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無家不破,無日不火!英軍攻陷長江重鎮,獸性大發屠城

無家不破,無日不火!英軍攻陷長江重鎮,獸性大發屠城

作者:風千里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公元1842年,是為大清道光二十二年。這一年的7月6日,長江之畔的鎮江府城內的街市上,商旅雲集,遊人如織,一派熙熙攘攘的繁忙景象。在這個看似尋常的炎炎夏日裡,這座大清帝國的漕運樞紐和商貿重鎮依舊在照常運轉,與以往不同的是,城牆角樓上士兵警覺地發現遠處的江面出現了好幾個若隱若現的黑影——是船!與以往常見的體態輕盈的傳統平底船不同,他們的體格龐大,其中幾艘還冒著黑煙,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多,一艘,兩艘……直至一支龐大的艦隊完整地出現在鎮江守城官兵的視野里。原本祥和的空氣中立刻瀰漫起劍拔弩張的氣氛。

這支從天而降的龐大艦隊隸屬於英國海軍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總共包括多達25艘風帆戰艦,14艘蒸汽輪船,4艘運兵艦和其餘數十艘小型商船。鎮江的官員百姓平生第一次看到如此巨大駭人的船舷和桅杆,但實際上,這支從印度遠道而來的英國遠征艦隊,已經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游弋了整整兩年,其間從廣州到寧波一帶廣大地域里的多個州府道縣皆被肆虐禍害了一番。原本寄希望於給東南富庶之地造成軍事壓力,以逼迫清廷妥協的英軍總司令喬治·懿律(George Elliot)海軍上將卻無奈地發現:儘管英軍在沿海一帶如入無人之境,所過州縣皆攻無不克,但並沒有給清廷造成多少恐慌,沿海的官吏軍民的殊死抵抗也給英國艦隊帶來了不少麻煩和消耗——這是英國遠征軍所無法忍受的,英國人亟需用一場一劍封喉式的戰役將清廷徹底打回到談判桌上。

早在英國馬戛爾尼使團出使中國,並順帶考察中國沿海一帶防務時,隨團的軍官和學者就發現:與歐洲海權國家重視沿海貿易港口不同,在當時的中國,漕運(特別是南北漕運)是事關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貿易系統。由於清廷已經厲行閉關鎖國的國策一百餘年,除了廣州這個僅存的對外貿易口岸,其餘的沿海城市沒有多少貿易功能,而更像是一座座海防堡壘——對這些裝備落後的城鎮發動攻擊對英軍而言並非難事,卻也收不到什麼實際效果。而運河兩岸的漕運城市卻是中國經濟富庶之地的貿易樞紐,一旦漕運網路被掐斷,南方的物資無法調運京畿重地,將給清廷帶來極大的威脅。

接替懿律擔任英國遠征軍總司令的休·郭富(左)與英國遠征艦隊司令威廉·巴加(右),兩人都是參與過拿破崙戰爭的老將。

正是出於這種考慮,急於結束戰爭的英國遠征軍高層開始修改作戰計劃,將之前沿海襲擊港口的作戰方式,轉變為直接將軍艦開入寬闊的長江航道,襲擊漕運樞紐,以迫使清廷妥協。1842年,接替懿律擔任英軍總司令的休·郭富(Hugh Gough,亦被譯為卧烏古)與英國艦隊司令威廉·巴加(William Parker)一道率領遠征軍主力艦隊,直撲清朝的漕運樞紐城市——鎮江,這座位於長江與運河交匯處的大城市,不僅是清廷苦心經營的漕運重鎮,還是拱衛南京的重要門戶,一旦鎮江有失,清廷的漕運系統將受到巨大破壞。此時英軍的實力有了相當程度的擴充,從印度調來的7艘各型軍艦和東印度公司陸軍7個團加入進攻鎮江的序列,使英軍的陸上進攻兵力增加到6907人。而此時的擔心英艦北上進攻大沽和京師的清政府,卻徒勞地將八旗和綠營主力集中到京畿一帶,導致長江一帶的守備極度空虛,給了英軍可乘之機。

