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閃電戰》三色旗下的鐵十字:戰鬥在盟國陣營的德制戰車

《閃電戰》三色旗下的鐵十字:戰鬥在盟國陣營的德制戰車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崎峻戰史 火器酷得到授權轉發此文

(本文約3700字,配圖31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編者按:說起德軍裝甲部隊,軍迷們一定會想到二戰時虎豹成群、狂飆突進、以閃電戰戰術橫掃歐陸的德意志裝甲軍團,在當時德制戰車是世界上設計最精良、性能最先進的裝甲戰鬥車輛,至今在軍迷中仍享有盛譽。在二戰時期,德國總共製造了超過50000輛各種型號的裝甲車輛,廣泛應用於歐洲和北非戰場,其中大部分毀於戰鬥,也有相當數量的戰車被繳獲,成為盟國軍隊的戰利品。對於這些性能優秀的武器,盟國方面也想方設法加以利用,重新對付它們的前主人。由於後勤、維修上的困難,盟國軍隊對於德制戰車的運用並不廣泛,卻是二戰戰場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本文將介紹法國軍隊繳獲和使用德制戰車的情況。

自普法戰爭以來,法德兩國就結下世仇。1918年德國在一戰中戰敗,在英法逼迫下籤訂了屈辱的《凡爾賽和約》,此後德國人卧薪嘗膽、矢志復仇,1933年上台的納粹黨黨魁希特勒將撕毀《凡爾賽和約》和擊敗法國作為重要的政治目標之一。

1939年10月,德國迅速擊敗波蘭後,希特勒就命令總參謀部制定進攻法國的作戰計劃,即「黃色」方案。最初,這項計劃基本是一戰時期「施里芬」計劃的翻版,後來在馮·曼施坦因的建議下做出了修改,以裝甲部隊出其不意地從阿登森林出擊,突破色當防線,奔向海峽,從而切斷了英法聯軍主力的退路。1940年5月10日,德軍按照曼施坦因的計劃發動攻勢,進展順利,迫使30餘萬英法聯軍從敦刻爾克渡海撤退。隨後,德軍揮師南下,勢如破竹,6月14日,德軍進入巴黎,法國政府被迫乞和,6月22日,法德簽訂停戰協定。

1940年6月,佔領巴黎的德軍趾高氣昂地列隊行進在凱旋門前。

雖然法國戰役持續僅六周,但英法聯軍和德軍之間仍爆發了大規模的裝甲戰鬥,在戰場上法軍繳獲了一定數量的因為損傷或故障而被遺棄的德軍坦克和裝甲車,其中一些車輛在簡單維修後塗上法軍的三色標誌重新投入戰鬥,只是它們的目標已經是德國人自己了。由於法軍兵敗如山倒,節節敗退,這些法軍繳獲的德制戰車不是被擊毀,就是回到了德國人手中,幾乎沒有留下作戰記錄。

法軍於1940年5月繳獲並重新使用的德軍IV號坦克,命名為「埃納河1918」。

法軍在1940年戰役時繳獲並使用的德軍Sd.Kfz 222型裝甲車,命名為「瓦爾密1792」,隸屬於第6步兵師師屬偵察營。

法軍在1940年西線戰役中繳獲使用的Sd.Kfz.251型半履帶運兵車,命名為「馬恩河計程車」。

法國投降後,德軍佔據了法國的半壁江山,由貝當領導的維希政權偏居法國南部,與納粹保持合作。然而,並不是所有法國人都願意屈膝投降。1940年6月18日,夏爾·戴高樂將軍在英國倫敦發表了著名的《告法國人民書》,誓言將與德國戰鬥到底,直到國土得到解放,標誌著「自由法國」運動的誕生,法國流亡政府隨即成立。在英美的扶持下,戴高樂開始建立自由法國軍隊,以撤到英國的法軍部隊和北非殖民地部隊為主,在失去本土武器來源的情況下只能接受英美提供的武器,而在國內堅持抗爭的法國地下抵抗運動只能得到少量空投的英美武器和繳獲的德制武器。

1940年6月18日,戴高樂將軍在倫敦發表了著名的《告法國人民書》,號召法國人民繼續與德國進行戰鬥!

