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歐拉:分析的化身

歐拉:分析的化身

6月19日原本是一個普通的日子,但1741年的6月19日在數學史上確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它標誌著數學從牛頓的「微積分時代」開始慢慢走向以微積分方法為工具、以函數為研究對象的「分析時代」。如果要說「分析時代」的代表人物,自然首推萊昂哈德?歐拉(Leonhard Euler ,1707~1783)。

我們對於歐拉並不陌生,因為在數學的每一個領域幾乎都能看到他的名字,像「小歐拉智改羊圈」 「哥尼斯堡七橋」等問題更是連今天的小學生都知道。這位天才數學家出生於瑞士的巴塞爾,13歲入讀巴塞爾大學,主修哲學和法律,幸運的是他有機會跟隨當時歐洲最優秀的數學家之一約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1748)學習數學。歐拉15歲大學畢業,16歲獲得碩士學位。1727年,年僅20歲的歐拉受邀來到俄國聖彼得堡科學院工作。

1741年6月19日歐拉接受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1712~1786)的邀請,來到柏林科學院擔任物理數學所所長。隨後在柏林的25年中,他發表了380多篇文章,最為重要的是出版了堪稱分析學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三部著作:《無窮分析引論》(1748)、《微分學原理》(1755)和《積分學原理》(1768~1770),後來它們成為18世紀歐洲標準的微積分教科書。這三部經典著作,擴展了微積分研究領域,為無窮級數、微分方程、微分幾何學等分支和學科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曾說,微積分的發明是人類精神的最高勝利。17世紀末,牛頓(Isaac Newton,1643~1727)、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開創了微積分理論,此時微積分的應用範圍有限。18世紀中葉以歐拉為代表的數學家們進一步發展了微積分,並開拓一系列新的分支,這些分支與微積分一起組成「分析」的廣大領域。歐拉指出數學分析的中心應該是函數,並深化了函數的概念。牛頓形成了一個理論突破,但是突破不一定能形成學科,還有很多遺留問題。歐拉極大地推進了微積分,可以說是他讓微積分「長大成人」。18世紀之前是代數(數論)和幾何二雄並峙的時代,但18世紀中葉形成了代數(數論)、幾何和分析三足鼎立的局面。歐拉在其中的貢獻是基礎性的,因此被尊為「分析的化身」。

(該公式將e、i、π、1和0這五個量完美結合在一起)

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18世紀是歐拉的時代,更是微積分不斷成長、壯大的「分析時代」。歐拉雖然不是微積分理論的開創者,但他的貢獻在於總結、拓展、實踐前人的研究,他站在牛頓、萊布尼茨等人的肩膀上,帶領18世紀的數學進入新時代。因此在數學史上,歐拉的貢獻是可以和阿基米德(Archimedes,公元前287~前212)、牛頓、高斯(Gauss,1777~1855)比肩的。此外,歐拉還將數學分析方法用於力學研究並取得重要成果,他是剛體動力學和流體力學的奠基者。這些數學和物理理論方法在18世紀工業革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歐拉不僅在眾多科學領域都有所建樹,他還是歷史上最多產的學者之一,《歐拉全集》(1911~1994)有83卷之多。但是他的學術生涯並非一帆風順,因為他長時間飽受視力問題的困擾。1738年在聖彼得堡科學院進行的辛苦的地圖學工作使他右眼幾乎失明,1766年被查出患有白內障的幾個星期後,他近乎完全失明。即便如此,歐拉生命中最後17年的黑暗世界似乎並未影響他的學術生產力,在書記員的幫助下,歐拉在多個領域的研究反而變得更加高產,這歸因於他的心算能力和超群的記憶力。如果說視力的喪失有什麼影響的話,反而是提高了他在內心世界進行思維的能力。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1749~1827)曾有句名言:「讀讀歐拉,他是所有人的老師。」

來源: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研究揭示Chz1識別並組裝H2A.Z的分子機制
科研人員揭示控制木質素合成開關的新機制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