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雪隱擷零——廁所的歷史文化探尋

雪隱擷零——廁所的歷史文化探尋

全文共5430字 | 閱讀需5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清代宮廷裡面,為了威嚴和風水的緣故,不建廁所,上至皇帝,下至太監、宮女,均用便器。

人甚至包括動物,只要活著,就離不開吃喝拉撒。自古以來,研究前兩個字的多,美其名曰飲食文化,探究後兩個的比較少。究其原因,上廁所不似飲茶、吃酒,不能登大雅之堂。今天,就來談談這件不太雅但非常重要的事。從古至今,人們對廁所有很多代稱,古稱溷、匽,今稱衛生間、洗手間,在這諸多別稱中,數「雪隱」一詞別具一格、最為雅緻。至於來源於哪裡,先賣個關子。

1

廁所的歷史

早期先民們估計沒有什麼廁所的概念,「原生態」的廁所到處都是。有個笑話說,有個「文明人」偶然流落到一個荒島上,指著島上唯一的房子問當地土著,「那是廁所嗎?」土著人笑了,「除了那間是廚房外,其他地方都是廁所」。

「廁」字出現的較晚,甲骨文、金文里都沒有,直到小篆才有這個字。《說文解字》解釋說:「廁,清也。從廣,則聲」。說明廁的作用是為了清潔衛生,從廣表示上面有遮蓋,從則表示是正房邊上的小屋。

廁字之前,古人表示廁所習慣用「偃」(亦通匽),「偃」字不單比「廁」字早,而且更形象。

請看下方清代吳大澄臨寫的金文中的「偃」字,是不是很形象?

根據考古發掘,在距今五千年前的半坡遺址發現了可能用作廁所的土坑遺存。

到了周代,廁所已經比較普遍。據《周禮·天官》記載:宮人掌其王六寢之修,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惡臭。由此可見,古人早就利用水來清除廁中的排泄物和臭味,與今天的抽水馬桶異曲同工。《周禮·宮人》有「為其井、匽」的記載:鄭玄注釋「匽」字說,路廁也。可見,當時在官道兩旁已經設有公共廁所了。

早期廁所大都比較簡陋,一般是在院子偏僻角落挖掘一深坑,上面鋪上兩塊木板,兩板中間留一縫隙讓排泄物下落,既是廁所也是糞坑,南懷瑾曾經引詩「板狹尿流急,坑深糞落遲」來形容。如果您有在農村生活的經歷,對此一定不陌生。為了盡量減少清理的頻率,糞坑都挖的又大又深,一不小心,很可能會掉落下去。

《左傳·成公十年》記載,晉成公有一次讓卜人給他卜算一下自己的命運,卜人經過一番掐算後說你吃不上明年的新麥子了,如果算的不準,我甘願受死。到了第二年新麥子收割後,晉成公很得意,趕緊叫人把新麥子磨成面,大吃了一頓。吃完之後,就把卜人抓來砍頭。可能是心情太好,晉成公吃得脹肚子,趕緊往廁所跑,「如廁,陷而卒」,掉入糞坑中淹死了。

古代,這些又寬又深的廁所加糞坑同時兼做養豬用,《金樓子》記載:「漢燕王旦將敗,廁中豕群出」。這種人、豬共用的廁所有一個專門的名稱——溷。《說文解字》解釋「溷」字說:「溷,豬廁也。從口,象豬在口中也。」 豬圈兼做廁所的習俗流傳很久,即使是現在,在一些偏遠的農村地區還有遺存。

現在酒席上有人每當不想喝酒或需要買單的時候,總以上衛生間為借口躲開,被人們鄙稱為「尿遁」。尿遁的習俗由來已久,史上最著名的尿遁當屬鴻門宴上的劉邦。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樊噲從(張)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劉邦見事不好,假借上廁所,叫上樊噲一起跑了。鴻門宴上的廁所也不高級,唐代顏師古在「沛公起如廁」這一句下注釋說:「廁,養豕圈也。」

