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哈佛大學研究:做家務和從不做家務的孩子,這些差距以後難追平

哈佛大學研究:做家務和從不做家務的孩子,這些差距以後難追平

哈佛大學研究:做家務和從不做家務的孩子,這些差距以後難追平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做家務對於現在大多數孩子來說,都非常陌生,十指不沾陽春水,家長也幾乎在做家務這方便很縱容孩子,認為孩子是以學習為主的年紀,只要努力學習,培養情商智商交際才能等,不愁將來工作和生活。

但是有一項結果表明,讓孩子學習做家務,其中的意義不僅是表現在做家務事的表面上,而是對孩子的未來影響深遠。

哈佛大學研究:做家務和從不做家務的孩子,這些差距以後難追平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做家務的孩子和不做家務的孩子比,在未來工作率上比例高達15比1

哈佛大學有學者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研究顯示,那些做家務的孩子和不做家務的孩子對比,在長大成人後,那些做家務的孩子就業率和不做家務的孩子就業率比例為15:1,相當高的就業率差距了,多很多人來說,都很吃驚。

而且差距不僅表現在就業率上,同時還表現在犯罪率上,結果同時表明,做家務的孩子犯罪率和不做家務的孩子相比比例為1:10,又是一個驚人的差距比率。

哈佛大學研究:做家務和從不做家務的孩子,這些差距以後難追平

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有專家指出,做家務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勞動,不僅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技能,同時還培養了孩子的責任感。因為認知能力的發展和責任意識的增強所以做家務的孩子表現得更為懂事。

哈佛大學研究:做家務和從不做家務的孩子,這些差距以後難追平

兩個不同家庭的孩子,做家務和不做家務有什麼區別

小的時候,記得鄰居有一個小姐姐,長我五歲,和小姐姐在一起玩的同學,她兩一個做家務一個就不做家務,做家務的小姐姐明顯更穩重一些。

記得小時有一次纏著小姐姐讓她帶我玩,小的時候玩的東西有限,丟沙包,玩跳繩,我們在丟沙包的過程中,小姐姐就想到然我們離別人家遠點,擔心把人家窗戶打到,小姐姐的同學就特別活潑,對什麼都好奇,什麼都想嘗試,而且認為什麼都不是事兒。

哈佛大學研究:做家務和從不做家務的孩子,這些差距以後難追平

果真慘案了,同學丟沙包的時候丟偏了,真的就那麼巧打到人家窗戶,打出裂縫了。同學第一反應就是懵的,被砸窗戶的人出來,嚇唬我們問誰砸的,同學被嚇到了就不承認。

小姐姐這個時候就出來道歉,說不是故意的怎麼樣。但是小姐姐也沒有說是誰砸的。那家人看著小孩都不大,認錯態度也挺好,就又嚇唬我們幾乎,街坊鄰里的,也就不好多說什麼,事情就這麼過去了。

但是在我心裡印象特別深刻,當時場面對我們來說非常嚇人了,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說話,只有小姐姐敢說。

哈佛大學研究:做家務和從不做家務的孩子,這些差距以後難追平

做家務給一個孩子的好處真的很多:

做家務的孩子,能夠學會合理規劃錢財:小姐姐後來長大後,她的媽媽還通過小姐姐的勞動給小姐姐獎勵零花錢,小姐姐用來之不易的錢,也更加珍惜和規劃什麼要買什麼不該買。長大後的小姐姐現在據說已經自己開了個美容診所。

做家務的孩子心思會比一般孩子心思細膩:做家務是一個追求乾淨的工作,是將髒東西收拾到立正乾淨的過程,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觀察於發現,不僅培養孩子觀察力也是培養了孩子的細膩心思。

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更有責任和參與感:讓孩子參與家庭的勞動,也是證明還是是家裡一份子,需要和爸爸媽媽共同努力維護這個家庭變得更好,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

同時還會培養出責任意識,因為責任感,會讓孩子在這個家庭更有參與感,對家庭來說也更和諧。

但是不是說,孩子做什麼家務都是一成不變的,14歲的孩子還在做6歲小朋友做的事情,也是不合理。

哈佛大學研究:做家務和從不做家務的孩子,這些差距以後難追平

什麼時候孩子可以開始學做家務呢

三歲到四歲的小朋友:這個時候的小朋友,正好是剛上幼兒園,可以培養獨立意識,父母這個時候不要事事親力親為,讓孩子學會自己刷牙洗臉,簡單的給花澆澆水,然後自己玩的玩具自己收拾起來等。

做這些家務,可以培養孩子學到一個認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總是麻煩別人。

等孩子稍大一點,可以讓孩子學習簡單的父母做的家務,培養孩子的靈敏度、身體協調能力以及家庭的參與感。

要告訴孩子一個家庭不是只靠一個人的付出,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哈佛大學研究:做家務和從不做家務的孩子,這些差距以後難追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