部,改任兵部右侍郎。

那麼這些奏摺是如何為馬克思所知的呢?原來,當時俄國駐北京佈道團的傳教士巴拉第將其收錄在《帝俄駐北京佈道團人員論著集刊》中。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此書被德國人卡爾·阿伯爾和弗·阿·梅克倫堡更名為《帝俄駐北京公使館關於中國的著述》後,在德國翻譯出版。馬克思在此書中看到了王茂蔭的貨幣觀點,並將之寫入《資本論》中,這就是《資本論》第一卷首篇中王茂蔭出現在附註83的源頭。在83號附註中,馬克思如此寫道:「戶部右侍郎王茂蔭向天子上了一個奏摺,主張暗將官票、寶鈔改為可兌換的鈔票。在1854年4月的大臣審議報告中,他受到了嚴厲的申斥。他是否因此受到笞刑,不得而知……」

有意思的是,在《資本論》翻譯為中文的過程中,這個人名的翻譯過程也是頗為曲折。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資本論》就曾被知名報人蔡爾康所提及,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此書也被朱執信所介紹過,甚至在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還曾被費天覺部分翻譯過。不過關於書中的這個中文名字,他們卻都忽略了。直到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陳啟修先生進行全文翻譯時,這個名字才成為一個難題。

原文中的「Wan-Mao-In」,在首個中文譯本中被譯為「萬卯寅」,而由高素之翻譯的日本版則譯為「王猛殷」或「王孟尹」。出於對翻譯的嚴謹態度,陳啟修先生還在其下頗為遺憾地加了一條說明:「我曾經托友人到清史館查此人的原名,現在還無結果,這裡姑譯為『萬卯寅』,等將來查明時再改正罷。」時間轉眼到了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學者郭沫若在閱讀陳啟修先生的譯本之後,也產生了這個疑問。

幸運的是,他在清朝編年史《東華續錄》中發現了這樣一段記載:「戶部右侍郎王茂蔭奏:鈔法未善,酌擬章程四條。並以兵民怨恨,自請嚴議。得旨:王茂蔭身任卿貳,顧專為商人指使,且有不便於國而利於商者,亦周慮而附於條規內,何漠不關心國事,至如此乎?並自請嚴議,以謝天下。」在聯繫了原文中的讀音,與其人事迹之後,郭沫若終於確定這個「萬卯寅」大抵就是「王茂蔭」。從此,中文版的《資本論》中才真正出現了「王茂蔭」的名字。

參考文獻:

《清史稿·卷四百二十二·列傳二百九》《東華續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歐洲小國人口僅60萬,卻保持對日宣戰上百年,實情令人唏噓感慨
此人本是美國軍官,效忠清朝血戰日本海軍,自殺後身披黃龍旗下葬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