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43歲男子確診糖尿病,不到1月變癌症!醫生:糖尿病最怕4個癥狀

43歲男子確診糖尿病,不到1月變癌症!醫生:糖尿病最怕4個癥狀

胰腺癌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消化系統腫瘤,在中國惡性腫瘤死亡率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為第八。

而胰腺癌,被稱為「癌中之王」,患上惡性程度極高,致死率基本在90%以上!

而43歲的老高,做夢都沒想到自己會與胰腺癌搭上邊。

老高是一名工地工頭,經常一邊包工地一邊幹活,被員工稱為「鐵人」。

老高比較喜歡吃,經常有工友請他吃飯,老高也不客氣,每次吃飯都大魚大肉不少吃,因此,老高的身材一直比較肥胖。

然而由於這樣吃,早在一個月前,因為忽然血糖偏高,老高去過一趟醫院。

醫生說老高已經患了糖尿病,要求他打胰島素,但是由於工作太忙,老高就配了點葯,想著等這片工地忙完,再來治療。

然而前幾天,老高在工作時突然暈倒,到醫院後,竟查出患有胰腺癌!

聽到這個消息,老高與家人很不理解,怎麼好好的糖尿病,就變成胰腺癌了呢?

醫生說:糖尿病和胰腺癌之間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一般來說糖尿病人尤其是II型糖尿病患胰腺癌的風險是常人的2-3倍,由於代謝內分泌紊亂,神經傳導受影響,且身體本身其他細胞對胰島素不明感,促使胰腺分泌胰島素,胰島素在體外或體內促使胰腺癌細胞生長。反之,胰腺發生病變,也將一定程度上影響胰島素的分泌,產生糖尿病!

糖尿病是大病!千萬不要不在乎!出現4個癥狀,要警惕併發症

1、尿液中泡沫多

糖尿病惡化而引起的腎臟疾病在早期就會出現尿量增多,且尿液中泡沫增多,泡沫細密並持續較長時間不散等癥狀。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早晨上廁所的時候一旦發現泡沫尿,就說明病情正在惡化,併發症已經來了,就要及時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2、足底感覺遲鈍

這是由於下肢神經出現病變的現象,會影響到腳部周圍的感覺神經,就會出現腳底感覺遲鈍的現象。患者的下肢皮膚,出現因無汗而乾燥的現象,腳後跟會有點刺痛的感覺,甚至是和會出現麻木的感覺。走路時,有踩棉花的感覺,出現這種狀況,要注意糖尿病病足。

3、視物模糊,警惕視網膜病變

糖友,如果,排除睡眠不足,或是用眼過度,多導致視物模糊。

並且,情況越來越嚴重,那麼,一定要小心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且病程越長出現的機率越高。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 變,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

因此,糖友,最好每半年複查一次眼底。

4、胸悶

大血管併發症是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與糖尿病並發心血管疾病有關,是指提前出現以及加速發展的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出現胸悶的癥狀。

控制血糖,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茶療法

1、自己動手做黃花苗干桑茶,取黃花苗和桑和二者混合製成,達到雙向降糖效果。

黃花苗是中藥中主命的上品葯,就是說沒有「是葯三分毒的說法」,沒有副作用,是食葯兩用的東西,而黃花苗我們平時只知道有降火、消炎、解毒的作用。但是在中醫的理論中講,黃花苗入肝經。肝代謝功能好肝糖原可以幫助我們調節血糖的濃度,幫助代謝加快。

干桑:干桑降糖,古往今來,早有記載。在《本草綱目》、《糖尿病在中國》、《中華葯海》中均有記載, 其有類胰島素的降糖作用。干桑中含有多糖、生物鹼等有效成分,可以組織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引起血糖的升高,不僅可以降低空腹血糖,還可以減低餐後血糖,最主要的功效是並能保護胰腺功能。

二、按摩有助於降血糖

按摩可以增加胰島素的分泌,通過按摩加速糖的利用,使糖的吸收降低,並調整中樞系統,使糖尿病的代謝區域正常及改善微循環,從而預防併發症的發生。

按摩三陰交

坐在椅子上,翹起二郎腿,找到內踝,三陰交位於內踝上三寸,用拇指揉攆,每次大約揉攆兩到3分鐘,做完左側再做右側。

三、合理膳食,多清淡

控制好血糖,飲食上也要控制,盡量多吃些新鮮的蔬菜,補充身體營養,還利於控制熱量攝入,避免肥胖、血脂高等慢性病發生。

日常中,遠離各種加工類零食、腌制類食物,控制甜食、高熱量食物的攝入。

保證飲食清淡,少鹽、少糖,日常還要多吃些膳食纖維類食物,對控制血糖會更有幫助。

四、要多運動

血糖高的人,要多做有氧運動!太極拳、慢跑、散步等運動,都有利於控制血糖,還能增加神經的傳導速度。

同事,運動時要遵循「循序漸進、量力而行、持之以恆」的原則。

運動前:先做些低強度熱身運動,為避免運動中出現低血糖現象,隨身攜帶糖果。

運動中:注意心率的變化;若出現口渴,可少量喝些溫水。

運動後:不要立即洗涼水澡。及時擦汗,避免著涼,小心劃傷碰傷,尤其是足部。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生活八十年 的精彩文章:

丈夫深夜心梗,搶救3小時離世,妻子痛哭:再激動也該忍忍的
32歲男子腦梗離世,遺憾:一樣「食物」吃太多,血管「堵」死了

TAG:健康生活八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