劉邦建立漢朝後,立自己與呂后所生的劉盈為太子,即後來的惠帝。劉邦晚年特別寵愛戚夫人,這位戚夫人也是恃寵而驕,經常在劉邦枕邊吹風,讓他廢劉盈立自己所生的趙王如意為嗣。呂后本來就對劉邦專寵戚夫人很不滿意,知道這件事後豈能善罷甘休?劉邦在世時,呂后尚能投鼠忌器、引而不發,劉邦一死,呂后再無顧忌,先是殺了趙王如意以絕後患,為了讓戚夫人生不如死,又命人將戚夫人砍去四肢,眼睛弄瞎、喉嚨弄啞,把她扔到廁所里和豬關在一起,起名為「人彘」。呂后還讓自己的兒子惠帝劉盈去看,劉盈忠厚老實,到廁所一見「人彘」嚇了個半死,此後神志受到刺激,年紀輕輕就鬱郁而亡。這個故事從側面說明,即使是當時宮廷里的廁所,也是人、豬混用的,並不比平民的高級多少。這種比較原始的廁所衛生條件很差,毒蟲滋生。據《三國志·華佗傳》記載:曹操的侍妾彭城夫人晚上上廁所,被蠆蟲螫了手,疼得直叫喚,幸虧遇到神醫華佗才被醫好。

到了西晉,豪門大族的生活窮奢極欲,不僅吃穿住用等方面非常講究,連帶著廁所也跟著變得高大上了。《世說新語》記載,大將軍王敦剛和晉武帝之女舞陽公主結婚時,上廁所,看見漆箱里裝著干棗,這本來是用來堵鼻子的,王敦以為廁所里也擺設果品,便吃起來,竟然吃光了。出來時,侍女端著裝水的金澡盤和裝澡豆的琉璃碗,王敦以為是零食,便把澡豆倒入水裡喝了。侍女們都捂著嘴笑話他。

還是這位王大將軍,有一次到石崇家裡去做客,這位石崇可不得了,就是那位與皇帝的舅舅王愷鬥富,砸爛了王愷二尺高的珊瑚不眨眼的超級大富豪。王大將軍來到石崇家的廁所大開眼界,廁所里有十多個衣著華麗的婢女侍候,她們手裡托盤上有甲煎粉、沉香汁等香料,各樣東西都準備齊全。賓客上完廁所後,婢女們服侍他們換上新衣服之後再出來。大部分客人會因為難為情憋著不去廁所,只有王大將軍不以為然,脫掉原來的衣服,穿上新衣服,神色傲慢。婢女們互相評論說:「這個客人一定會作亂!」王敦後來果然叛亂。由此可見,石崇家的婢女們不一般,上個廁所都能看出政治問題來。

古人把上廁所雅稱為「更衣」,一是為了避免使用粗俗的字眼,再一個原因是古人普遍著長衣,上下一體,不像今天我們上衣和褲子分開,古人上廁所脫衣比現代人麻煩,稱為「更衣」也不為過。不過別人上廁所不是真更衣,到了王敦這裡是真的換了衣服。

2

溺器的歷史

二十四孝中有「滌親溺器」的故事,講述了宋代黃庭堅侍奉母親竭盡孝道,即使做了大官之後仍然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從不假手僕從的故事。「溺器」就是放置在室內承接排泄物的器具,根據功用有馬桶和尿壺兩類。

「溺器」又稱「褻器」,歷史也很久遠。《周禮·天官·玉府》記載:「掌王之燕衣服、衽席、床笫、凡褻器。」又有「內監執褻器以從」的記載。褻器根據功能不同分為兩類,承接小便者為「清」,承接大便者為「窬」。不過,「清」與「窬」兩詞使用不廣泛,後來逐漸被其他詞語替代,前者稱「獸子」或「虎子」,後者稱「馬桶」。

據學者研究,春秋及以前的獸子,普通人用陶制,王侯貴族用玉制。至於為什麼把承接排泄物的器具稱為「獸子」或「虎子」,或許是出於古人「厭勝」的心態,連威猛的百獸之王都能給人當尿壺用,何況其他!「虎子」之稱來源已久,東漢末年賈逵在為《周禮》作注,注釋「褻器」的時候說,「古之受大小溲者,皆以虎子稱之」,也就是說,虎子原來統指馬桶和尿壺。

