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同為戰場劍,為何西洋劍的壽命比中國劍長?

同為戰場劍,為何西洋劍的壽命比中國劍長?

關於劍的來源,目前比較認同的是來源於匕首,所以一開始的劍都是很短小的。很多文明從青銅時期就開始使用劍,但是一開始中西方的劍的發展是不同的,中國的劍最早出現在公元前15世紀,西方的劍最早出現在公元前8世紀左右的古希臘。

可以看出,也許是出於鑄造工藝的限制,劍的長度都是非常短的,大約只有二三十厘米,主要用法是刺但是後期的發展卻大相徑庭,中國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劍長度已經達到60厘米左右,而且劍身愈發厚重,主要的攻擊方式也有刺變為了劈砍為主。

然而同時期的馬其頓王朝的劍依舊短小,應為此時的西方劍依舊以刺為主。中西方的劍的發展可以看得出是彼此相對獨立的,但不管是中國的劍還是西方的劍,這個時候的劍在現在看來都是短劍。

長劍時代的到來與接下來冶金技術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當鑄造工藝達到要求了,材料的硬度韌性延展性達到一定層度之後,必然也會帶動工具的發展。中國的話,大概也是春秋戰國時期,冶鐵技術的逐漸發達並得到大量應用,此時韓國和楚國的名劍可謂享譽華夏,這時的劍,長度從80到140厘米的都有,傳說當時圖窮匕見時,秦王嬴政就是因為劍太長,一下子拔不出來被荊軻追的滿庭跑的。而西方大概到了安息王朝時代鐵劍也已經普及,長度通常在60到70厘米。

至此,中西方的劍才走攜手走上了長劍的道路,至於後面的事情,隨著甲胄的發展和用途的分化以及冶金工藝和鑄造工藝的進一步發展,劍的發展在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呈爆髮式的發展,中國分出了袖裡劍、短劍、斬馬劍等等,西方也出現了雙手劍、細劍、騎士劍等,過於複雜就不多說了。

再來說下劍的文化地位,劍作為戰場上的武器,在中國,基本都只存在於歷史早期,青銅和鐵混用的時代,接下來就漸漸被刀所代替了,原因一點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劍的製作工藝複雜,上手難度大。但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劍成為了權貴的玩物,尤其是打造細膩,裝飾繁重的劍。

但在西方,劍作為主要武器卻一直活躍在戰場之上,至於原因,可能還要涉及到中西方鎧甲的演變,又是好複雜的問題,不細講,簡單說下:西方的盔甲變化:銅甲(古希臘希臘)皮甲,環甲,鱗甲(羅馬帝國) 鎖子甲(法蘭克帝國)板甲(15世紀左右)胸甲(16世紀)無甲(拿破崙時代)中國的:皮甲、布甲、銅甲鎖子甲、鱗甲(南北朝,唐)紙甲(宋,明)棉甲(清)。

為什麼會這樣,其實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中西方的戰爭規模不同。

中國從宋代開始除了少數重步兵採用了沉重的步人甲,絕大多數步兵都是無甲的,因為披甲保護馬前卒的生命基本就是浪費資源。宋明兩朝甚至用簡單易制的紙甲充當標準甲胄(不過這個紙特別硬,和皮革有的一拼)而西方戰爭的規模就相對較小,大多都是五萬人以下的戰爭,法國有四萬就已經是歐陸第一大陸軍了,所以士兵的生命非常珍貴,歐洲的制甲技術因此一直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前進。

也就是說,中國的鎧甲是整片的,用劍不如用刀,用劍刺容易被彈開或者損壞劍,還不如用刀,成本還簡單點。但是歐洲由於鑄造工藝不完善,直到文藝復興之前都無法製作整塊的金屬板,所以一直是鱗甲或者鎖子甲,其薄弱處是連接金屬板的地方,這些地方是用繩或皮革連接,刺劍可輕易刺穿而不被彈飛。

因此劍在歐洲的戰場上一直沒有衰落,漸漸也成了武力的象徵,常被佩戴以顯示地位和武力。直到火器時期,劍的文化地位漸漸被手杖劍所代替,但手杖劍這種集禮儀與防身與一體的時尚單品,仍然流行於歐洲上流社會。

右下角留言,看看你喜歡哪種冷兵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士刀傳奇 的精彩文章:

決死殺敵,開疆拓土的唐刀,為何就沒落了
始終沒被廣泛使用,卻層出不窮的冷熱組合式武器:手槍刀

TAG:武士刀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