戴高樂將軍在檢閱自由法國部隊,這些法軍士兵的武器和裝具都是英國提供的。

法國地下抵抗組織成員在學習使用盟軍空投提供的司登衝鋒槍。

1943年9月3日,盟軍登陸義大利南部,拉開了漫長而殘酷的義大利戰役的序幕,約13000名自由法國軍隊官兵也與英美盟軍並肩戰鬥在亞平寧半島。在義大利戰場上,法國裝甲兵再次與德制戰車結緣。1944年3月25日,自由法國軍隊在義大利前線繳獲了德軍的「黑豹」A型坦克。法國人對於這種德軍主力戰車充滿興趣,對其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炮塔轉向機構強度不足,在爬坡超過20度時即無法轉動炮塔,更難以保持炮塔的穩定,而且坦克在越野狀態下不能實施行進間射擊。不過,法軍對於「黑豹」的車長指揮塔設計非常欣賞,上面配有7具潛望鏡,視野良好,而且任何一具潛望鏡被摧毀,都能馬上使用備用潛望鏡加以更換。相比之下,炮長觀察鏡的視野就狹窄多了,只能依賴車長的指揮來定位目標。另外,「黑豹」坦克沒有垂直穩定裝置,而同期生產的美製「謝爾曼」坦克多數都裝備了垂穩裝置。

在北非戰場作戰的自由法國軍隊的坦克兵們。

1944年夏季,義大利戰場上的英軍在測試一輛繳獲的德軍「黑豹」坦克,自由法國軍隊也進行過同樣的測試。

1944年自由法國軍隊在義大利戰場上繳獲的「黑豹」A型坦克。

1944年6月6日,盟軍發動「霸王」行動,跨越英吉利海峽登陸諾曼底,開闢了第二戰場,超過10萬人的自由法國軍隊在勒克萊爾將軍的帶領下回歸故土,開始了解放祖國的戰鬥。到1944年夏末,盟軍在諾曼底戰場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開始向法國腹地進軍,而自由法國軍隊的目標直指首都巴黎。與此同時,法國抵抗組織也積極行動,配合作戰,在巴黎周邊地區展開游擊戰,切斷交通,襲擾德軍。在德軍草木皆兵、倉皇撤退的日子裡,自由法國軍隊繳獲了不少德軍裝甲車輛,包括III號、IV號、「黑豹」A型,以及使用38(t)坦克底盤改裝的「追獵者」坦克殲擊車。

1944年夏季在諾曼底登陸的法軍第2裝甲師的坦克縱隊,全部是美製M4「謝爾曼」坦克。

1944年夏季在諾曼底戰場上,一位盟軍士兵在查看一輛被德軍遺棄的「黑豹」坦克。

上兩圖是1944年夏季法國內地軍成員繳獲並使用的德軍「追獵者」坦克殲擊車。

在諾曼底戰場上,素來強悍的德軍裝甲部隊在盟軍的海空火力和數量優勢下遭受重創,連最引以為豪的重裝甲營也落得灰頭土臉、丟盔卸甲,具有傳奇聲譽的虎式重型坦克也淪為盟軍的戰利品。比如國防軍第503重裝甲營第2連在試圖逃出法萊斯包圍圈時,就將一輛燃油耗盡的虎式後期型遺棄,車組成員使用兩包炸藥對其進行了爆破,導致炮塔和引擎艙的鋼板撕裂變形。途經此地的加拿大第2師發現這輛坦克無法使用後,就將其推下路溝,以清空道路。在諾曼底戰役結束時,在維穆蒂耶爾附近集中了約60輛被德軍拋棄的裝甲車輛,包括虎式、「黑豹」、III號、IV號坦克等等,後來自由法國軍隊從這些破爛中掏了不少洋落。除了自由法國的正規部隊外,法國抵抗組織在收繳德制戰車方面也有所斬獲。1944年8月19日,法國內地軍在奧恩省布里厄繳獲了1輛戰術編號114的虎式坦克,命名為「布列塔尼」號。