到了唐代,為了避唐朝先祖李虎的諱,將虎子改成「馬子」。宋代趙彥衛《雲麓漫鈔》說:「漢人目溷器為虎子。唐諱虎,改為馬,今人云廁馬子者是也。」後來由馬子引申出「馬桶」的稱謂。宋代吳自牧《夢梁錄》卷十三記載:杭州城戶口繁夥,街巷小民之家多無坑廁,只用馬桶,每日自有出糞人瀽去,謂之「傾腳頭」。「傾腳頭」即收馬桶的習慣一直延續下來,即使是上海這樣的繁華大都市,直到2017年才徹底告別了手拎馬桶。

周朝為天子執「褻器」的是內監,到了漢代,這一為皇帝貼身服務的職位變成了「侍中」。漢代劉歆《西京雜記》記載:「以玉為虎子,以為便器,使侍中執之,行幸以從」。因此「侍中」被戲稱為「執虎子」的。侍中一職,首見於秦朝,原本為丞相屬官,兩漢沿襲設置。侍中品秩不高,但由於為皇帝貼身服務,地位日漸重要。西漢名將衛青、霍去病、霍光都曾擔任過此職。尤其是衛青,既是侍中,又是皇帝的親戚,漢武帝不拿他當外人。據《漢書·汲黯傳》記載,漢武帝經常「據廁」就是在上廁所的時候召見衛青,但是對名臣汲黯就不敢這樣。「侍中」一職給人的感覺就像後世的太監一樣。唐代陸龜蒙在《奉酬襲美苦雨見寄》一詩寫道:「唾壺虎子盡能執,舔痔折枝無所辭」,極盡嘲諷之能事。

民間尋常人家可以修建廁所,但是在清代宮廷裡面,為了威嚴和風水的緣故,不建廁所,上至皇帝,下至太監、宮女,均用便器,根據不同等級有不同的稱呼,帝後的稱為「官房」,普通人所用的稱為「凈桶」。

據《宮女談往錄》記載,清朝慈禧太后御用的官房是檀香木做的,外面刻著一條大壁虎,兩隻眼睛鑲著紅寶石。整個官房比瓷盆稍高一些,可以騎在上面,官房的口是略張的橢圓形,有蓋,蓋的正中卧著一條螭虎,做為提手。大壁虎的肚子里,是香木的細末,大小便墜下後,立即滾入香木末里,被香木末包起來,看不見髒東西,也不會有惡臭味。不同於中國宮廷用木質馬桶的習慣,歐洲人普遍使用水沖馬桶。據《瓦德西庚子回憶錄》記載,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後,聯軍統帥德國元帥瓦德西進入紫禁城,偌大的皇城裡面找不到一個廁所,瓦德西覺得很奇怪,難道中國的皇帝不拉不尿嗎?

3

拭穢用具的歷史

現代人普遍在便後用柔軟的紙巾擦拭,但是這種習慣的歷史並不是很長,至少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還是稀罕物。有這樣一個故事,1948年9月解放軍攻佔濟南後,國民政府山東省主席王耀武見大勢已去,化裝成小商人逃出了解放軍的重重包圍,他逃到壽光一個小村子時,在一座橋下大解後,習慣性的掏出雪白的高級棉紙擦拭,結果引起村民懷疑,向當地解放軍報告,由此王耀武被俘。這從側面說明,至少70多年前,手紙在農村還是非常罕見的。

古人用什麼拭穢呢?用廁籌,即竹製的薄片。晉裴啟《語林》記載,劉寔到石崇家裡做客,想要上廁所。見廁所門口兩個婢女手裡拿著錦囊。劉寔趕緊退回來,笑著對石崇說,不小心誤入了你的房間。石崇說,那是廁所啊,老弟。劉寔又去,這才知道廁所門口婢女手持錦囊,裡面裝的是擦屁股用的廁籌。據《北齊書》記載,北齊楊愔雖然貴為丞相,但是北齊文宣帝高洋根本不把他當丞相,「文宣帝令楊愔進廁籌」,簡直把丞相當勤務兵了。據龍袞《江南野錄》記載,五代南唐後主李煜與其皇后小周后佞佛,為了表示尊重僧人,皇帝、皇后兩口子親手為高僧削廁籌,為了確保削得光滑,李煜將削後的廁籌先在自己臉上進行擦拭,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什麼時候開始用紙張拭穢呢?要想準確斷代有一定困難,因為此事是屬於比較私密的,也不是什麼大政方針,不過仔細尋找,也有一些線索。唐代高僧道宣(596-667年)著有《教戒新學比丘行護律儀》,類似新入佛門弟子的工作生活手冊,其中有一條是「上廁法」,要求僧眾「常具廁籌,不得失闕」,同時還要求「不得用文字故紙」。古人認為「文字通神」,因此「敬惜字紙」的傳統一直流傳至今。不讓用字紙,說明以前可能有過使用字紙的情況。字紙不讓用,無字的紙是否可用呢?沒說。有人會說,這條證據不充分,就像今天在某處貼上「禁止吸煙」的告示不能說明以前一定有人抽過煙,也可能是出於預先防範的目的,所以這條證據不能採用。

