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近代漢人崛起關鍵:林則徐做他的下屬,提攜草根左宗棠

近代漢人崛起關鍵:林則徐做他的下屬,提攜草根左宗棠

清廷立憲進行過兩次,一次被推翻的戊戌變法;一次是假立憲(1905到1911年)。至於清廷為何不願意立憲,主要是「守舊派」生活在虛幻的不真實之中,特別是慈禧的自私自利。慈禧一生兩次政變、一次假改革過度地消化了清朝的生命力。1861年政變,將滿人中的人才肅順因為權力鬥爭殺掉;1898年政變,讓中國失去一次好的改革;1905年的假改革更是消化了人們最後的「耐心」。

(1)強者總覺得能夠控制局勢,慈禧的權術很牛,但再牛也要維繫滿洲貴族的利益,也要受他們地制衡。

強者永遠會對自己的威脅程度進行自我降低,他們總覺得自己強大。清廷中的皇族們往往身居高位,周邊的反對者雖然會跟他們說一些實話,但只是部分而非全部,他們知道的真實永遠是只是部分真實。

慈禧之所以能夠穩固掌握政權,主要是依靠的就是她是皇帝的媽,再利用這一身份採用榮華富貴拉住滿洲貴族,由此,得到統治階層地支持。再藉助清朝的「駱駝屍體」,扶植李鴻章的淮系地方軍、打擊左宗棠的楚系和湘系地方軍。

慈禧、李鴻章、榮祿等人一直在「拖」,不斷地在「改一點兒改一點兒」三寸金蓮挪步行的狀態下把國家推動。

但他們因為身在高位,不懂得什麼叫民心所向!

(2)1905年到1911年的立憲是對權力進行爭奪的假立憲

清廷的第二次立憲,是由慈禧在八國聯軍侵華後,面對著國人的極端不滿,而不得不進行的改變。然而,這次立憲在「拖」字訣之外,又加入了袁世凱等人利用這個機會擴充權力的圖謀。

1905年,清政府開始派出大員向各國派出訪問人員,由此,分為以官制官制改革為核心的行政司法改革;開創性的議會設立;地方自治運動三個項目。例如清廷在「官制改革」中,袁世凱勢力擴充,其親信和傾向者佔據東三省的政治格局。

這次君主立憲制改革,完全是以袁世凱為代表的權力人物們爭奪權力的運動。

最終,清廷看到權力有丟失的風險,以「皇族內閣」作為奪回權力的手段。

1911年5月8日成立的「皇族內閣」,徹底失去「激進派」地支持。「武昌起義」本質上就是這批人發動的。有人說,慈禧在1908年已經去世了,後面的歷史不應該由其來背。但問題是,她死時為何選擇自己的政治接班人?如果不是因為他們理念相同怎麼會選擇後來者呢?因此,接班人的錯誤就應該由給予者承擔一部分。

(3)慈禧的假改革真維持,其背後是自私自利的表現

1905年7月16日,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

1906年9月1日,清廷發布《宣示預備立憲諭》;

1908年8月,頒布《欽定憲法大綱》;

1909年3月,各省成立諮議局;10月成立資政院,並決定1913年召開國會;

1911年5月8日,軍機處等機構被裁撤,慶親王弈劻任總理大臣,13名國務大臣中滿蒙漢分別為8人、1人、4人。因為,皇族成員5人且佔據重要職位,因此,被稱為「皇族內閣」。

有些人總會說,慈禧其實支持改革,但問題是,慈禧這一輩子都在支持改革,這種改革卻是在滿足自身權力下的「逐步改革」的小步走的改革。一步步地把時間耽誤了。

綜上所述,什麼事情都「拖」其實不好,拖來拖去,自己的頭腦就會變得很遲鈍!拖來拖去,無論是宋還是明、清都是如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古談今 的精彩文章:

翁同龢才是背鍋俠,推卸李鴻章甲午戰敗責任而編造的謠言
為何民國比晚清與西方武器的差距還大?二根本一重要

TAG:坐古談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