1944年8月在法萊斯戰役中被德軍遺棄的一輛虎式後期型。

1944年8月在布里厄被法國抵抗組織成員繳獲的114號虎式坦克,炮塔側面已經塗上了法軍標誌,被命名為「布列塔尼」號。

隨著1944年秋冬時節德軍從法國的全面敗退,自由法國軍隊在戰場上繳獲的德制車輛越來越多。1944年9月,自由法國軍隊在洛林棟佩爾地區的裝甲戰中獲勝,參戰的法軍第2裝甲師繳獲了數輛「黑豹」A型坦克,而此戰中法軍共繳獲「黑豹」坦克35輛、IV號坦克15輛。法軍第1非洲獵騎兵團於1944年12月繳獲了1輛「黑豹」G型坦克,命名為「凱澤斯堡」號,後來這輛坦克隨該團參加了1945年1月的科爾馬包圍戰。截至1944年12月,法國第1機動偵察集群裝備的繳獲德制戰車包括2輛III號突擊炮、2輛虎式坦克、1輛「黑豹」坦克和11輛IV號坦克。

1944年9月,作為戰利品在街頭展示的「黑豹」坦克,車體正面塗上了洛林十字標誌,它們都是法軍第2裝甲師在棟佩爾坦克戰中繳獲的。

1944年12月,法軍第1非洲獵騎兵團繳獲的「黑豹」G型坦克。

從1945年1月開始,隨著法國全境逐漸解放,法國軍隊開始有意識地搜集德軍因各種原因遺棄在戰場上的坦克裝甲車輛,加以維修後收為己用,為此專門組建了貝尼耶獨立中隊負責這項任務,該中隊由畢業於凡爾賽戰車學院的貝尼耶中尉指揮。在修復損壞的德軍坦克時,法國人常常從不同的戰損車輛上拆卸零件,拼湊出一輛完整可用的戰車,有些修復戰車仍缺少航向機槍或隨車工具等部件。法軍繳獲的德軍坦克中以IV號坦克居多,基本是H型,但也有使用D型和J型混搭改造的車輛。這些進入法軍服役的IV號坦克多被車組成員重新賦予法蘭西特色的名字,比如「法蘭西島」、「普瓦圖」、「諾曼底」、「弗蘭德」、「旺代」、「安茹」和「阿爾薩斯」。

1945年1月,法軍組建了貝尼耶獨立中隊,專門負責收集、修復德軍戰車,上兩圖就是該中隊成員與修復的德軍IV號坦克的合影。

1945年1月底,貝尼耶中隊的士兵們發現了2輛被遺棄的虎式坦克,原隸屬於黨衛軍第102重裝甲營。中隊的工程師讓·勒孔蒂父子、伯納德·維利埃和羅傑耗費了一個月的時間進行了精心修復,使其中一輛恢復到作戰狀態。他們改裝了車尾的排氣管上部,並且安裝的是運輸用的窄履帶,但不知為何該車的炮口制退器始終是歪的,無法矯正。法軍士兵在炮塔兩側塗上了法軍的三色圓形標誌,並根據自由法國軍隊對繳獲車輛的命名方式將這輛虎式取名為「布列塔尼」。

1945年初,貝尼耶中隊發現並修復了1輛原屬於黨衛軍第102重裝甲營的虎式坦克,命名為「布列塔尼」號(上圖),並在3月間的聖納澤爾戰鬥中使用了這輛坦克,下圖為該車當時的塗裝。

1945年3月初,貝尼耶獨立中隊已經裝備了十餘輛德制戰車,多是諾曼底戰役後德軍遺棄的裝備,其中包括2輛「黑豹」坦克(命名為「多菲納」和「王太子」號)、2輛虎式坦克、11輛IV號坦克、1輛「黃鼠狼」自行反坦克炮(命名為「洛林」號)、2輛III號突擊炮和1輛IV號坦克殲擊車。該中隊的「布列塔尼」號虎式坦克還在聖納澤爾包圍戰中與德軍坦克發生了交火。1945年6月20日,貝尼耶中隊被編入法軍第6胸甲騎兵團,成為該團的第2中隊,隨部隊進駐德國擔負戰後佔領任務,隊中的「布列塔尼」號虎式坦克被重新塗繪了法國國旗圖案,車名也更換為「科爾馬」號。