現在見到的最早使用廁紙的記載是《元史》,據《元史·后妃傳》記載,裕宗徽仁皇后事太后孝,至溷廁所用紙,亦以面擦,令軟以進。這位皇后對婆婆非常孝順,大有李煜遺風。雖然史書記載較晚,但以紙拭穢肯定要比這個時期早。

4

廁所與神祇

中國古代是多神信仰,各路神祇到處皆是,舉凡天上地下、吃穿住用、花鳥魚蟲,無不有神。廚房有灶神,相應的廁所也有廁神,還不止一位。

一位是漢代淮南王劉安,就是傳說中「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那位。據南宋周密《齊東野語》卷十「都廁」條記載,劉安上天升仙后,行為舉止不恭敬。掌管仙界紀律的向玉帝告狀說劉安對仙界不尊重,應該將其除名。八公為劉安講情,玉帝赦免了劉安,罰他到都廁勞動改造三年。就這樣,劉安成為了廁神。宋代劉克莊有詩諷刺說「早知守廁去,何須拔宅來」。

另外一個著名的廁神是紫姑。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五記載,世間有紫姑神,姓何名媚字麗娘,萊陽人,壽陽李景之妾。何麗娘在李家,遭到正室的嫉妒,正室經常逼迫她去打掃廁所。紫姑不堪忍受,在某年的正月十五日含恨而死。紫姑的傳說後世流傳甚廣,事迹記載也不盡相同。宋代孔平仲《談苑》、洪邁《夷堅志》、沈括《夢溪筆談》等均有記載。由於紫姑是正月十五日升仙,民間把這一天定為廁神生日,在有些地方至今流行正月十五迎紫姑的習俗。

說到神仙,想起了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神仙是否像凡人一樣大小便?想不出來吧,給你個提示。《西遊記》里孫悟空和如來佛打賭,想要翻出如來佛的掌心,在「撐天的柱子」那裡如何留下自己的標記?除了寫上「齊天大聖到此一游」外,還幹了一件什麼事?這下想起來了吧。

據錢鍾書考證,神靈是否便溺,中外持論不同。西方尤其是基督教世界持否定態度。馬丁·路德說「上帝無矢無溺」,伏爾泰認為「上帝無腸胃,不飲食,因此也無需上廁所」。東方文化持肯定態度。錢鍾書引《史記·天官書》記載闡釋說,其南有四星,曰天廁,下一星,曰天矢,擬象之詞耳。天闕竟有「都廁」,是神仙未免便溺也。

雪隱為廁所之雅稱,源於禪宗。宋代名僧雪竇嘗隱居杭州靈隱寺,擔任凈頭(凈潔廁所之職稱)之職,而成就道業,故有此稱。

從遠古時代隨地便溺到今天先進的抽水馬桶,廁所的演進也從側面反映了人類文明的進步。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指出,現在世界上至少還有25億人無法擁有完善的衛生基礎設施。在中國,以改善衛生條件為目標的「廁所革命」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但願世界上每個人都能擁有整潔、優美的如廁環境。

主要參考資料:

《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尚秉和著,中國書店,2001年1月版

《雪隱尋蹤——廁所的歷史經濟風俗》,周連春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版

《中國神怪大辭典》,欒保群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管錐編》,錢鍾書著,三聯書店,2007年12月版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從模糊到清晰:晚清留學生形象的形成
銀元下的政治博弈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