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一年過去了,升降攝像頭還是個噱頭設計嗎?

一年過去了,升降攝像頭還是個噱頭設計嗎?

剝離技術和參數的外衣,探求設計與人文的本源。

去年 6 月中旬,正值 vivo NEX 手機的發布。為了達成正面一整塊屏幕的目標,vivo NEX 將智能手機正面最主要的部件之一——前置攝像頭——隱藏在了頂部的中框部分,並做成了升降式結構。

這一激進改動,也給當時寡淡的手機業平添了不少談資。

爭議的焦點在於這顆升降式攝像頭,有人認為它破壞了現代智能手機的一體性,違反了「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的原則;有人則認為機械結構本身就存在穩定性和耐用性的缺點,沒必要為了全面屏做出這樣的取捨。

其實也不難理解人們有這樣的質疑,去年 OPPO 工程師在接受愛范兒採訪時就曾表示:「剛出來肯定會有很多質疑,但最終成果應該交給市場去檢驗。如果用戶認了,那它就是成功的。」

某種程度來說,智能手機考量的是一家廠商對各個功能點的取捨,對供應鏈的把握,以及對受眾和目標人群的需求認知。有時候,市場趨勢並不是由提出質疑的人所決定的。

現在正好一年過去了,回頭來看,升降攝像頭是否取得了成功?它還像當時人們所質疑的那樣,僅僅是一個營銷噱頭嗎?

滑蓋、雙屏的嘗試都失敗了,只有升降還在繼續迭代

升降式攝像頭對於今年的手機行業來說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物,發展至今,除了有仿照 vivo NEX 的獨立前置升降和 Find X 的整體升降外,還衍生出類似 OPPO Reno 側旋升降。

然而這些手機的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靠隱藏攝像頭來實現真正的全面屏形態,進一步刺激消費者的視覺神經。

行業對真全面屏手機的探索,早在 2016 年的初代小米 MIX 起就已經開始了,並在 iPhone X 面世後開始加速。不過,升降方案並非是廠商們的唯一選擇,我們在去年還看到過滑蓋和雙屏的設計,同樣是為了解決前置攝像頭和正面屏幕完整性之間的矛盾。

然而從結果上看,滑蓋和雙屏都只是曇花一現。除了主打滑蓋的榮耀 Magaic 2 和小米 MIX3 ,以及主打雙屏的 vivo NEX雙屏版和努比亞 X等寥寥數款外,我們再沒有看到其它的新機型跟進。

反倒是升降攝像頭,早已從 OPPO、vivo 擴展到小米、華為和三星陣營中,甚至還直接下放到千元機序列,成為了除水滴和挖孔之外的新潮流,證明市場也給予了較為積極的反饋。

滑蓋本被寄予厚望,卻沒能獲得好反響,更多歸咎於這個方案本身的缺陷。如果要做滑蓋,不可避免就得要將整機分為上下兩部分疊合,結構的鬆散性遠大於只需要隱藏前置攝像頭的手機。

加上較為繁瑣的手動滑蓋操作,就算是相比非全面屏手機都是一種體驗上的倒退,所謂的「減壓設計」,也不過是一種體面的說法而已。

再來談下雙屏手機,雖然前後兩塊屏幕也帶來了一些新的使用場景,比如前後運行不同的應用,或者是直接拿成像效果更好的後置攝像頭自拍等,但在實際體驗中,背屏的利用率依舊很低,前後屏的不斷翻轉也會讓整個交互邏輯變得十分混亂,對用戶並不友好。

至於升降結構,雖然也存在著易積灰、不防水等隱患,但對比滑蓋和雙屏這種要做大幅改動的設計,升降結構往往只需要調整頂部空間,也意味著它可以在不影響原有使用習慣的同時,又解決了消費者對於高屏佔比手機的需求。