1945年初貝尼耶中隊裝備的「多菲納」號黑豹坦克,這是一輛G型。

戰後初期,原貝耶尼中隊裝備的虎式坦克的塗裝變遷,由「布列塔尼」號改為「科爾馬」號,車標由三色圓形標誌改為法國國旗圖案。

二戰結束後,法國著手重建武裝力量。由於法國的軍工體系在戰爭中遭到破壞,在短期內難以得到恢復,而虛弱的國力也無法支撐新型坦克的研製和生產,所以戰後初期法軍裝甲部隊不得不繼續使用戰時繳獲的德制戰車,以維持實力。當時法軍第6胸甲騎兵團、第503坦克團下轄的第501、503坦克營都以德式裝備為主,其中第6胸甲騎兵團於1946年3月解散,所屬的德制戰車被送往納瓦作為後備車輛保存起來。

戰後初期法軍裝備的「黑豹」A型坦克「沙泰勒羅」號,注意該車敷設了防磁塗層,車首機槍缺失。

從二戰結束到上世紀50年代,法軍第501、503坦克營接收了數以百計的不同型號的「黑豹」坦克,這些繳獲的戰車大多殘缺不全,只有少數可以開動。法軍再次施展拼車大法,利用從報廢車輛上拆卸的零部件居然整修完成了上百輛可以行駛的「黑豹」坦克,甚至還順帶修復了少量「獵豹」坦克殲擊車和「維修豹」工程車。1947年,第501坦克營將德制「黑豹」坦克和美製「謝爾曼」坦克進行了混編,而第503坦克營則是清一色的德制裝備,配備了50多輛「黑豹」坦克。

一對法國平民母子在法軍裝備的「黑豹」坦克前留影,注意炮塔側面的洛林十字標誌。

雖然戰後法軍第503坦克團裝備了數百輛德制戰車,但在戰後法國於東南亞和北非地區展開的軍事行動中並未看到它們的身影,更多的是美製輕型坦克,如M5「斯圖亞特」和M24「霞飛」等。法軍曾經考慮過將「黑豹」坦克部署到越南對付越共武裝,但綜合考慮了「黑豹」坦克的性能以及越南的地形氣候,最終還是選擇了美製M24坦克作為遠東部隊的主力戰車。即使有情報稱越共武裝得到了蘇聯提供的IS-2重型坦克,法軍依然沒有出動第503坦克團的「黑豹」,而是派出美製M36坦克殲擊車應戰。

1947年時,法軍第503坦克團的「黑豹」坦克在進行演習。儘管戰後法軍裝備了上百輛「黑豹」坦克,但從未將它們用於實戰。

20世紀50年代初,隨著法國自主研發的ARL-44重型坦克和美國援助的M 47「巴頓」坦克的列裝,「黑豹」坦克也結束了在法軍中的「戰俘」生涯。大多數「黑豹」坦克不是被丟進鍊鋼爐里,就是被遺忘在廢品堆里吃灰,只有少數幾輛具有收藏價值的「黑豹」有幸被送進博物館安度晚年。

法國索米爾裝甲博物館內收藏的256號「黑豹」A型坦克,已經恢復了德軍塗裝。

在法國蘭斯露天陳列的「黑豹」A型坦克,這裡曾是法軍裝甲部隊的駐地。

陳列於索米爾裝甲博物館內的「黑豹」G型坦克,使用了法德混合塗裝。該車原屬於德軍第112裝甲旅第29裝甲團第1營,1944年9月13日在棟佩爾裝甲戰中被法軍第2裝甲師繳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火器酷 的精彩文章:

實戰中的消音器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一)
實戰中的消音器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二)

TAG:火器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