7月14日下午,早已列隊完畢的英艦向鎮江城外20公里的圌山關炮台發起炮擊,這座建於康熙年間的老舊炮台雖擁有20門火炮,卻根本無還手之力,頃刻間便灰飛煙滅了。隨後,英艦蜂擁駛入鎮江江面,並封鎖城外的運河河道,將炮口對準鎮江城牆。此時的鎮江城,由副都統海齡(滿洲鑲白旗人)率領僅2000餘名兵丁駐守(其中八旗兵1600名,綠營400名),儘管在英艦駛入長江口之初,聞訊的四川提督齊慎與湖北提督劉允孝率本地綠營兵共2000餘人前來馳援,但杯水車薪,而且原本用於守城的大炮被大批調往京師,只剩餘幾門舊炮,面對船堅炮利的英軍更像是螳臂當車。更讓人無奈的是,不通兵略的海齡愚蠢地將兵力龜縮於城內,將城外極具戰略價值的高地全部放棄,加上來援的清軍與海齡部互不統屬,各自布防,在開戰前,鎮江已成瓮中之鱉。

在完成鎮江一帶的偵察後,英軍決定派遣陸軍上岸直接攻城。7月21日清晨,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英軍第1、第2步兵旅和炮兵旅約4000餘人順利在城西北的江岸登陸,由於清軍已經全數撤到城內固守,英軍從容地在岸上展開,並迅速擊破了位於城西南的清軍援軍營地,2000餘名援軍瞬間崩潰,在一日之內,城外的清軍勢力就被掃蕩一空。與此同時,在城東北上岸的英軍第3步兵旅直接進攻鎮江的西城門,步兵旅的6磅野戰炮向城門發起了幾輪齊射,卻沒有給磚石結構的城牆造成什麼傷害,駐防清軍在英軍炮火下進行殊死抵抗,數度推到英軍架起的雲梯,無奈之下,英軍只得在炮火掩護下,出動敢死隊衝到城門下鋪設炸藥,才將西門瓮城的兩座城門炸開。

在西門被攻破後不久,剛剛掃蕩城外清軍的英軍開始攻擊北門,清軍在這一帶同樣抵抗激烈,但英軍憑藉炮兵旅12磅大炮的強大火力,成功壓制住清軍的炮火矢石,並一舉突破北門瓮城防線,英軍蜂擁沖入北門,與清兵展開激烈巷戰。

雖然清朝的經制軍在太平歲月里變得腐化墮落,戰鬥素養很低,而且裝備極為落後,但在守衛鎮江時卻出人意料地英勇。他們或是端起陳舊的鳥槍和抬槍,或是彎弓搭箭,或是手持腰刀長毛,甚至舉著城磚和木棍,和攻進城的英軍展開殊死搏鬥,有些士兵甚至在英軍攻城前就將妻兒老小全數殺死,決絕地上城禦敵。

「至血積刀柄,滑不可持,尚大呼殺賊...而賊之由十三門登者,已蜂擁蟻附而至。猶復短兵相接,騰擲巷戰...

——清·崔光笏《鎮江府立青州駐防忠烈祠碑》

清軍作戰之奮勇讓英軍總司令郭富也很感意外,整個鎮江之役,英軍傷亡近300人,是開戰以來英軍遭受的最大損失。但傳統的城防根本不敵近代化的攻城部隊,在英軍的凌厲攻勢下,鎮江城還是在當天下午被攻破。指揮無方的海齡在最後一刻卻表現的十分英勇,在英軍的圍困中自盡殉國。而攻入鎮江的英軍官兵也拋下了紳士的面具,開始獸性大發地縱兵燒殺搶掠:

「婦女聞叩門,往往自戕,身殉者無算。奸民或導之,比戶劫掠,無家不破……西門橋至銀山門,無日不火,市為之空,城鄉皆被蹂」

——清·陳慶年《橫山鄉人類稿》

鎮江的迅速陷落令清廷大為驚駭,而佔據鎮江一帶的英艦已經讓整個漕運系統陷入癱瘓,更為可怕的是,英艦在攻克鎮江後,直接開入江寧(即南京)江面,並在觀音門一帶登岸後列隊架炮,擺出了一幅進攻江寧城的姿態。被嚇破膽的清廷只得妥協,與英方議和。1842814日,在英國的武力威懾下,清政府被迫接受英方的議和條件,並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兵說 的精彩文章:

大名鼎鼎的德械師從何而來?79%的鎢礦給了德國
越軍頭上的「綠殼子」是鋼盔?木頭造!法軍日軍殘留物

TAG:兵說 |