另一方面,得益於屏下指紋技術的齊頭並進,也間接降低了用戶對人臉識別解鎖的使用需求,使得那顆藏在機身內部攝像頭每天探出頭的次數,比很多人想像中要少得多。

同時,大多數人對機械結構耐用性和使用壽命的不信任,也伴隨著各種同類產品的出現漸漸淡去。在更高的市場包容度下,採用升降攝像頭的手機也明顯增多了。

我們對手機重量和厚度的閾值也提高了

不切割屏幕,並且讓上下左右的邊框保持寬度一致,這是現階段大部分智能手機追求的最完美「全面屏」方案。

可事實上你也會發現,但凡是將前置攝像頭隱藏在機身內部的手機,基本都很難在重量和厚度上做得很出色。

關於這點,我們可以直接來對比升降和非升降機型在重量和厚度上的數據差異:

先來看看採用了升降結構的機型(重量、厚度數據均來源自官網):

OPPO Find X:186g,9.6mm

OPPO Reno:185g,約 9mm

vivo NEX:199g,7.98mm

vivo X27:190g,8.95mm

Redmi K20 Pro:191g,8.8mm

一加 7 Pro:206g,8.8mm

三星 A80:220g,9.3mm

之後是幾款沒有採用升降結構的機型:

三星 Galaxy S10 :175g,7.8mm

iPhone Xs Max:208g,7.7mm

小米 9:173g,7.61mm

華為 P30 Pro:192g,8.41mm

魅族 16s:165g,7.6mm

考慮到這些機型在屏幕尺寸上存在一些差異,所以對重量也有不小的影響,但總得來說,採用了升降結構的手機仍然普遍會比非升降結構的厚重不少。

背後的原因也不難理解,既然要隱藏攝像頭,就必須要在機身內部預留額外的空間放置活動機械模塊,哪怕是沒有機械結構的影響,近幾年廠商們從金屬回歸到玻璃材質,以及大電池、多攝像頭和無線充電模塊等因素,無一不例外都在拉高手機重量和厚度的臨界點。

只不過數字本身僅僅是一種量化參考的指標,重量和厚度最終仍然和我們常說的「手感」相關,它本身就是個十分感性化的評價維度。

而且更多人關心的,是靠著增加的重量和厚度,換來了高達 90% 以上屏佔比的屏幕,這似乎和當年我們會為了大屏幕而放棄單手操作一樣——哪怕人類雙手的比例構造早已固定,卻也欣然接受了這些改變。

當我們習慣了新的重量、厚度閾值後,也許往後所有的手機都會按照這個標準來設計了。

升降攝像頭面向的是當下,而非未來

升降攝像頭並不是智能手機最好的選擇,哪怕是蘋果和三星,它們仍然傾向於在各自旗艦機上使用 寬劉海和挖孔形態,這是它們對功能和體驗的選擇,也都有著各自的犧牲。

當然,這並不是一個誰優誰劣的問題,大家其實都是權宜之計,全行業都在等待一個更領先技術帶來的大轉變。

智能手機的終極形態依舊是整機一體化:它可能是無開孔的,或是會隱藏所有的元器件,藉助屏下攝像頭技術,手機屏幕和前置攝像頭之間的衝突也不需要再靠隱藏式的機械結構解決。

但這也僅僅是我們的設想罷了,放在實驗室里的技術和成熟的量產化方案依舊有著本質區別,而升降攝像頭就是不甘於「屏幕非要缺一塊」設計的體現。它並不是智能手機的最優解,但至少在當下,它尚是追求真全面屏手機的最佳選擇,也是能夠贏得市場競爭的砝碼之一。

靠著推進階段性技術,廠商們確保自己在存量市場中也能取得差異化的優勢,並繼續等待更成熟技術的到來,通過不斷重複這個過程,來在曲折中取得進步。

市場中也確實存在著這樣的例子。OPPO 與 vivo 這兩家最早布局升降攝像頭的廠商,在這輪差異化中取悅了大部分人。它們還將自己的形象從過去的流量明星吸粉,轉變為靠新酷技術示人,在品牌轉身之餘打開了更大的市場。

消費電子產品其實也本該如此,作為這個品類規模最大的一員,過往發展史從未確定形態必須是單一的,升降攝像頭也不過是眾多路徑的其中一條而已,它會作為一個過渡階段,承前啟後接續在更值得期待的未來之上。

題圖:一加 7 Pro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范兒 的精彩文章:

iPhone 11 再曝光三攝渲染圖/蘋果或將拆分 iTunes 服務/華為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部門
WWDC 2019 總結 watchOS 篇:自帶的應用商店來了

TAG:愛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